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竹 李秋艳 陈锹发 张玮乐
·临床经验·
柴胡疏肝散验案三则
马学竹 李秋艳 陈锹发 张玮乐
本文介绍了柴胡疏肝散治疗验案3则。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宗旨》,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常用方剂,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该方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效果显著。本方取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组成,以四逆散调肝解郁,以治肝郁之本;辅以陈皮、香附、川芎理气活血。文中“脏躁”一则,证属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阳郁厥逆证”一则,证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滞不运、清阳不达四末;“月经失调”一则,证属肝郁为主、兼有脾虚痰凝;均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充分证实了“治病必求于本”,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获得奇效。
柴胡疏肝散; 治疗; 验案
笔者善用时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柴胡疏肝散类方。柴胡疏肝散是《医学宗旨》中治疗怒火伤肝的常用方剂,对一些疑难病症,应用此方每获奇效。现兹举本方验案3则,报道如下。
患者,女,63岁,2016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心慌心悸20余天。20天前因与家人生气后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喜悲伤欲哭,泪水不自主流出,伴见双目干涩、不欲睁眼,善太息,纳食不香,食量减少,多梦易醒,眠浅,小便不畅,着急时解出困难,大便先干后溏,舌质略黯,苔白厚腻,舌底脉络迂曲,脉沉弦涩。既往体健。否认过敏史。已停经10余年,绝经前后无明显不适。西医诊断:焦虑状态、急性睡眠障碍;中医诊断:脏躁,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5 g、郁金10 g、丹参15 g、赤芍10 g、醋香附10 g、当归10 g、酸枣仁20 g、柏子仁12 g、焦三仙30 g、煅牡蛎20 g、百合10 g、五味子12 g、石菖蒲10 g、远志6 g、醋鳖甲15 g、炒栀子12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同时嘱做Holter进一步明确病因。
3月4日复诊: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现时有心慌,双目不欲睁,乏力,双下肢无力,纳食不香,眠可,二便调,舌质略黯,苔薄黄,脉弦滑。辅助检查:(2016年3月1日西苑医院)Holter:窦性心律,平均心率是80 bpm。共分析心搏总数111148次,室上性早搏3次,占总心搏小于1%。中药守上方加生黄芪30 g、陈皮12 g,7剂;中成药予生脉Ⅱ号口服液10 mL,一天两次,口服。
1月后随诊,偶感乏力,目欲合,气短,善太息,纳食可,二便调,舌脉同前。中成药同前,中药守上方去柏子仁、焦三仙。
按 西医认为,焦虑状态多有一定诱因,表现为明显的焦虑情绪、烦躁、易怒、易激惹、紧张、坐立不安,伴随睡眠障碍以及一些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中医认为此例患者为典型脏躁,脏躁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暴怒伤肝,患者于大怒后出现情绪低落、欲哭、泪水不自主流出、善太息,伴见双目干涩诸症,病机总属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低落;肝失条达,故情绪急躁易怒、善太息;泪为肝之液,肝气郁结,泪液分泌失常,故见泪水不自主涌出或两目干涩;“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气郁日久,肝气横逆犯脾,脾胃升降失司,故纳食减少,大便先干后溏;五脏失养,故小便不畅,多梦易醒,眠浅;结合患者舌脉,均为气滞血瘀之征。首诊时,紧抓疾病“怒火伤肝”本质,采用疏肝解郁为基本治则,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用郁金、丹参、当归增强理气活血之功,加入石菖蒲、远志化痰安神,以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百合养肝阴柔肝体合肝用,以煅牡蛎、醋鳖甲固涩安神,以焦三仙、炒栀子健运中焦、畅达三焦。同时嘱患者加强情志调节,做Holter以除外早搏、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改变。由于辨证准确,二诊时患者情绪低落、喜悲伤欲哭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见气短乏力、双目不欲睁,患者Holter提示无频繁早搏及心动过缓,于汤剂中加入生黄芪补气定悸、陈皮行气防补之太过壅塞气机,予生脉Ⅱ号口服液益气养阴。药证相合,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功。临床研究表明[1]柴胡舒肝散确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组方可抑制大脑组织海马区ChAT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大脑海马区AChE活性和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2];大剂量应用可起到较强的抗抑郁效应,或许与之可增加血液和中枢的5-HT和DA含量相关[3]。
