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国
(西南财经大学 天府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00)
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新探
邱振国
(西南财经大学 天府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00)
图书馆美学是图书馆学与美学交叉而成的新学科,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是图书馆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图书馆审美活动的体系性、当下性、深入性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美学学科理论与促进图书馆美育等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过程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构成。
图书馆;美学;审美活动
图书馆美学是图书馆学与美学交叉而成的新学科,其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研究的系统性、时代性和深入性仍有待提高。在新理念、新需求、新科技的带动下,图书馆正在经历新的变革,这为图书馆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是图书馆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笔者将图书馆审美活动界定为:在图书馆实体和虚拟(数字化、网络化)场所进行的,以信息的承载、传播与接受为中心,以与之相关活动为外延的一切审美活动的集合。
关于图书馆审美活动的构成,高灿辉认为“图书、读者、审美情境共同构成了阅读审美要素”[1],成东娥认为图书馆审美活动是关于图书馆美的发现、美的创造和美的教育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2]。笔者试提出如下观点: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过程和外部环境四方面构成(图1)。
图1 图书馆审美活动系统的构成
图书馆审美活动的主体是参与到图书馆审美活动中去的各类读者的总称。只有对参与其中的审美主体有足够的了解,尤其对审美主体的类型划分与需求特点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一)审美主体的类型划分
从审美实践的角度,可以对图书馆的审美主体进行如下分类:
第一,按照审美主体年龄段的差异,可分为幼儿群体、青少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
第二,按照审美主体文化程度的差异,可分为初级文化层次群体、中级文化层次群体、高级文化层次群体。
第三,按照审美主体所属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学生群体、教育工作者群体、科研工作者群体、普通市民群体等。
第四,按照审美主体活动目的的差异,可分为知识拓展型、学业进修型、职场提升型、消遣娱乐型、参观游赏型等群体。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民族、种族、收入状况、性格气质等方面进行划分。不同图书馆所面对的审美主体的类型会有差异和侧重。
(二)审美主体的需求特点
1.文化性
图书馆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审美活动,它的整个审美活动是以文献资源的审美为中心的综合式的审美活动。这种文化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以知识信息的索取、传递为中心,其次也表现在审美活动的地点——图书馆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场域空间。当前图书馆文化是传统性与数字化的相辅相成、互补共存、合二为一。[3]图书馆审美活动主体的需求也是集传统文化需求与数字文化需求于一身的综合的审美需求。
2.个性化
首先,读者对文献内容的需求是个性化的。以文学作品的欣赏为例,有人喜欢小说,有人喜欢散文,有人喜欢戏剧诗歌;有人喜欢通俗类,有人喜欢经典类。即使是对相同的内容,读者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如不少读者在选择同名文学作品时,还会关注著者、译者、出版社等方面的不同。其次,读者对文献载体的需求是个性化的,有的习惯于传统的纸质和文字类资源,有的则青睐现代视听化的资源。再次,读者的审美习惯是个性化的,有人热衷于科技支撑式审美,如数字网络化阅读,也有人习惯于艺术熏染式审美,如在悠扬乐声下的游目悦心。另外,数字化时代下,读者新的个性化需求已经大量涌现,尤其是对创新空间服务、个性化生活服务的需求[4]在不断增长。
3.综合性
读者的审美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种类型的需求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读者希望在图书馆内具有综合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对文献美、环境美、社会美的综合需求。其中,文献美包括文献的形式美、动态美、内涵美、科技美等;环境美包含图书馆的物质场所美、布局与空间美、艺术美、氛围美、生态美;社会美包括服务美、管理美和协同美。图书馆审美活动是以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集合物质场所、空间布局、环境陈设、艺术装饰、文化氛围、生态环境、服务、管理、科技诸要素于一身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4.发展性
读者的审美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第三代图书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并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5],这其实就是在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科技美、环境的生态美、阅读体验的互动美等方面的新需求。
(一)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
关于图书馆审美客体的类型与特征,王坚方认为人文图书馆具有建筑美、环境美、文献美和修养美的特征。[6]张芬月认为图书馆美学实质是一种人文美学,并提出了图书馆人文美学体系框架,包括物质美(建筑美、布局美、装饰美)、技术美和人文美(管理美、修养美、行为美)。[7]刘曼以图书馆环境美学为研究对象,指出图书馆具有环境美、建筑美和装饰美。[8]张凯认为图书馆管理中融入美学概念体现在整体设计风格美、建筑和装潢美和馆员服务美上。其中图书馆服务美主要是通过图书馆馆员的行为美、仪态美、语言美所表现出的服务形态。[9]
