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王立,黄冬花,李海文,全强,邓书敏,王琼妹
(琼海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 琼海 571400)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李敏,王立,黄冬花,李海文,全强,邓书敏,王琼妹
(琼海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 琼海 571400)
目的了解在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我科行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患者59例,穿刺前,所有乳腺肿块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乳腺肿块分别使用传统二维超声引导和超声弹性成像引导穿刺活检,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和病理结果,对比两种不同引导方法的优劣性。结果59例乳腺肿块中超声弹性成像评分1~3分20例,4~5分39例;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41例,所有肿块总阳性预报值为69%;传统二维超声指导穿刺阳性率为89.8%,弹性成像指导穿刺阳性率为98.3%。结论乳腺肿块穿刺前,根据弹性成像评分标准选择患者,可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超声弹性成像评分1~3分者可暂不采取临床干预,进行短期随访观察;4~5分者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采用弹性成像引导穿刺可提高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乳腺肿块;穿刺活检
近年来,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诊断在乳腺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穿刺活检是乳腺肿块快速获得病理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近年来对来我院超声科行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患者,穿刺活检前,根据超声弹性成像特点对其评分,分别使用传统二维超声引导和超声弹性成像引导穿刺活检,分析病理类型和两种引导方法引导穿刺的阳性率,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科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检查评分并经两种不同方式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患者共5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71岁,平均48.5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三星麦迪逊超声诊断仪,其带有线阵高频(7~10 MHz)探头,具有RTE技术。活检之前,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胸部充分暴露,先用传统二维超声对乳腺肿块进行评估,观察内容包括肿块位置、形态、大小、个数、回声强弱、界限情况、包膜、有无钙化、血管丰富情况,而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检查。启用RTE模式,对取样框的大小及聚焦位置适当调节,框大小为肿块的1.5~2倍,包含肿块周围腺体组织,嘱患者屏住呼吸,用探头在肿块上方垂直轻微加压振动,当标尺显示绿色满格时冻结,绿色表示平均硬度,比平均硬度软的组织编码为红色,比平均硬度硬的组织编码为蓝色。
1.3 弹性成像评价标准 评分法参照Itoh等[1]提出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依据弹性图中病灶区域显示色彩特点,1分:肿块整体和周围组织为绿色,说明肿块整体发生变形;2分:肿块显示的颜色主要为绿色,占据绝大部分,小部分为蓝色,表示肿块大部分发生变形;3分:肿块主要为蓝色,周边有少部分绿色,表示中心部分没有变形,肿块边界及周边组织可发生变形;4分:肿块整体被较为均匀的蓝色覆盖,周围组织仍为绿色,表示肿块整体硬度较高,没有变形;5分:病灶及周围乳腺组织均为蓝色,说明肿块整体与周围组织粘连均未变形。根据评分标准,评分大于等于4分诊断为恶性,小于4分诊断为良性。
1.4 穿刺适应证 根据超声弹性评分和分级情况以及临床处理意见,被评估为1~3分者或超声分级为Ⅲ级或Ⅲ级以下的,建议短期随访复查;被评估为4~5分者或超声分级为Ⅳ级或Ⅳ级以上者,并无穿刺活检禁忌证,可行穿刺活检。
1.5 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 确定穿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使用16 G巴德穿刺活检针取材4针,第一、第二针在传统二维超声引导下穿刺,第三、第四针在超声弹性成像指导下穿刺,分别穿刺弹性成像显示较硬的组织,即穿刺显示蓝色或混色组织,将组织条分别放置不同标本袋并做好记号,甲醛固定,送病理科行病理切片检查。
1.6 观察指标 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特点和病理结果,对比传统二维超声引导和超声弹性成像引导穿刺的阳性率。
2.1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病理结果比较 经传统二维超声评估及弹性评分,超声弹性成像评分1~3分者20例,4~5分者39例。59例乳腺肿块在两种引导方式下穿刺活检全部成功穿刺。病理诊断恶性病变41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3例,黏液性腺癌5例,导管内癌6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恶性分叶肿瘤3例,实体型腺样囊性癌1例,髓样癌1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9例,乳腺腺病5例,炎性病变4例。超声弹性成像评分1~3分20例中,良性18例,恶性2例,良性预测准确率为90%;4~5分39例中良性3例,恶性36例,恶性预测准确率为92.3%。
