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朱章志
·学术论坛·
从口渴辨治看《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陈曦 朱章志
口渴是《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中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口渴辨治的角度看《伤寒论》对《温病条辨》产生的影响,了解吴鞠通对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形成独特的辨治体系,为后世医家学习先辈经验提供了宝贵方法。
口渴; 《温病条辨》; 《伤寒论》; 吴鞠通
《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巨作,历千年风雨而不衰,“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1],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争相研习。吴鞠通深受《伤寒论》影响,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博采前代医家之众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仿《伤寒论》作法写成《温病条辨》,自成书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医又一部经典著作。
《温病条辨》以三焦辨证为纲,从上而下,观疾病之变化,为纵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由表入里,看疾病发展规律,为横看。《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相互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2],而诸病诊治之法皆可从这一纵一横中寻得。
口渴是《伤寒论》中许多病证辨治的要点,在五十余条条文中出现,涉及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猪苓汤、大承气汤等十二首方。在《温病条辨》中口渴亦是温病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仅三焦三篇中涉及口渴的条文就有五十四条,原病篇、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其他篇中亦有提及,可治疗口渴的方剂达四十九首。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认为口渴是由于津液不能润泽口咽所致,其主要分为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失常两类。二者即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影响、同时出现。
2.1 津液不足
《伤寒明理论》云:“渴者,里有热也。”[3]疾病过程中热邪耗伤津液,出现津液不足,不能上润口咽,而致口渴。正如吴鞠通所言“火烁津液故口渴”,此为口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4]此为《黄帝内经》中对水液代谢的描述,也是张仲景水津失布之口渴的理论依据。吴鞠通亦云:“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由于痰饮水湿、瘀血等病邪阻碍了水液的正常输布,或脏腑功能失司、水津不布,不能使津液上潮于口,亦可出现口渴。
虽然《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主要病机大致相同,但其具体偏重有所差别。《温病条辨》受明清温病理论影响,以治疗温热病为主,因而三焦口渴多为邪热伤津所致。如《伤寒论》中虽提及温病伤津而口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却未进一步进行论述。吴鞠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上焦太阴温病,且根据热邪轻重不同列出“辛凉三剂”以治之。《温病条辨》还对暑热之邪伤津耗气而致口渴进行详细辨治。
《温病条辨》治疗口渴时运用经方原方达10方,化裁应用也有10首,其中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大承气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理中丸均为《伤寒论》治疗口渴之方。
3.1 白虎汤类方的运用
《温病条辨》与《伤寒论》都多次使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口渴。《伤寒论》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口渴,《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将白虎汤、白虎加苍术汤也应用于口渴的治疗。在白虎汤类方的变化应用中,吴鞠通不仅将其运用在中焦阳明温病之中,当上焦太阴温病邪热较盛时也以辛凉重剂白虎汤治之,他还将其应用于暑热伤津之口渴。
《温病条辨》将口渴列为白虎汤“四大症”之一,且提出“不渴者,不可与也”。《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中并无口渴之症,而是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口渴。后世医家对白虎汤能否治口渴、口不渴是否能用白虎汤等问题争论不休。渴与不渴虽为白虎汤运用时辨内热盛衰的重要依据,但不应成为白虎汤运用的枷锁。使用白虎汤之时不能拘泥于医书,还应结合临床与实际情况。在《吴鞠通医案·温疫》杨案中出现温病自汗、脉浮芤等,而无口渴之症,吴鞠通也用了人参白虎汤以清热益气生津[5]。
3.2 承气汤类方的运用
大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少阴急下证。燥实内结,火炽津枯而口渴,以大承气汤急下之,祛实热而存津液。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变化运用大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护胃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桃仁承气汤等承气汤类方治疗燥实之口渴。
《温病条辨》中承气汤类方多用于中焦病,阳明温病中“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以承气汤类方治之。中焦阳明病燥实内炽而口渴者,用大承气汤泻热通降。“三焦俱急,谓上焦未清,已入中焦阳明……阳土燥烈,煎熬肾水”致口渴,予小陷胸合承气汤使三焦之邪俱出。温病下之后,邪气不净,复聚于胃,以护胃承气汤轻泻邪气又顾护胃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又伴口渴,其证有三:或因火腑不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以大、小肠同治之法,用导赤承气汤治之;或邪闭心包,内窍不通,又有阳明不通,消亡真阴之危,此为急之又急之证,以牛黄承气汤,既开手少阴之闭,又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液;或因阳明火热炽盛,而津枯肠燥,水不行舟,予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若外感暑湿,内有热结,热重湿轻,湿从热而化,只余中焦之热结,可以小承气汤下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为仅有的用于治疗下焦口渴的承气汤方,因下焦蓄血,瘀热互结,故以加减桃仁承气汤逐血分瘀热。《金匮要略》中也有“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是瘀血也,当下之”[6]的记载,虽未列方药,大概也应予桃核承气汤之类的方药治之。
承气汤类方为攻伐泻下之剂,在治疗口渴时应审慎而用,吴鞠通也提醒:“……承气非可轻尝之品……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4.1 天花粉的运用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与小柴胡汤在治疗口渴时均须“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张隐庵云:“半夜起阴气于脉外,上与阳明相合而成火土之燥。花粉起阴津于脉中,天癸相合而能滋其燥金。《伤寒》《金匮》诸方,用半夏以助阳明之气,渴者燥热太过,即去半夏易花粉以滋之。圣贤立加减之方,必推物理所以然。”[7]栝楼根即天花粉,《神农本草经》记载:“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8]
《温病条辨》在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口渴时亦使用了天花粉,并且还将其拓展应用到了其他治疗口渴的加减变化之中,如银翘散、桑菊饮的方药加减中均提及“渴者加花粉”;而在青蒿鳖甲汤的方义中,吴鞠通云:“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
4.2 乌梅的运用
消渴为《伤寒论》厥阴病的提纲症状之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雷公炮制药性解》云:“乌梅。味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9]缪希雍云:“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10]
暑邪深入厥阴,吴鞠通仿仲景法制椒梅汤,以酸苦复辛甘,辅正祛邪立法,其中乌梅之酸以生津,与黄连、黄芩之苦相合化为阴。暑邪入少阴而消渴者,吴鞠通予连梅汤,乌梅合麦冬、生地黄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久痢后阴液大伤而致口渴舌干,乌梅再合麦冬、生地黄以救阴,而成人参乌梅汤。
4.3 其他生津药的运用
除天花粉、乌梅外,《温病条辨》中最常用麦冬、生地黄等生津药止渴。吴鞠通还多用蔬果取汁制成饮品时时频饮来止渴,如悉尼浆(雪梨浆)为水梨浸汁,五汁饮则为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蔗浆)五种汁水合煮而成,吴鞠通将此法称为甘寒救液,与《伤寒论》中“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或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从口渴的辨治可以看出《温病条辨》将《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与发展后用于临床。吴鞠通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对学习古代医家之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
[1] 清·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中国医学大成·卷中.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6.
[4]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5] 清·吴瑭.吴鞠通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2.
[6]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2.
[7] 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辩[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1:30.
[8]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6.
[9] 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中国医学大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21.
[10] 任春荣.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6.
(本文编辑: 董历华)
999078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陈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朱章志)
陈曦(1991- ),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治疗内分泌疾病。E-mail:charlescx1991@163.com
朱章志(1963-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方治疗内分泌疾病。E-mail:zhuangi@vip.sina.com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2.019
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