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君
(惠州学院 美术系,广东 惠州 516007)
融合具象语汇与色彩构成抽象意境的教学研究
——以描述季节情调的成语为例
蔡楚君
(惠州学院 美术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基于中国文学与图像表达结合方式的教学尝试,选择成语中含义的内容作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成语本身的出处、成语的内涵及内容,通过用色彩的构成组合图像表现成语涉及的色彩组合构造,思考如何将语言文字与图像创作相联系的创作方式。中国的当代色彩构成课程总是单单注重抽象色彩概念表述,而不是色彩基本的含义和色彩的来源。这样的课程安排令学生难以理解色彩概念本身的存在原理,课程结果将会流于对前人色彩已有的搭配方式的抄袭,而不是真正地理解色彩构成的原理和构成的本质方式。在一些相对具体的范围中对色彩社会习惯的思考和运用,让抽象的图像概念有可依附的实体状态,是能让这个课程中抽象的色彩构成概念落到实处的一种方式。
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国成语;抽象图像;实践研究
人从三岁开始基本上都开始有了对外界的记忆,通常这些记忆是来自于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当然这种重大的事是对于一个三岁的小朋友来说的。例如摔倒了,会很疼,这件事发生瞬间的前因后果都会被我们记得:也许是因为从床上掉下来,掉到一个硬地板上,我们就会很记得家里硬地板那个特定的颜色,因为之前就是它让自己摔得很疼的;又例如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这事是自己盼望已久,终于实现的时候,有时会记得那天的天气,事情实现的时候经过的不同空间,见到的不同的人的印象:你也许会记得在三岁的时候得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玩具,你会记得这个玩具的颜色、造型、声音、运作方式等等,同时会记得送你玩具的人的模样,甚至也许玩具的名字就是你对这个送你玩具的人之后的昵称,通常会称为蜘蛛叔叔或者花仙子阿姨等等。人们也许已经不记得三岁的时候见过的人的名字,但对于这种特殊的时刻,对于见过的人和空间环境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印象。这种记忆就是人最基本的记忆内容——印象式的图像记忆[1]。
本课程改革研究鉴于现行普遍的色彩构成设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色彩的抽象概念传导,学生难以从一些抽象的色彩构成课程中理解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基础概念与作用,不利于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学习对色彩的概括与抽象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何在设计工作中运用色彩构成知识的方法等现状,提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案:从中国成语的情境切入,让学生调动印象记忆,从色彩碎片到整合出整体色彩图像,理解色彩构成中情境式色彩的形成方式。
设计是探索如何将一个意象概念运用到具体的功能内容当中的过程,色彩构成的设计就是在探寻如何将一个抽象的感受,通过色彩的对比与搭配的过程表现出来。[2]凡·高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说过:真正的艺术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用毫无生气的、分析的方法来画,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而色彩的搭配方式的序列性无法脱离开形式内容以及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来自于人们对这个抽象感受的某个具象记忆图像或情景,[3]这种具象记忆是属于长时记忆,它会以一种不太确定的造型结构,较为确定的色彩排序的方式记忆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用色彩碎纸拼贴的方式把这类深层的意象记忆表现出来,即使不讲究图像具体内容的形态表现,也能很好地利用色彩传达出这个特定的意象内容。
色彩碎片的组织方式能让这个具象记忆的图像越来越清晰,在组织色彩碎片图像过程中人们会开始探究这个本是较为模糊的图像的层次构造、主客体的关系,人们对一个成语的意象感受在经过这个色彩构成的过程后会得到完整的色彩视觉画面。对该成语印象的色彩和谐与色彩对比的调性节奏把握,整体色彩搭配的节奏和每个色彩的调性对比、面积对比形成画面的色彩旋律,是完成这些色彩组合的主要原则。
关于夏季的“大雨滂沱”,世界上比较有名的一幅画莫过于日本浮世绘艺术家安藤广重表现
的雨景:安藤对于雨的表现特点是在整个场景的最前面的一层用长而密的细线条以近乎垂直的状态排列构成大雨滂沱的状态,他利用了一个特定的具象形式,把实际上并不稳定的雨水降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幅画更是启发了凡·高对于如何绘画空气、星光等这种无法观察的不固定物体的思考(图1)。
图1 左为安藤广重《雨景》,右为凡·高画的临摹品
后世,著名的日本设计师隈研吾在为安藤广重设计的“广重纪念馆”(图2)时,沿用了安藤的“雨”的视觉语汇元素。设计师用粗细不一的杉木条,经过一定的排序组合,在视觉上形成安藤广重画中“雨帘”的感觉。
