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李飞
[摘要]自治与责任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自古代及中世纪以来,印度高校自治与责任的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即独立前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自治与责任和80年代末以来的自治与责任,分析印度高校自治与责任的演变进程,对我国高校解决自治与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印度高校;自治;责任;演进;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08-04
印度高校在培养国家人才和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印度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在国有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却逐渐被遗忘。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并总结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问题,把握两者内涵,可为当今印度高校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路径,也为我国高校处理自治与责任问题提供借鉴。
综合考虑印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和办学动机等要素变化以及印度国家独立与经济社会转型两个重要节点。本文按照独立前、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至今3个阶段来梳理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的发展历程。
1 独立前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
独立前的印度高等教育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古代和中世纪的高等教育,二是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后两个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的自治和责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1 古代和中世纪的宗教使命
虽然印度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直到殖民地时期才出现。在古代及中世纪,印度的高等教育大都集中于宗教领域,教学用语以本国语、梵语与波斯语等为主,教学内容倾向于古典文学,教育目的也不是为了教授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践行宗教信条。古代印度的教育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分别称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早在公元5世纪左右,印度就有一些被当今学者称为大学的机构,如塔希拉寺院(Taxila)和那烂陀大学(Nalanda)等。到了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人印度并占据主导地位,在中世纪的印度教育主要是伊斯兰教教育,该时期的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叫做马德拉沙(Madrasa)。在教学内容上,这类学校除了传统的宗教类知识外.也会涉及一些非宗教性的内容。
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高等院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其由教会所控制与管理,因此也谈不上自治。此外,虽然也传播一些世俗性的知识,但这类机构仍将宣传教义和践行宗教信条作为自身的使命,与传播真实纯粹的知识、培养人才等相距甚远。
1.2 殖民地时期的统治工具
1757年,随着普拉西战役以英国侵略军的胜利而告终,印度开始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殖民地历史。统治初期,由于印度尚未被全面征服,担心民主自由思想易激发民族觉悟,英国殖民政府并未打算在印度推行西方式教育,而是打着继续维护印度传统教育的旗帜,推行变相的愚民政策。直到1854年《伍德教育急件》的颁布才使情况有所好转。该报告是英国政府第1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其在印度殖民地的教育改革政策,预示着印度现代教育的开端。1857年,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等3所印度最早的大学正式创办。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高等教育主要为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服务,同时也被统治阶级和上层种姓所垄断。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大学限于为附属学院制定课程方案,提供各种考试服务,颁发证书和授予学位,一般不承担教学,也不从事科学研究。因此,该时期的印度大学是英国政府巩固殖民统治的工具,缺乏纯粹意义上完整的自治。而由于教学及科学研究等职能的缺失,印度大学亦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责任。另一方面,该时期的众多学院,因为受到母体大学(parent university)在课程、考试与学位授予等方面限制,自治权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又因该时期的教育只能被少数人享有,高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亦不明确。
从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到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回顾独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由于其主要是教会或殖民政府举办,自治无从谈起,除却印度民族主义者们所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外,印度的大学及学院享有极少甚至没有自治权力。此外,该时期的印度高校也多沦为宣传教义或巩固殖民统治的场所,与传统及现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培养国家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等责任相距甚远。
2 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
独立后,印度共和国意识到了教育对于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繁荣,新政府先后组织了多个委员会对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46年至1948年的大学教育委员会和1964年至1966年的克塔里教育委员会。该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与类型的丰富,二是印度政府开始实施对私立高等教育收归国有的战略。
2.1 高等教育结构与类型多样化
