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聪晓+高放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导学案的研究和使用为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它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一、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学教合一,突出学生主体性”
1.导学案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2.注重知识的自主性和连贯性。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知识传授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在设计和实施导学案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做到课时教学服从单元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服从整体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知识的新旧联系,做到由旧知带动新知,由熟入生,如此,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学习中,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4.遵循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实。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导学案的设计应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利用导学案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教师之间探讨经验,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1.目标设计。一篇教学设计要完成其特定的学习任务,每堂课的组织教学就应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目标,一堂课将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学科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到与这节课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来为本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2.问题设计。《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性的学生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
3.情境设计。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情境设计是导学案的必备工作。教师通过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课堂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介绍背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手段,通过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有效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成为“活数学”。
4.教法与学法设计。导学案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讲,还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讲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法与学法设计便成为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工作。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指导学法,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授之以法,通过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导学案编写的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6.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五、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閱,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以备检查和存档。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