虽然已有的研究大多包含了图书馆活动审美客体的主要内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十分全面系统的梳理,尤其未将一些新特征纳入研究视野;二是对这些特征类型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还不够。笔者认为:从类型上看,图书馆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可归纳为文献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三个大类;同时,从层次与关系上看,每一大类包含若干个小类特征,这些小类特征可以按照树状关系来梳理,但它们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交织融合。为了便于探讨,笔者按照树状关系来梳理审美客体的类型特征,并进行新的诠释。具体如下:
1.文献美
图书馆审美客体的文献美是指文献资源所具有的各种美学特征。文献美这一大类型又可细分为文献形式美、文献动态美、文献内涵美、文献功能美、文献科技美、文献和谐美等。
(1)文献资源的形式美
文献资源的形式美包括各类文献外形特征、加工样式、文献空间分布与排列规则、文献陈列样式以及数字文献资源的阅读界面的各种形式美特征等。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文献资源都具有丰富的形式美。
文献资源的形式美是文献资源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第一,文献的分类、加工规则使文献具有统一感、秩序感和韵律感,体现多样与统一的形式美;文献在不同库室的分布与组合体现着均衡美与和谐美。第二,文献的排架规则和陈列方式具有美感。如某些推荐图书、新到图书、热门图书的巧妙别致的陈列会带给读者一种新奇感,适时变换陈列方式也会给予读者更多的形式美体验。第三,文献资源的装帧设计具有丰富的形式美。图书装帧设计愈加得到出版者的重视,许多图书因采用奇特美妙的设计,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大量读者。第四,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此类文献是虚拟化的存在,故其形式美首先表现为虚拟性;与纸质文献相比,它具有可调节视图的大小、变换多种颜色等属性,因此其形式美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特点;它还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背景、字体、翻页方式等阅读偏好的设置,因此其形式美还具有个性化特点。
(2)文献资源的动态美
当我们观览图书馆内一排排图书时,会发现这些图书如同音乐一般美妙:一排排的书架,仿佛就是一页页的五线谱;书架上的每个小的间隔单元,就是乐谱上的一个个小节;书架上的一本本形态各异的图书就是这五线谱上活泼生动的美妙音符。这样我们就能感觉到有序的图书集合体就像是凝固了的音乐。
当我们换用较长的时段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看似平静,却又有暗潮在涌动:每过一段时间,书架上总会有图书上架和下架,使“音符”不断进行着新的排列组合,这仿佛是在演绎着变幻无穷的乐章。同时,读者借还图书的无规律性,也促成了书架上“音符”组合的无规律性和无限可能性。这就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无限的动态美。
(3)文献资源的内涵美
图书馆文献的内涵美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内容。文献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是接受文化审美教育的重要凭借,是人类多方面智慧的结晶。不少图书馆藏有特色文献,这些特色文献多与其所处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等密切相关,是人类活动的宝贵遗存与知识财富的凝结,具有特定的知识美、智慧美和丰富的美学价值。
(4)文献资源的功能美
文献资源包含着知识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思想价值等,长远看还包括经济价值、发展价值等。文献资源的这些价值对应着它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如可以使人增长见识、更新思想、启迪智慧,使读者增长技能才干、丰富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发展。文献资源给读者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是读者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滋养源。
(5)文献资源的科技美
科技美包含科学美和技术美。科学美以和谐、简单、对称和新奇为主要特征,和谐、简单是科学美的最基本的因素,功能与形式的和谐一体是技术美最本质的特性。[10]图书馆文献的编目、加工需要按照科学的原则来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也使文献资源更加和谐有序,使用简单便捷。数字和网络文献无论形式还是功能都具备新时代的新奇性,并且其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焕发出十足的科技美。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同样为文献科技美增添新的内涵。
(6)文献资源的和谐美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和谐。[11]文献资源的和谐美体现为文献载体类型的完美交织、文献系统设备的协调运作、文献的当代科技性与传统文化性的和谐交融等方面。文献资源类型众多,包罗万象,可以说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浩瀚的小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纸质资源与数字网络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和谐关联,是现代科技性与传统文化性的完美合一。
2.环境美
(1)环境的建筑实体美
图书馆环境的建筑实体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功能与特点,按照美的规律为读者营造出的物质实体,是具体的、可视、可感的物质实体美。
中西方传统建筑根植于不同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中和之美,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西方的不少传统建筑则从“理念”出发,注重表现“崇高”之美。[12]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其视觉上的数理比例可与音乐和声在听觉上的和谐相通。“凝固的音乐”这一比喻与西方建筑的传统特性相符,深植于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思维背景中,反映出西方传统审美观、时空观及数理特征。[13]
