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宇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摄影艺术的承载、传播媒介的重心也逐渐从网页端转移到了移动端,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下,对传统的高职摄影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摄影课程的教法也必须适应时代做出大幅度的创新与改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适应并服务于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摄影教学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28-02
随着数码影像微电子芯片的逐渐发展成熟,数字影像业的发展速度也堪称迅猛,社会对摄影、摄像类人才的需求量也猛增;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的快速普及,4G、4G+网络的逐渐推广,移动互联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速,至2016年,国内网络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已经突破9亿,在这样一种全新影像传播生态环境下,对我们传统的高校摄影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如何在高职摄影课堂中开展新形式的项目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让现代学生在摄影技术实践、移动互联网传播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以及传统艺术审美能力方面同时得到提高,并且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培养出直接适应企业的优质人才,是值得高职教师严肃思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 高职摄影课程的任务细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像获取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从而使高职的摄影课程从以往的个别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演变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常规课程,很多综合类院校已经开设摄影的公共选修课作为审美教育及基础技能教育,为学生提供一项就业技能基础;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类专业、传媒类专业依旧设置摄影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摄影技能及影像传播理念,以期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摄影师素质的专门性人才,使其具有适应互联网传媒企业、广告影视类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既定的课程目标,就应该针对目前的互联网大环境,对传统摄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并且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但目前的专业摄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教学的质量和效果。[1]
2 常规摄影教学在新时期的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才被国家重视并且大力发展,因而相关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于其他技术类学科,摄影教学也是如此,有不少學校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基础学科式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与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技能类学科的实践要求严重脱节,要满足于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还需要克服以下的局限性并走出当下的困境。
2.1 过度专注技术训练,轻视传播能力培养
传统摄影教学门槛较高,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胶片摄影,因为成本高而对摄影技术基本功要求更高,故而传统摄影教学,甚至现在绝大多数教材都会将课程重点放在具象的操作技术上,将器材的操控、技术细节的把握放在课程的主导地位上。在这样的基本出发点和教学理念下,学生们对摄影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以及单一画面的获取上,而忽视了对画面本身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且影像传播理念的缺失,也让学生的“技术”和“运用”之间发生脱节。
2.2 课堂教学形式手段与时代潮流脱节,不符合互联网思维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都是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阶梯状师生关系结构,时常会让追求新鲜感、主张个性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对课堂产生倦怠;而且实操形式也比较单一,让学生形成了“上课是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就走人”的机械式课堂关系。在传统模式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践,都让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相互激励,更不用说将自己的创作内容运用到互联网传播中去。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摄影教学的创新思路
为了解决新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摄影教学必须跟随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形式发展,另外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完善相应的改革创新,就要从改革教学的重心、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评价手段等方面去全面创新。
3.1 改革教学重心,注重学生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内容生产及传播能力
微电子技术的长足进步带动摄影器械迅猛发展,数字摄影的学习方式早应脱离传统摄影的老旧方式,训练基础技能已经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精准的操作技巧上,越来越智能化的数字相机已然将操作技巧的学习成本降到最低。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学生对图片内涵的理解上,更多地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以获得更好的画面呈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经营自己的媒体。[2]摄影已然不是独立存在的技术学科,更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以使学生将摄影与社会联系起来,并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关怀,从而让其养成关注身边事、关注社会发展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成为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3.2 创新项目化实训机制,与企业需求接轨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此期间,教师提出明确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共同完成较为完整的作品。[3]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通过自身的企业资源,将企业的工序流程标准直接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训过程。同时,在校企合作条件的支持下,建立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实时将这种项目化实训与相应企业对接,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打分评价或提出意见。
3.3 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创新考评方法
在该项课程的成绩考评机制上,不仅要设定常规的课堂表现考核、教师个人主观的学生作品评价考核,同时还要引入移动互联网传播人气考核、企业标准考核,这样既能够保证摄影作为一个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机制,同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技能需求。
由于单一考量评价影像质量难以像理工类学科那样进行标准量化的考量,因此为了更好地避免学生剽窃他人作品,使学生提高自身拍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独立拍摄创作,可以拟进行模拟市场化的众评机制来增强互动,增强成绩考评的公正度。提出一种考评组织方式供参考:第一步:学生在常规分组基础上,组建各自模拟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在学期末对自己的拍摄作品公开进行模拟“评片、观片会”,每个小组进行表述之时,其他学生模拟普通客户对每组的作品进行打分评价,企业技术人员派出相应人手为行业内客户做专业点评;第二步:教师设置系部微信公众账号交流平台,每组“工作室”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该平台,由教学班级所在系部相关专业每一位学生进行盲评“点赞”,因为此类平台不对外开放,每个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学号注册一个ID,每个ID仅有有限数量的“点赞”权利,因此这样的网络投票方式相对公平公正。综合这两个步骤,最终得到每一位学生最公开、最公平的考核得分。此种方式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最大化地调动“90后”学生心里固有的乐于展现自己个性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能让传统的考核机制不至于只凭教师一人的偏好而有失公正,让学生抗拒,也能够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互联网的作品展示与信息传播,是在显性课程中进行隐性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面对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摄影教学必须要做出大胆的创新与大范围的改革,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更大的力度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当下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4]
参考文献
[1] 李益,夏光富.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1(7):143.
[2] 徐迪.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与文化价值探析[J].传媒,2014(16):49-50.
[3] 金颂文,苏丽萍,窦强超.对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4] 高坚.数字技术下高校摄影课程改革与实践[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