图2 左为安藤广重的《广崎夜雨》,右为隈研吾的《广重纪念馆》局部
这便是很好的[4]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并产生新的媒介思考的一个例子——安藤运用“直线”这种抽象概括的元素来表现不稳定的、动态的雨的具象状态:把具象的“雨”的抽象状态“大点大点的落下”,用“粗细不一的近乎垂直的直线”表现这种抽象的“滂沱落下”状态。隈研吾在对安藤绘画中对雨的感悟后形成对线条的组合的状态抽取出来,利用杉木条的笔直线条,垂直组出这种“直线的交织”方式,构合出安藤画中特有的日本雨景,让人们在他的建筑中感受到安藤画面中雨对整体画面空间产生的多重影响。
作为色彩作品,季节对作者的创作思路的影响尤为明显。季节一方面可以表达心情,另一方面可以表达情绪,也可以阐述经历,又可以述说结果。比如,需要讲述温馨家庭的场面,夏天的热情可以将视觉融化;讲述婴儿新生的喜悦,春天的色调最为适合;讲述战争后惨烈的场面,那冬天的单调可以使视觉感官更为强烈。本文通过探究描写季节情调的成语内容,将其灵魂与色彩相连接,相互糅合,从而训练学生对主题性色彩组合方式的把控能力。
这个课程是为时4周的色彩构成课内容中的一个节点,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如何用色彩组合的方式表现关于四季的成语中蕴含的情景内容的印象。课程工具为128色绗纸、剪刀、胶水、20×20cm大小的白色、黑色和灰色底板卡纸。通过利用一定数量的色彩卡纸组成出记忆中的场景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色彩之间的联系性。用色彩碎纸拼贴的方式把这类深层的意象记忆表现出来,即使不讲究图像具体内容的形态表现,也能很好地利用色彩传达出这个特定的意象内容,对于不强调造型结构的单纯的色彩构成来说,比简单的解释色彩搭配完后形成的情感状态,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也能让学生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理解各种色彩之间的联系,以及通过印象画面的形式结构相互交错后形成的情感状态和画面语境。
(一)课程前期要求
学生学习一定的图形构成、平面构成知识。有条件的话开展几次读书会,了解中国诗词文学的画面性特点,能够理解文学内容蕴含的意境、格调、语言节奏等内容。
(二)课程过程
1.学生通过印象图像分析成语中意境、格调、节奏等特点
学生选择一个有季节情调的成语,从自己的认识上把对成语认识的相关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选择记录中的一些有关的物像内容的词语为色彩构成作品的基础元素。接着,选择并分类出与这个记忆图像相关的颜色,并从色轮中找出与这些颜色类似的其他同类颜色,考虑哪些颜色是主体物品的固有颜色,哪些颜色能表现物体中的光和影,哪些颜色能表现场景的白天或晚上,然后运用在关于四季某个成语内容的记忆图像中。例如:在这个关于“繁花似锦”的色彩实验中,学生想表现的是:“春到,百花齐放,色彩纷繁,花盛开。绿树嫩叶在花中缠绕,鸟儿蜜蜂在嬉戏。温暖的阳光,春意盎然,花草树木,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从这段印象的文字中可以提取出以下元素:在枝桠上嫩绿的叶子、小而粉的花、阳光、偶尔存在的小鸟和蜜蜂。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印象分别是:花是粉色的、小的、多、一簇一簇、无序、繁复的;叶子是嫩绿的、配着枝桠一起;阳光散落在花和树中;小鸟穿梭树丛;蜜蜂在花丛穿梭……一切都是绵柔的颜色。
2.根据印象图像中意境所引申的元素,用色彩的方式确定成语意境成像
选择所有关于粉色的色纸代表“小而粉的花”;选出跟“嫩绿叶子”有关的几种绿色以至蓝色的色纸;选取有关“阳光”的米白到明黄色的几种色纸;选择一种或两种深褐色色纸以长条形出现,类似树的枝干;选择两个同色调不同色阶的两种颜色象征在阳光下飞舞的蜜蜂和鸟(图3),并把这几个色彩元素记录下来,作为该色彩构成作品的内容色标。
3.通过图式形态确定图像节奏
思考作品画面构成的基本视觉结构形式,可以是方条块、圆形、三角形等相对固定的几何元素,也可以是代表云、树叶等图案的有机图形元素,也可以是或直或弯的线条,当选定了一种图形元素后,这个元素就是这件作品的构成内容,就如画笔在画纸上画的每一个点一样,保持了作品画面的图形结构的统一性,让学生不需要在画面的结构形式上受到过多的影响,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内容的色彩表达的问题上。
4.运用色彩构成的搭配方式组成表达成语情景的图像关系,构成关于该成语的格调
这个阶段需要考虑每种色彩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绿叶是深浅层次的,就用各种绿色彩纸有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花是在绿叶之上,或穿插在叶丛之间,粉色的色彩纸成组地布局在不同层次的绿色彩纸上。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对元素色彩的面积大小、位置、穿插方式等色彩组合方式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对文字内容所代表的基本色彩要素的不断调整下,寻找出最能体现出该成语中的寓意与情感的色彩构成作品。这种组合看起来比较无序,它不讲究这些纸片形式的排列方式,但讲求每个颜色的面积位置以及每个颜色之间的交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已经被选出来的颜色自身处于色轮中的明调、灰调、纯度,以及各种颜色的差别性和几种颜色是否合适组合在一起:通过较强的色彩对比反映不同内容的变化,较弱的色彩对比反映同种内容的变化,这些色彩组合的探寻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最能表现出学生对“繁花似锦”的字词内容理解的视像感受(图4),即前面说的:“绿树长着嫩芽,粉色的花朵,阳光明媚地洒落在树叶中,有小鸟和蜜蜂在树枝中穿梭、嬉戏”的“春意盎然”之意境。