图书馆建筑实体美也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图书馆建筑中,图书馆建筑美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2)环境的布局美与空间美
图书馆选址、功能分区及空间设计直接体现图书馆环境的空间美。图书馆选址应从目标读者、自然条件、可达性等方面全盘考虑。图书馆的功能分区既要处理好主次、内外、闹静等关系,又要遵循人流活动的规律。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应在系统分析读者各类需求、划分主次与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通盘考虑。避免设计上的只求外表和功能上顾此失彼。如我国某地一图书馆建筑的整体形象融入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仅从地域特色的凸显方面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建筑整体效果,忽视了内部空间的合理安排,形成许多无效空间,采光与通风效果也不理想。此类情形应当极力避免。总之,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应秉持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建设的后续性,才能丰富而持久地展现图书馆的布局美与空间美。
(3)环境的艺术美
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气氛,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只表现在图书馆的核心审美客体——图书等文献资源上,还存在于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装饰、陈列当中。美妙绝伦的建筑设计、韵味无穷的书画作品、温馨有趣的饰物摆放等,都是图书馆环境艺术美当中的点睛之笔!
图书馆环境的艺术美并非孤立地存在,它时常与读者发生互动。当你手持一本图书,在细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时,思绪的流淌也许正与你眼前墙上书法作品中线条的疾驰使转而暗合。
(4)环境的氛围美
图书馆环境的氛围美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浓郁的文化与学习氛围带给读者“润物细无声”的体验。图书馆氛围美的营造应作为图书馆服务提升的重要方面,也应作为评价图书馆“软件”水平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城市的综合图书馆还是院校图书馆,都应切实加强图书馆环境氛围的盈造,提供优质条件,使图书馆充盈着优雅、宁静、舒适的氛围美。
(5)环境的生态美
生态美体现在馆内和馆外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图书馆生态美的重要方面。植物能够释氧固碳、降温调湿、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降低电磁辐射污染、滞尘、杀毒抑菌、降低噪音、驱蚊除虫、舒缓情绪和陶冶情操等功效。如琴叶榕、蓬莱松和四季秋海棠等具有较强的释放负离子的能力[14],芦荟、龙舌兰、吊兰、夏威夷椰子、万年青、非洲菊、富贵竹、千年木具有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15]。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可有效提升图书馆环境生态美,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的同时能够消解疲劳,益于身心健康。
另外,不同植物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态法则,应充分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同时,植物生态美要与植物的艺术美、功能美相协调,使其既能充分发挥生态效能又不碍于展示植物造型、色彩等艺术美,还能起到分隔空间、遮蔽视线、减少噪音等功用。
3.社会美
图书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活动。整体上看,图书馆活动的社会美可分为服务美、管理美、协同美三个方面。
(1)服务美
服务心灵美。图书馆服务中的心灵美表现在:工作中热爱本职工作,有正直诚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等。追求服务细节的完善,给读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等都是服务心灵美的体现。
服务仪态美。图书馆服务中的仪态美即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因表情和蔼、姿态端庄、服饰整洁等所显现出的形象美。
服务言行美。图书馆服务中的言行美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和适宜的行动开展服务工作,体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语言和行为具有美感。妥当的言行可对读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能有效激发读者的文化审美活动。
服务专业素质美。图书馆服务中的专业素质美即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的、与图书馆专业领域相关的个性气质、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风采与魅力。具体包括专业领域的道德素质美、知识素质美、技能素质美等。道德素质美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风貌,能够对各类读者群体加以正确引导,为图书馆内外部优良环境的创设提供正能量。文化素质美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技能素质美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良好地摄取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等能力,并能不断进行技能更新。
服务特色美。只有不断挖掘和满足读者需求,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凸显服务特色,才会使服务水平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服务特色美的彰显有助于强化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图书馆品牌形象,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多方面收集读者意见,科学分析读者潜在需求,借助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有助于强化服务特色美。