1953年,为了回应当时马德拉斯政府的招生保留制政策,以及寻找解决私立学院财政困难问题的途径,1位印度银行家(T M A Pai)发明了赞助费体系,并以此创办了印度的第一個私立医学院。赞助费资助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入学时要交纳一笔费用,以此来弥补学校的相关支出,即学生为自己所享受的教育买单。这极大地缓解了私立学院的财政紧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供给。此后,许多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转变以往的筹资方式,加入到收取赞助费的行列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许多院校在筹集资金的管理上出现了混乱,一些管理者将其视为营利手段,高等教育商业化开始突显。1956年,随着《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的通过,“相当于大学的机构”(deemed university)开始出现。到了50-60年代,出现了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机构”。1966年,印度教育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建设自治学院。80年代后,安得拉邦创办的印度第一所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又为印度高等教育增添了新的成员。
该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的组成愈加丰富,除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等传统大学及其附属学院外,赞助费学院、“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国家重点学院”、自治学院与开放大学等也竞相增长。此外,随着工程技术教育及农业教育等受重视与发展,印度高等专业教育的比重也逐渐增加。
2.2 印度政府的国有化战略
在赞助费私立学院等发展的同时,印度政府也开始“虎视眈眈”,它企图将所有私立院校纳入到国家的管理体系之中。其主要方式便是对这些院校进行直接的资助。于是,许多原来由私人创办的学院都变为了受助私立学院(aid private col-lege),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分学院成为当时私立高校的主体。当然,在印度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国有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众多宗教社群及种族社群纷纷对此提出抗议.其中在私立教育发展较为宽松的喀拉拉邦表现的最为明显。
由于受到各种抵制,该时期印度政府的高等教育国有化进程并不彻底,但它对于当时印度私立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各类私立学院无疑是巨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受助私立学院与公立大学的界线被模糊.以致于人们对印度是否存在私立高等教育提出质疑。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随着赞助费模式的盛行及政府对私立院校补助的普及,印度社会中包括私人在内的各种力量和资源被充分地调动,这为印度私立院校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推动了该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自治学院计划的提出为附属学院争取了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了其办学积极性,为该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创造了可能。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公共资助而至的还有大量的政府控制,以私立学院为代表的诸多印度高校的自治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印度政府通过掌握财政大权直接或间接地对印度高校的财政自治、管理自治与学术自治等进行干预。此外,赞助费筹资模式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营利方式,使印度高等教育染上了商业化的色彩,印度高校应承担的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与使命被弱化。
3 80年代末以来印度高校的自治与责任
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开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热情逐渐降低,从1980~2007年间每个五年计划的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额比例逐年降低。随着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减少,高等教育私有化又开始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推进受助私立学院转制、鼓励自筹经费私立学院发展、提高公立高校的学费、在公立高校开设自筹经费专业等。在此背景下,印度自筹经费学院(self-financed colleges)、私立大学与非正规高等教育等得到快速发展。
3.1 自筹经费学院的发展
独立以来,印度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印度各类学院增幅近10倍,大学及重点高教机构增幅约5倍。面对紧张的公共经费,印度政府开始选择削减高等教育经费。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自筹经费学院发展的诱因。到20世纪末,一些邦的自筹经费学院比例达到或超过了50%,使得自筹经费学院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与受助私立学院不同,自筹经费学院的办学不依靠于政府的经费支持,从而受到的政府干预也相对较少,在财政、管理与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力。然而,质量偏低,高等教育商业化及对学生及社会缺乏责任等又对自筹经费学院的责任履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私立大学的产生与繁盛
21世纪以前,印度并没有私立性质的大学,只有附属的私立学院。直到2002年查提斯加尔邦(Chhattisgarh)私立大学法的颁布与2005年印度最高法院的相关裁决,私立大学才正式诞生。由于附属学院在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的制定、教师聘用等方面都受制于母体大学,且无权授予学位,自主性遭到了极大破坏。于是,为了获得更多自治权力与发展机会,私立高校的创办者们期望通过获得大学的称号来摆脱所依附大学的控制,这是引发印度私立大学以及“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因。当然,为了保证办学质量,私人在创办私立大学或邦政府在批准设立私立大学时还要遵循印度大学拨款委員会的相关规定。印度私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办学模式的又一改革,摆脱纳附大学的控制,享受更多的自治权力,增强办学积极性。然而,也需时刻提防教学质量下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及对社会的责任。
3.3 非正规高等教育兴起