图4 朱莉琪《繁花似锦》
色彩构成的设计就是在探寻如何将一个抽象的感受,通过色彩的对比与搭配的过程表现出来,而色彩的搭配方式的序列性无法脱离形式内容以及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来自于人们对这个抽象感受的某个具象记忆图像或情景,这种具象记忆是属于长时记忆,它会以一种不太确定的造型结构,较为确定的色彩排序的方式记忆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这个课程就是利用四季成语这个媒介,通过语言记忆发动学生个体的印象记忆,并让学生把这一印象记忆抽象化成单纯的色彩构成表达。
在这个色彩构成练习中,色彩的排列结构可以是有序的,也可以是相对无序的,这取决于作品表现的内容以及作品需要的形式感。若是表现森林的情景,树、阳光、空气、光的漫射等内容,本身的物件排列方式就是无序甚至是无形的状态,则只需要考虑大的色块关系、画面黑白灰的构成关系、色块与色块之间交接的关系,无需太考虑每个色块元素的形态变化。例如李红梅同学的作品《层林尽染》(图5)中就包含了色彩本质的内容:关于“层林”的部分是根据物体的变化而有序地排列,关于光在树林中穿插形成的斑驳意象——“染”的部分,便是根据抽象内容的变化而进行无序地排列。在表现树林里树的错落感时,在作品的左下角单单是利用了褐色的竖条在一个深绿色块中的变化,就表现出树林的形态;从作品右上角的深红画面中部的淡黄的渐变,表现红霞和阳光在天空的色彩渐变过程,从红到黄的暖色调色彩变化,搭配着占着作品大部分面积,直到与渐变到“树林”部分利用碎小的“光线的颜色”与“层林”的色块部分形成交织状态,“尽染”的意象跃出纸面。
图5 李红梅《层林尽染》
图6 朱莉琪《白雪皑皑》
色块位置从块面结构解决块面的次序性,这部分的色彩排列方式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次序。这种次序性既表现在画面的点线面的组织,也表现在印象的色彩顺序。朱莉琪同学的作品《白雪皑皑》(图6)就用色彩近、形状不尽相同的长条形纸片以一个大概的序列方法组合,表现出冬天茫茫白雪时云和天的感受。谢文聪同学的作品《寒冬腊月》(图7)就是用蓝的近似色纸片,剪成相似的山峰的造型,同色系纸片相互层叠组合,构成崇山叠岭的视觉效果。
图7 谢文聪《寒冬腊月》
现今的视觉设计创作对于色彩本身的考虑不足,问题在于设计者不知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在一些格子上填不同颜色的训练方法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真正理解色彩的构成是由色彩处于的不同情景而形成的不同组合状态[5]。成语或文学句子,有的具有明显视觉性,如“春花秋月”,有的词语具有一定的心理色彩,如“愁眉苦脸”。
色彩构成本就是研究人从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色彩要素,通过捕捉色彩的变幻性,架构出完整的色彩关系。然而,借助什么平台让色彩构成的课程更易于理解和操作,就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原来的色彩构成课程概念都是大同小异,做四季的色彩、做国界特色的色彩等等,缺乏学生对课题概念的理解过程,借助文学词语语境的理解,让之前的那些过于宏大的概念落于实处,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理解如何构筑出合理的色彩关系。
(一)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以及对中国文字内涵的理解
中国文学成语的色彩构成设计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是基于语义在设计思考中的重要性,让设计类的学生在设计基础课上已经有应用设计的概念,从应用性去思考色彩构成与搭配定义与特点,更好地掌握到课程的训练核心。
对文学语义的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洞察力,能理解语义中蕴含的场景及故事情节。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随时调动平日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印象图像,把模糊的印象图像转化成具象的色彩构成。在具有一定内容的画面中才能更好地选择色调、比例、节奏等基本的构成关系,学生将理解具象与抽象的关系,理解抽象色彩的构成基本方式。
(二)让学生从不变的概念中找出万变的设计意念创新灵活性
借用中国成语的内容与情节,对该成语印象的色彩和谐和色彩对比的调性节奏的把握,整体色彩搭配的节奏和每个色彩的调性对比、面积对比形成画面的色彩旋律,是完成这些色彩的组合原则,也是如何从主题出发进行设计创作的方法基点之一。在这个把成语的文字印象转化成为印象图像,运用在色彩构成这种意念相对抽象的课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语境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构成和设计理念的创作联系性。
(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色彩构成的本质特性
