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
《台阶》是苏教版9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从而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对本文而言,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之一。达成这个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疑为学之始”。
在整个课堂中,可以说学生的疑问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本文情节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1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
一、导语
说起台阶,在我们的身边是无处不在: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太和殿上的台阶是权力的象征,泰山上的台阶,有助于我们“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二、整体感知
读书如披沙拣金,要用最小的代价搜寻最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有效的阅读信息。
教师提示阅读重点: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样了?抓住这些关键有效的信息后,哪位同学可以试着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
三、细读小说
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思考。“疑为学之始”,学会这种读书方法,你就走进了较高的阅读境界。
细读课文,将你阅读中的发现或疑问及时记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共同探讨,并将最有价值的发现和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阅读提示: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或写法、主旨等角度入手。
四、比较阅读
作品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繁星。阅读作品,你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的作品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的作品中辨析出不同之点,哪怕是微小的区别。学会比较与辨微,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任选一题进行思考: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不仅是中国父亲的形象,更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将《台阶》与《背影》进行比较阅读,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说说异同。将《台阶》与《故乡》进行比较阅读,从人物性格角度说说“父亲”与闰土的异同。
導语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意在给学生一个感知:台阶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又是很多人的精神寄托。如此普普通通的一事物,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课中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概括小说情节”这一环节,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些学生在概括时可能无从下手,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关于“台阶”的问题: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样了?这些问题可帮助某些学生在概括时拾级而上。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这个过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用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于是不同的学生在难点的形成与突破上也会出现差异,所以“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所以 “我的疑问”这一环节旨在讲学生之不懂,讲学生之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问题的提出方面,给学生一个范围,让学生明白“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