(2)管理美
管理可以创造美。好的管理能使图书馆中的各个要素和谐统一,各项功能发挥良好。图书馆管理活动本身充盈着人性之美、形式之美、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通过管理,参与到此项活动中的人、事、物诸要素都能协调有序,呈现出和谐之美。
(3)协同美
“协同”最早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于 1971 年提出的概念,协同是指同一个系统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采取配合、协作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关系体的过程。[16]图书馆协同的重要性愈加应该受到重视。笔者将图书馆的协同美定义为:在当今图书馆运作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图书馆内部诸要素之间、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外领域组织之间的关联协同之美。
当前图书馆发展日趋协同化:馆际互借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组织的成立与协作、图书馆与外部领域的相互协作等都使图书馆协同美得以展现。提出图书馆协同美具有积极的当下意义,对于推动图书馆业的协同工作具有积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图书馆协同美可分为机构协同美、管理协同美、服务协同美等。
第一,机构协同美。不论全国性还是地区性的图书馆协同机构,通过开展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使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具有组织分工协同、创新资源统一的特征[17],这是图书馆机构和业务的多样与统一的和谐美的体现。通过更新协同理念,完善协同制度,创新协同方式,采用先进技术来加强图书馆联盟组织的协同能力,都会促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高效快捷,展现出和谐有序的机构协同美。
第二,管理协同美。管理协同美包括图书馆内的人与人间的协同美,人与物之间的协同美和物与物之间的协同美。这其中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中的人物关系等都是图书馆管理协同的重要方面。牢固树立协同意识,建立协同领导小组等措施对图书馆彰显协同美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服务协同美。服务协同包括图书馆部门之间、图书馆之间对外服务过程中的协同。图书馆服务协同涉及多方部门和人员。以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服务为例,它不仅需要图书馆内部各部门间有效协同,还需要与学校管理层、技术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通力协作。从具体服务项目上看,包括检索协同、参考咨询协同、协同过滤信息推荐[18]等。总之,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有深度地开展服务协同工作,就会彰显新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协同美。
(二)审美客体的圈层
图书馆审美客体是一个包含了文献资源在内的庞大的要素体系,这些要素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有密有疏,根据这种关联上的疏密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核心审美客体圈、支持审美客体圈和外延审美客体圈三部分(图2)。
图2 图书馆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圈层
1. 核心审美客体圈
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为中心的审美对象,具体包括各类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等。不论何种载体的文献(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网络型)都属于这一圈层。
2. 支持审美客体圈
即图书馆审美活动的支持性设施设备与人员,具体包括书架、报刊架、阅览桌椅、休憩设施,文献的流通、保护服务及其工作人员,复印、打印等文献支持服务及其工作人员,信息检索平台等支持性科学技术条件,图书馆的建筑、景观、装修设计等。
3. 外延审美客体圈
图书馆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图书馆延伸性培训服务,图书馆餐饮零售、文化用品销售服务及其工作人员等。
图书馆审美客体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和美学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对其进行圈层划分实属必要。理清审美客体的圈层关系,区别差异,有利于在提升相关工作中分清主次,识别轻重,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馆各类审美实践工作。
(三)审美客体美学特征在审美客体圈层上的分布
笔者认为,核心审美客体圈表现为文献美特征;支持审美客体圈以环境美特征为主,兼具一定的社会美特征;外延审美客体圈以社会美为主,兼具一定的环境美特征(图3)。
图3 审美客体美学特征在审美客体圈层上的分布
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图书馆审美活动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聚合性
图书馆是一定区域内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传播中心、教育与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休闲中心、交流中心。因此图书馆具有将各种人力、信息、文化要素聚合在一起的作用,是多种要素的聚合体。这种聚合性特点是吸引读者入馆进行文化审美实践的重要促发力量。
