贾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会数学交流”俨然成为会不会学习的一个标准。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把日常的语言和数学语言联系起来,也有助于把各种数学表达形式更好地表达出来。通过半年理论学习及实践研究,我认为交流能力是通过交流实践而形成的,交流的时候不仅应该考虑信息的传达,更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交流的效率将大大降低,下面依据理论和实践并结合一道具体的题目,谈一谈提高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正向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要使学生活泼、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允许孩子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当学生说错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批评,急于找他人纠正,急于订正答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二次成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很多做法,给予学生一些正向的评价对于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有很大的意义。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激励、鼓舞,目的是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多给一些学生类似“你已经离成功就差一点点了,你一定会找到答案”“你今天的声音真响亮”“你非常有天赋”这样的激励语言。对于那些运用文明用语交流的学生,在班级大肆表扬。比如,“你的解题思路很新颖,你能和大家讲一讲你是如何思考的吗?”“你刚才用的数学语言很严谨。”“这个问题你表达得很完整。”“你剛才交流时候的声音非常洪亮。”“某某同学刚才交流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真棒!”赏识在细节上,表扬孩子要有技巧,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供学生交流
能力是通过实践形成的,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供学生交流。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讨论的欲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问题交流。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同时也学会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为了交流而交流,必定会降低学生交流的欲望。
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多数学困生只能交流简单的问题,难的问题根本就无从下手;优等生对于简单的问题又不屑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准备几个导学问题供学生讨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细心地指导学生交流
(一)培养学生文明交流
问卷调查的时候,发现大多数的孩子喜欢和有耐心、有礼貌的同学交流。班级有一些孩子只顾自己去讲,而且随意地插话,这样另外一部分学困生自然就没有了交流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文明交流很重要。
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在他人回答完问题后,问一位其他同学,你能大致地描述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够大致描述,教师一定要大肆表扬,不但会学习,而且还会尊重他人。一旦倾听能力形成,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将终身受益。
(二)注重指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表达的完整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由于我们平时交流为了方便,口语化现象很严重。但是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到细心地指导。在叙述题意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说:“已知长方形的长是20 cm,宽是10 cm,求阴影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听起来没有问题,但是仔细一琢磨,并没有长方形。所以,一定要告知孩子加上一句话,连上辅助线之后,出现一个长方形。
2.培养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从头到尾地说话,完整、连贯地说清楚的同时,还要指导孩子说准确。比如这道题,有的孩子在说解题思路的时候,会这样说:“要求阴影图形,就用长方形减去两个半圆。”每句话中都应该加上图形面积,保证说话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交流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具有简练、抽象等特点。数学表达方式不同,有时符号化、有时图像化、有时语言化。
四、把握课堂上的生成,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新想法、新问题是教师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想法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契机,乃至一堂课的亮点。假如教师能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这些“话”,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案,定能将课堂动态生成引向深入。
以上四点,本人在积极地尝试,虽然课堂数学交流有时候很浪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长时间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冲.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探微[J].甘肃教育,2015(13).
[2]徐月霞.教学“9加几”引发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5(27).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