以此为教学目标,既从文学角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有色彩作品构成的内容共识,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共通内容,便于学生从教师的抽象言语中理解教师表达的色彩设计概念。
本课题提出以诗词或成语中包含的情景内容为设计语义,将成语的文字印象转化成为印象图像,并运用在色彩构成这种意念相对抽象的课程中,调动学生的图像思考积极性,寻找具象图像与抽象色彩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构成和设计理念的创作联系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找出有一定逻辑性的设计方法。
[1]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2.
[2] 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35.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9.
[4] 宫宇地一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M].马俊,里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5.
[5] 盖奇.色彩与文化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色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
(责任编辑:紫 嫣)
A Pedagogical Study of Color Composition in Idio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king for Example the Idioms Describing Seasonal Changes
CAI Chu-jun
(Department of Art, Huizhou College, Huizhou 516007, China)
This paper is a teaching experiment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image expression with color com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idioms are selected, students are asked to identify their sources, morals and implications, use the way of color composition to express the color content of the said idioms and investigate how to create the color i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language content. Prevailing courses in Chinese color structure only focus on the abstract color concept, not the basic meaning of color and the source of it. Such course arrangement may prevent student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existence of the color concept and induce them to do nothing but copy the existing modes of color collocation, instead of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lor composition and its intrinsic mode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pply in practice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color composition, that is, to ponder the uses of color in concrete social situations and attach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image to tangible entities.
color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idioms; abstract image; practical research
2016-10-26
惠州学院2015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融合具象语汇与色彩构成抽象意境的教学实践》(JG2015042)的研究成果。
蔡楚君(1982—),女,广东广州人,硕士,惠州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学研究。
G642.0
A
2095-0012(2017)01-0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