面对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冲击,印度高等教育亦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今,一些高等院校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与需求,开设相关的“即时性”课程及专业,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虽然这部分院校无权授予学位,但因其较高质量的毕业生及高就业率,还是受到了印度广大学生及家长的青睐,部分院校也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其中,印度商学院(ISB)和阿达尼基础设施管理学院(AIIM)便是典型代表,放弃了大学的身份,拒绝得到政府的认证,选择一年的课程学习而非两年,这样的选择使得这些高等教育机构远离了强大的中央及地方监管。以印度商学院为例,它是目前印度最具声望的商业学校之一,在建立之初学校董事会就决定不通过政府认证,以此来获得最高水平的自治。这类高等教育机构属于市场友好型的机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财政、管理与教学等方面都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此外,这类非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改善印度高等教育专业机构失衡及专业人才培养匮乏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为该类高等教育机构履行好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创造了可能,但随着市场化的加强,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而不倒向营利一方,仍然值得关注。
80年代末以来,接轨世界发展动态,印度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趋势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形式及结构日趋多样化。随着财政经费等方面的自治,印度高校在管理、教学及研究等方面的自治权力也得到了空前提升。然而,说起自治,就不得不谈到责任,责任是民主大学管理的核心,它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监管和惩罚的效力,还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即在大学计划及体制之下拥有足够的管理权。高校在享受自治的同时,也需履行好自身的责任。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市场化,印度一些高校成为营利的场所,高校对于广大学生的关怀以及培养社会人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等责任开始变得模糊。
4 对我国高校自治与责任问题的启示
通过历史考察不难发现,印度高等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印度那烂陀大学的高等教育萌芽,到中世纪的马德拉沙,到殖民时期孟买大学等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再到独立后的赞助费学院、自治学院、私立大学与非正式高等教育等,印度高等教育组成结构愈加丰富。在宗教与政府的间隙中生存,高校自治历经沉浮、责任观模糊不定。而从印度高校自治与责任演变分析中所得出的经验,对我国高校解决自治与责任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1 控制与反控制是高校自治的主题
最初印度高等教育为教会所控制,到了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政府控制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宗教势力逐渐削弱。独立后,新政府力倡改革,教育行政走向世俗化,國家及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及管理逐渐加强,高校自治遭受巨大冲击。然而,印度高校对于自治的追求步伐始终未停止,自治学院、私立大学与非正式高等教育等竞相增长。在经历教会垄断、英印政府的殖民统治、印度共和国政府的国有化改革等事件之后,印度高校的自治从弱小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从完全由国家控制,到政府的适当放权,我国高校的自治权力也在不断加强。
4.2 经费自主是高校自治的前提
经费援助是国家及政府控制或干涉高校自治权力运作的有效手段,通过提供经费,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管理与学术研究,而高校自身为了维持运行以及扩大规模,也急需政府的这些资助。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政府与高校间便形成了一种“默契”——以经费换自治。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政策,逐渐减少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出,为了生存与发展,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于是,自筹经费学院、私立大学等得到快速发展,高校财政上的自治也带来了管理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自治,印度高校自治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经费是高校各项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高校自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4.3 管理自主是高校自治的重要体现
孟买大学等3所印度最早的大学效仿伦敦大学模式设立,以接纳附属学院的形式运作的,众多的附属学院无权授予学位,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等亦由纳附大学来控制。这不仅剥夺了附属学院的自主性,扼杀了办学积极性,也对纳附大学自身工作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克服纳附制的弊端,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自治学院开始发展,但发展道路充满险阻。只有当高校在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自治才能完整地体现。当前,我国高校内部自主管理权力仍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自治权力。
4.4 责任是高校自治的循环条件
不同历史时期,印度高校的自治有升有降,与其相伴的高校责任导向也有所不同,从宣传教义,到巩固殖民统治,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再到受到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影响,印度高校的责任逐渐明晰。高校在享有自治的同时,也要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不仅是对国家及社会的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体验负责,对高校自身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负责。良好的责任观是高校自治得以循环的重要条件,印度高校责任的偏失也是其自治长期处于低潮的原因之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是我国高校的4大主要职责,只有履行好自身的责任,高校才能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力。
自治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灵魂,责任是高校价值的重要体现,两者统一于促进高校的发展之中。回顾历史,印度高校在争取自治的进程中,也积极探索着自身的责任。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正确地对待自治与责任问题,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