患者,女,37岁,2015年9月30日初诊。主诉疲劳伴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发凉1年余。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情志不舒,疲劳、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发凉,未予重视,逐渐加重。现患者肢倦神疲,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发凉,关节走窜疼痛无红肿,平素脾气急躁易怒,上眼睑易浮肿,记忆力减退,白发、脱发,动则汗出,胸闷不畅,面部粟状疹,纳食可,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晨起疲乏,二便调,舌质黯,边满布齿痕,苔白腻,脉沉滑。既往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月经正常。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断:阳郁厥逆证;辨证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滞不运、清阳不达四末;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升清阳以达四末,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味。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5 g、醋香附10 g、炒白术10 g、炒栀子12 g、当归10 g、茯苓10 g、瓜蒌10 g、丹参10 g、生黄芪30 g、红景天10 g、苎麻根20 g、五味子12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15年10月2日复诊:7剂后,患者自行停药5天,现胸闷不明显,无出汗症状,脱发,头重如裹,身重疼痛,肢体倦怠,午后身热,纳食可,睡眠欠安,晨起疲乏感减轻,舌质红边有齿痕,苔白不渴,脉沉右关濡。辨证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不畅;治疗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法;方以柴胡疏肝散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麸炒薏苡仁15 g、白豆蔻10 g、苦杏仁6 g、土茯苓15 g、生黄芪3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浮小麦30 g、郁金10 g、醋香附10 g、川芎15 g、炒白术10 g、陈皮12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此后每因情志波动出现疲劳复发,汗出,胸闷,说话“没底气”,脉沉。守上方或自我调节情志可缓解。
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精神刺激、心理压力过大、缺乏适量的运动等原因,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脾关系密切。患者平素情志不节,易于阻滞气机,气血逆乱,故脾气急躁易怒,关节窜痛;“足受血则能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筋力不健,则易致肢体疲劳;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长期压力过大的人,易出现气郁神疲;《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者,仓廪之本……其充在肌”“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肝郁脾滞,阳气郁闭,故见肢凉;肝失疏泄,气血逆乱,肾精亏虚故白发,心血不足故胸闷不畅,头窍失养故记忆力减退,心神失养故多梦晨疲。谢和平[4]将慢性疲劳综合征分为六型,其中肝郁气滞证亦主以柴胡舒肝散加减。疾病初起,正气尚存,肝气郁结,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无明显脾虚之征;病程日久,病性由实转虚,邪气偏盛,脾虚湿滞,四肢九窍、五脏失养,但仍以肝郁为主证,脾虚之证逐渐凸显;取柴胡疏肝散疏肝理脾、解郁透邪,加味以活血、补气健脾升清阳之品,虚实兼顾。米子良指出四逆散证更多的是或然证,少阴为水火之脏,乃三阴之枢,故少阴有病,既有三焦气机阻滞,亦有水液代谢障碍[5]。初诊后,阳郁厥逆已解,湿热证凸显,湿邪阻滞气机则身重疼痛,湿性黏滞故头重如裹、肢体倦怠,食谷不化,故午后身热,取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而愈。此后患者每于情绪波动出现疲劳复发、肢厥,因此应从“治未病”角度出发,重视瘥后防复。
患者,女,30岁,2016年3月25日初诊。主诉月经不调8年余。患者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不调,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延长,量少色暗,有血块,痛经。否认经系统诊治,症状逐渐加重。现月经周期2~4个月,经期10~14天,经量少,色暗夹有血块,痛经;暴躁易怒,易紧张、焦躁,上火,胸闷,时有喉中白痰难咯,晨起明显;纳食不香,食量减少,眠浅多梦,小便黄,大便溏薄,舌质红舌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既往体健。否认婚育史,否认性生活史。否认过敏史。西医诊断:子宫不规则出血。