(二)场所性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16年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促进不同年级、领域以及不同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一大优势[19],而交流与分享离不开特定的场所。科技的发展已使人类的阅读行为摆脱了场所的限制,但很多读者仍选择去图书馆,原因就在于其具有难以替代的场所功能:自由的交流空间,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学习场地,健康的自然环境,优雅的休闲领地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场所的功能集合体,这是其他场所难以具备的。
(三)高频率性
多数读者的图书馆审美活动具有高频率性特点。读者的文化消遣、职业充电、拓展知识等需求往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就促成了读者入馆行为的高频率化。目前数字图书馆已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利用率已在不断提高,图书馆审美活动的高频率特征已日益凸显。
(四)高层次性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饥饿及渴等)、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有保障、没有危险)、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别人亲近、为人接受、有归属)、自尊需要(成就、能够胜利、获得赞美、赏识)、认知需要(知道、了解、探索)、美的需要(对称、称序、美)、自我实现需要(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及实现个人的潜能)。[20]图书馆审美活动主要满足读者的认知和审美需要,属于人的较高层次需要的活动。
(五)数字化
图书馆审美实践的数字化程度正不断加深,已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数字化趋势正在改变着图书馆审美实践的方式、节奏、习惯及观念。这种趋势与原有特点交揉在一起,使图书馆审美实践较之以往更加复杂,也更加具有魅力和可期待性。
(六)休闲性
图书馆和休闲有天然的“同源性”[21]。德国美学家席勒曾提出著名的“游戏说”[22]。基斯特和弗瓦认为,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其他义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放松、转换心情,取得社会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23]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休闲意味着自由地去选择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休闲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是成为状态的“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摆脱必需后获得人性的本质后的一种动态的自由。[24]休闲审美需求是当前读者越来越注重的需要。休闲美也是图书馆审美愈加鲜明的特征。
(七)互动性
图书馆审美活动的互动性特征日趋明显。这种互动性按照人机关系可分为“人书互动”(读者与文献的互动)、“人机互动”(读者与现代科技设备的互动)、“人人互动”(读者之间、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三个方面,也可以按照审美场所的不同,分为图书馆真实场所互动和虚拟场所互动两个类型。在读者与工作人员的互动方面,互动性一直存在其中,并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5]在读者之间的互动方面,图书馆真实场所和虚拟平台的互动性特征也已日趋明显。创意性地营造图书馆互动空间、配备互动设施设备、建立互动性网站和微信平台、适时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做法等都是新时期图书馆审美活动的互动性的体现。
(八)智能化
新时期下图书馆审美活动的智能化特点已日益凸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掀开人类信息化进程新的篇章,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正在到来。以互联、智能、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智慧化进程已经开启。[26]智能化的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还会带给读者以新奇、爽畅、变幻的审美体验。
外部环境对图书馆审美活动的影响有:第一,外部环境是图书馆审美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相应的外部环境,图书馆审美活动的诸多物质条件、信息、人力等供给就无法进行。例如,在对图书馆环境美打造中,如果无法从外界获得理想的装饰材料和智力支持,就难以打造出理想的装饰效果。再如,互联网阅读、移动阅读方式的变革是基于新的移动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没有这些技术的革新,就不会带来这些阅读审美方式的改变。第二,外部环境对图书馆审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例如,我国不少文化领域的政策文件、法律规章等都会对图书馆审美活动产生制约,支撑着图书馆审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这些文件对指导新时期的图书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图书馆审美活动的开展具有新的指向作用。第三,外部环境对图书馆审美活动的间接影响作用。主要是外界环境的某方面产生变化对图书馆产生的间接影响。比如,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民族文化等对图书馆审美活动的影响等。
在具体的图书馆审美实践中可以借助PEST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来及时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影响。PEST分析即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图书馆审美活动的开展。SWOT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27]
总之,外部环境是图书馆审美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土壤,是图书馆审美活动开展的依附条件和制约因素,能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当前图书馆正在进行着第三代的变革,加强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紧密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开展图书馆审美活动有积极意义。
