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兰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关注一下现在的课堂,教师们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搞得风生水起。一般来讲,自主学习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先行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合作学习主要放在课上,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和展示,展现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性。而探究性学习,无论在课前,课上还是课后,却难觅踪影。
如果深究一下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课文探究范围狭窄,难以挖掘。二是课堂探究时间不足,难以操控。其实除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不深,意识不强。当然这不是教师自身的失误。如果大家都只是侧重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研讨,久而久之,探究只能成为边缘词汇。
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真的不能忘卻孩子探究能力的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中的探究因素,结合学生实际与课堂需要,更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与人格教育的需要,为学生跨出探究第一步提供好的机会。
一、给你两颗小石子——让探究的兴趣开门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展开,主角永远是学生,如何让学生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无外乎两个字: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要探索又要探究,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带着思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跟着文本“瞎逛一遭”。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后,这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而定,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法布尔小时候热爱昆虫,痴迷昆虫的程度,我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相互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细节:法布尔衣袋里为什么总要装一些五彩的小石子?这与他对昆虫的迷恋有什么相通之处?作者写这个内容的用意何在?
一句话让学生都愣住了,就在他们的思维受到“堵塞”的时候,我拿出了两颗彩色的小石子,郑重地把它交到了班长手里,告诉他,这个问题让他带领学生课后解决。顿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看、探、议、查,甚至还借我的教学参考书,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两颗小石子,为学生的兴趣开了一道门,也为探究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我想出去一会儿——让探究的课堂开门
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合作学习相比,更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才会让学生的思维冲破原有的模式,才会走向灵动与探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去触碰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放性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尝试的念头。如果教师依然七平八稳地讲讲练练,念念想想,那么课堂上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其量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
如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预设,二是生成。要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更要把握课堂,挖掘课堂,抓住学生生成的苗头,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比如《爱之链》一文,教师可抓住两点进行对比:一是写乔依夫妇生活窘境的句子,二是写他们的两次微笑。生活窘成这样为什么还要微笑?从这微笑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富有探究性的提问,一下子让学生沉入了课文,也沉入了生活。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出去一下,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大为感动:“刚才数学课上老师批评我,我很不服气,还记恨着他。现在我要去向他笑一笑。”
看着他从教室里走出去的背影,我深深地感觉:只有开放的课堂,才会有探究的效果。
三、我想成为变色龙——让探究的心灵开门
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灵巧的睿智和包容的心态。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课堂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探究的环境下,学生们得到的结论可能与教师的预设相差千里。高明的教师会把这千里的距离抹平,而卓越的教师会跟着学生来到千里之外,欣赏另一番别致的风景——这也许正是语文课堂独具的魅力。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一方面是他们好奇这种小动物的奇特本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提出了一个激起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话题:在自然中,变色龙拥有的变色本领,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
围绕这个话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激烈争论起来,而有一个学生则独坐一边,精神萎靡。他是一个新转来的学生,也许还没有融入集体之中,我走过去问他的看法,没想到他说:“老师,我想成为变色龙。”“为什么?”我奇怪地问。他没有说,但我看到了他的心,与变色龙一样无奈的心。课后我找他谈了心,才发现他因为家庭原因而变暗的心理。我告诉他人类已经可以利用变色龙的特殊本领,并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了很多领域,就算你成为变色龙,也一样可以敞开心扉,奉献社会,他笑了……
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心灵启迪,这是探究的历程,也是探究开出的美丽花朵。
如今的时代,真正的知识已经不是封存在书本中被格式化的东西,所以,语文课只有超越书本,激活书本,才能带领学生走向精彩,而这样的结果是离不开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语文课堂从单一的知识体系丰富成多元的生活体系,真正体现其工具性的价值,而要实现语文启迪人格的教育目标,根本离不开探究。只有探究,让语文课堂走向多元,才会让语文课程花开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