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豪+孟秋莉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阐述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3-03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从小学至大学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结合各课程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阶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止于至善的新民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优良传统,是凝聚中国力量、铸就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极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升课程的精神内涵、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而且能更明确课程的教育方向、更好地实现“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热爱祖国、有远大理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肩负社会责任、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中国梦的合格人才”的教学目的。
(二)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艺术学、民俗学、地理学、天文学、生态学等在内的诸多内容。每一内容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而且极富有故事性和哲理性,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厚度、减少空洞的说教,而且能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
(三)有利于强化课程德育质量,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竞争和冲突加剧,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受功利化等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如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追求庸俗文化等。由此如何重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德性伦理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道德精神。其文化形式和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普遍的价值诉求,而学生对传统文化也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会更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德育质量,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西方文化强势来袭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冲击,追捧西方文化、追随西方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多。在当前形势下如不及时唤起人们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根基将会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铸就的民族精神将会坍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阐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重要性,同时向他们剖析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使之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
(一)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材体系不完善。教材是教學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全都具体体现在教材之中。因此,要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必须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充分的重视。现有教材大多重视理论的灌输,在一些具体章节上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涉及,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仅内容过于简略而且较为分散,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未能进行有效阐释,致使学生对该章节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另外,优秀教辅资料缺乏,也严重影响了教材体系的完善。
(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欠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的实效性都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储备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对其有较为熟练的解读和运用能力。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理解不透彻、解读不深刻、运用不到位。因此,如不努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势必会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理念有误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切实认识到这一行动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阐释以达到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目的,努力提升学校人文教育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学校层次来讲,主要是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来讲,存在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偏重理论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背离课程教育目的和主题;二是教师或理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简单化,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灌输,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忽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致使课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需求;三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重在民族精神铸塑,致使教育成为一种过程性、形式化的活动,难以获得德育的效果。
(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学生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对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受功利化教育思维以及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热衷,比如对中华经典的阅读呈现出严重的快餐化、通俗化、表面化和网络化倾向,对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一知半解,对塑造中华民族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传统美德缺乏践行的勇气,对满载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等。
(五)实践教学环节滞后。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植根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因此,只有深入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将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发扬光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环节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未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滞后,一方面会使得教学内容略显空洞,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热情;另一方面会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更加边缘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组织专家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首先,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先导的基础上,教材内容设计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一方面对一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比较密切的章节,应力求呈现其文化样式的原生态,以此充分彰显其勃勃生机和现实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开辟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览、中华文明等普及文化常识的知识窗口,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设计,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等相关教辅资料,使之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首先,必须努力提升教师学习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响思想政治课德育导向的重要因素,是其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增强课程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法宝。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和态度上给予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要善学和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诸如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以培训为平台,一方面提升教师解读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推广成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提升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转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理念。首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把德育课变成历史文化课,而是要坚持德育为主导,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培养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更好地推進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反对形式主义和“快餐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喊口号、搞几个活动这样的形式主义和“快餐文化”上,必须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真学、真懂、真用。同时要根据学生文化根基有待深化、文化辨别力有待增强的实际与需要,防止学生在影视文化、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性丧失。
(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向学生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及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对我们的历史记忆、民族英雄、经典文学、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艺术、传统服装等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多践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将自强不息、仁者爱人等优良品质铭于心践于行。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制定较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大纲、给予充分的课时和实施时间等方面的保障,并将其纳入课程教学的考核范畴内。其次,做好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环节,以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最后,积极探索和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历史文化遗址、庙会、非遗工作室等资源创建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参考文献】
[1]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民主,2012(2)
[4]郑永廷.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KY2015YB527)
【作者简介】李博豪(1981— ),男,山东人,硕士,武昌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孟秋莉(1982— ),女,山东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