2.2 两种方法引导穿刺病理结果比较 在18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中,传统二维超声引导穿刺良性病变17例,其中1例不能明确诊断组织类型,而弹性成像引导18例均为良性;病理诊断41例恶性病变中传统二维超声引导36例,3例不能明确诊断良恶性,2例考虑为良性,弹性成像引导穿刺病理结果40例为恶性,1例难于明确良恶性,传统二维超声引导穿刺阳性率为89.8%,超声弹性成像引导穿刺阳性率为98.3%。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位于妇女恶性肿瘤首位[2],目前乳腺疾病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尚未能肯定地排除乳腺病灶的恶性可能,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传统二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5%[3],在此基础上,穿刺活检能有效明确病理性质,是诊断乳腺疾病的补充依据。
本组有20例患者弹性成像评分为1~3分接受穿刺活检,声像图表现呈良性形态,90%(18/20)为良性,如果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可使大部分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穿刺活检;评分为4~5分共39例,病理恶性符合率约92.3%(36/39),由此可见评分越高,恶性程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不过仍然有几例评分为5分者病理提示良性病例,因此在评分较高的肿块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诊断就很有必要。本组中1例评为5分的患者,组织硬度较硬,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另外4分中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疾病,从超声声像图评分上却难于鉴别其良恶性。在引导方式对比中良性病变两者差别不大,恶性病变:传统二维超声引导阳性率为89.8%(53/59),弹性成像引导阳性率为98.3%(58/59),因此,运用弹性成像评分后对乳腺肿块划分相应的组别,对特定组别及分级较高的乳腺肿块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引导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定性,按照乳腺肿块的病理类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对乳腺肿块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乳腺病变中超声弹性成像是传统二维声像图的重要补充,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信息,使用超声弹性成像进行评估,筛选穿刺活检的患者,可降低部分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在引导穿刺上,根据乳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病理特点,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块的硬度显著大于良性肿块[5-6],弹性成像结合彩色多普勒可引导穿刺活检到肿块硬度较硬的组织,可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避免穿刺活检到液化坏死区,减少假阴性。在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弹性成像发挥了重要作用[4]。弹性成像从筛选患者到引导穿刺活检,以及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制定临床干预措施中指导穿刺活检有重要的意义,故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及探讨仍需研究者总结和改进,其仍存在其局限性[7],如肿块由于内部的出血及囊性变、坏死液化,导致肿块部分组织硬度降低,部分较小的良性肿块因其含有较多纤维组织成分、伴有较粗钙化灶或张力较大等原因,增加了假阴性率,故如何在弹性成像技术中鉴别上述假象,是我们研究者仍需深入的方向。
因此,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可增加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依据,对其进行评分,通过弹性成像技术的引导穿刺活检,是一种有效快速确定乳腺肿块性质的方法,为采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病理组织类型依据[8]。
[1]Itoh A,Ueno E,Tohno E,et al.Breast dise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S elastography for diagnoisis[J].Radiology,2006,239(2): 341-350.
[2]彭卫军,顾雅佳.重视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普及与提高为降低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而努力[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 (5):453-454.
[3]罗葆明,欧冰,智慧,等.乳腺肿块超声弹性成像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3(4):259-261.
[4] 郑春梅,王薇,王繁博,等.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3):2259-2260.
[5] 赵巧玲,李芬,张华.比较超声弹性成像与CDF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13,29(1):75-78.
[6] Krouskop TA,Wheeler TM,Kallel F,et al.Elastic moduli of breast and prostate tissues under compression[J].Ultrason Imaging,1998, 20(4):260-274.
[7] 张宇,刘雪静,刘佩芳,等.超声弹性成像在BI-RADS 4类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0):702-704.
[8]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1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5):367-417:
R655
B
1003—6350(2017)01—0159—02
2016-04-28)
海南省琼海市科技技术工业信息化局立项项目[编号:海科工信(2016)1号-22]
王琼妹。E-mail:qhsyybjk@163.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