中医诊断:月经失调;辨证为肝郁兼有脾虚痰凝;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5 g、当归10 g、醋香附10 g、茯神10 g、炒白术10 g、郁金10 g、炒栀子12 g、陈皮12 g、酸枣仁20 g、煅牡蛎12 g、煅磁石20 g、石菖蒲10 g、远志6 g、百合10 g、五味子12 g、首乌藤15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16年4月8日复诊:诉服药后睡眠症状、焦虑及咯痰症状改善,仍脱发,疲乏,天气热自觉大腿根部汗出,口黏,晨起唾液多,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守上方去醋香附、陈皮、酸枣仁、煅磁石、首乌藤,加珍珠母、合欢花、玫瑰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按 患者首诊时自觉症状较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在等待就诊过程中因其他患者无意的话语让她不中意,便与之暴吵;在描述自己病情时,自带小本逐一描述,因大夫未能记录她描述的某一个无关感觉时,与大夫发生争辩;可见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该患者长期情志怫郁,微嗔微怒,不觉中肝气郁结,故紧张、焦躁;“不通则痛”,气滞日久,血瘀壅阻胞宫,故月经周期延长,经血色暗夹血块,痛经;营血暗耗,肝无所藏,故经期延长,眠浅多梦;徐学义指出“女子属阴,阴性易凝结,易致郁结……而肝主血,主疏泄,故治疗女子之疾多主张疏肝以调气血,肝气调达才能血脉流畅”[6]。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长期情志抑郁,脾虚运化失健,故经量少,喉中有痰,大便溏薄。方取柴胡疏肝散疏肝为主,“损其肝者缓其中”,辅以健脾化痰通络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郁金、炒栀子及其化学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亦有活血、疏肝解郁之功。《名医别录》谓“酸枣仁主心烦不得眠”;百合具有养阴、清心安神之功,《本草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五味子宁心安神;三者合用,具有抗焦虑、抗疲劳的作用。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化痰安神;煅牡蛎、煅磁石、首乌藤重镇安神;炒白术、陈皮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诸药合用,肝郁得解,脾气健运,湿邪自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气郁体质正逐渐成为中医9种体质中的高发类型[7],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易合并脏躁、疲劳、月经失调等病。“木郁达之”,故治疗上重视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临床研究亦表明[8-10],紧扣肝气郁结的病机,以疏肝行气为治疗大法,应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各类肝郁病证,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充分展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其症状繁杂,患者散在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妇科、心血管科等相关科室。故在临证中,我们应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紧扣气郁之根本,坚持异病同治;与患者充分沟通,辨别虚实,审证求因,随证灵活遣方用药,标本兼治。
[1] 金卫东,邢葆平,王鹤秋,等.柴胡舒肝散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397-1399.
[2] 董海影,张晓杰.柴胡舒肝散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乙酰胆碱代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63-167.
[3] 王庆国,畅洪升,石任兵,等.柴胡类方剂对两种抑郁症模型的抗抑郁作用[J].中医药学报,2013,18(S1):41-42.
[4] 谢和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2):210-214.
[5] 任存霞,麻春杰.米子良运用四逆散经验拾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11):104-105.
[6] 叶瑜,徐学义.徐学义治疗月经紊乱经验拾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61-65.
[7] 陈润东,杨志敏,林嬿钊,等.中医体质分型6525例调查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104-106.
[8] 董湘玉.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9] 王雪.柴胡舒肝散化裁治疗抑郁症疗效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108-109.
[10] 糜澜.柴胡舒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6.
(本文编辑: 禹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自主选题(ZZ070851);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CM2014GD1022)
100091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马学竹(硕士研究生)、李秋艳、陈锹发、张玮乐]
马学竹(1990- ),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内分泌。E-mail:18201295712@163.com
李秋艳(1968- ),女,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内分泌。E-mail:liqiuyan1968@sohu.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17
20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