[1] 高灿辉.图书馆阅读审美活动系统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139-140.
[2] 成东娥.图书馆审美活动:特征与构成[J].图书馆论坛,2006,26(4):256-257.
[3] 刘聪尧.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论现代图书馆传统性与数字化的融合发展[J].艺术百家,2014,30(S1):72-73,101.
[4] 李宇佳.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用户多元化服务需求研究——基于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图书馆正面临艰难抉择》报告[J].图书馆,2016(7):31-37.
[5] 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6] 王坚方.人文图书馆的美学意蕴述说[J].图书馆论坛,2006,26(2):67-68,100.
[7] 张芬月.图书馆人文美学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2(S2):26-28.
[8] 刘曼.图书馆环境的美学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93-94,115.
[9] 张凯.图书馆管理中如何融入美学概念[J].卷宗,2014(11):58.
[10] 黄昱夫,刘锴,王田田.科技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40,45.
[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42.
[12] 周小兵.中、西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2-175.
[13] 张宇,王其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探源——提法及实践[J].世界建筑,2011(2):130-133.
[14] 吴仁烨,邓传远,王彬,等.具备释放负离子功能室内植物的种质资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91-97.
[15] 孟国忠,季孔庶.室内空气污染的植物净化研究概述[J].林业科技开发,2013(4):1-6.
[16] 哈肯.协同学讲座[M].宁存政,李应则,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
[17] 胡燕.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6(2):78-82.
[18] 马岩,徐文哲,郑建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2015,33(9):151-156.
[19] MALENFANT K. ACRL report shows compellingevidence of library contributions to student learningand success[EB/OL]. (2016-04-26)[2016-08-27]. http://www.acrl.ala.org/acrlinsider/archives/11755.
[20] 张世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J].学术探索,2003(9):66-68.
[21] 陈伟.“休闲学”视野下的图书馆新馆建设——以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92-94.
[22] 徐岱.席勒与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5,6(4):14-21.
[23] GIST N P, FEVA S F. Urban Society[M]. 5th Ed.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964.
[24] 金雪芬.试论休闲之本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52-56.
[25] 邹鑫.图书馆互动性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29-32.
[26] 马春.基于PEST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6,35(1):20-25.
[27] 汪泓.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4-105.
(责任编辑:刘 晨)
New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a Library
QIU Zhen-guo
(Library of Tianfu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00, China)
Aesthetics of library is a borderline discipline between the science of library and aesthetics and the system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library is a focal issue in the research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library. A systematic, contemporary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the libra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brary aesthetics theory and relevant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library's aesthetic activity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aesthetic subject, the aesthetic object, the aesthetic proces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ibrary; aesthetics; aesthetic activities
2016-10-11
邱振国(1985— ),男,硕士,任职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主要从事图书馆美学与美育研究。
G250.15
A
2095-0012(2017)01-0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