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韩楠,李金磊,狄元冉,方忠意,高延玲
(1.河南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河南郑州450008;2.鹤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主要隐患及防控措施
董鹏1,韩楠2,李金磊1,狄元冉1,方忠意1,高延玲1
(1.河南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河南郑州450008;2.鹤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饲料及饲料原料是食品安全链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饲料及饲料原料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一直未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养殖业已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每年因饲料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损失上千亿元。作为世界第一大畜禽产品生产国,我国的畜禽产品出口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饲料及饲料原料的污染,尤其是致病微生物的污染严重,致使畜禽产品不达标,难以突破“贸易壁垒”。笔者从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致病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危害、致病微生物污染现状、致病微生物检测项目、存在问题及防控措施作一简单介绍。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受到致病微生物污染后,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可引起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营养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等腐败变质,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不良的颜色和气味,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
当动物食用受致病菌污染的饲料后,一方面污染饲料的致病菌可以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导致动物发生疾病;另一方面,致病菌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产生一些毒素使动物中毒,同时致病菌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会扰乱动物胃肠道正常菌群,致使动物免疫力下降,生长速度缓慢。
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在其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向周围环境中扩散病原菌;当动物食用受污染的饲料之后,致病菌在动物体内增殖、代谢,会随着动物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向周围环境中扩散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
受污染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可以通过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将致病菌传染给人类,导致人类发病;某些污染饲料及其原料的致病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当动物食用受污染的饲料后,人类食用其产品时,可以通过食物链途径感染致病菌,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2.1.1 环境污染
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工业生产的过度排放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从而为病原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波及饲料及饲料原料。
2.1.2 生产的工艺、设备陈旧
个别企业由于现实条件限制,生产条件较为简陋,生产设备相对陈旧,平时不注重维护和清理,再加上生产工艺的相对落后,管理松懈等原因,不能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产品生产质量中控关、成品出厂质量关,致使饲料及饲料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致病菌的污染。
2.1.3 饲料及饲料原料种类繁多
用于动物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品种较多,饲料主要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单一饲料、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原料主要有植物源性饲料原料、动物源性饲料原料、微量元素、饲料用微生态制剂、饲料用酶制剂等,每一类又分为很多种,任何一种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污染。
2.1.4 污染饲料及饲料原料的致病菌种类较多
污染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致病菌较多,除了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外,还有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阴沟肠杆菌等,另外还有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的芽孢杆菌、非发酵菌等。
2.1.5 保存环境不当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尤其是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其营养成分相当丰富,若其保存不当,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便会孳生致病菌,而致病菌一旦产生,其生长和繁殖速度相当惊人。
2.1.6 检验检测能力相对滞后
目前有条件做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室多限于省级以上实验室,地市级及饲料生产企业很少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即使有个别企业建立了微生物检测相关的实验室,但缺乏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进而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把控产品质量。
2.2.1 国外污染现状
有关专家对挪威鱼饲料中的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4年之间,挪威不同鱼饲料原料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在0.14%到0.33%之间。而在鱼饲料生产设备环境中提取的样本,检出率则达到了3.78%。有关专家对西班牙肠沙门氏菌的污染流行情况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试验调查,他们对来自523个不同的饲料厂的3 844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收集。结果显示,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为4.8%(185/3 844),其中在调查的词料厂中的检出率为28%(144/523)。
2.2.2 国内污染现状
有关专家对山东省内不同饲料厂、不同畜禽、不同饲喂时期、不同种类的饲料及饲料原料共41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细菌总数超标率为36.59%(15/41),大肠菌群超标率为26.83%(11/41),沙门氏菌检出率为4.88%(2/41);有关专家对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原料、植物性饲料原料、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共计202批进行监测,结果显示霉菌的检出率为75.8%(153/202),大肠杆菌检出率为23.2%(47/202),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5.8%(12/202),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3.9%(8/202);有关专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采集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20家肉粉生产企业及部分饲料厂肉粉样品共28份进行监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50%(14/ 28),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25%(7/28),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志贺氏菌的检出率为10.71%(3/28)。
鉴于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二噁英污染等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针对我国饲料安全现状,我国也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检测标准。目前我国微生物污染危害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致病菌四个指标。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能够反映饲料及饲料原料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饲料及饲料原料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状况,这是一个总体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一指标的评价,可以推断出饲料和饲料原料的新鲜度及储存性能。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肠道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但大肠杆菌种类繁多,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疾病甚至死亡。欧盟食品安全委员会就建议把大肠菌群测定作为食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因此,对大肠菌群的测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通常包括毛霉、根霉、曲霉、青霉、镰刀菌等。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霉菌的大量存在,有些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影响动物的消化系统,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虽然不是所有霉菌都产生毒素,但即使不产毒素的霉菌生长也会造成饲料营养价值的降低、适口性的下降。
饲料及饲料原料中致病菌的检测是近几年刚列入的检测项目,饲料及饲料原料中主要存在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污染饲料及饲料原料,将会对动物乃至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致病菌的检测意义重大。
近些年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包括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广泛用于饲料行业,但其质量问题不容乐观,从近几年的监测情况来看,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
饲料中致病菌的检测标准过于单一,现行标准检测周期过长,所需试剂种类及操作步骤烦琐,且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等缺点,鉴于微生物检测的特殊性,现行标准不能满足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作为政府机构的检测单位,除了省级以上的能够涉及微生物检测外,地市级的检测机构很少能够承担起微生物检测指标;生产企业在微生物检测方面更是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即使想开展微生物检测,但限于技术上相对薄弱,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
加强检测标准研究,加强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研究,对传统的饲料微生物检测及鉴定技术进行技术改进,进一步完善饲料中高通量筛查方法的研究,制定出便于基层推广的检测标准。
企业原料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卫生安全。因此生产中应对原料的来源进行了解,禁止采购腐坏、污染的原料。对进场的原料进行合理的保存,进行分类管理,对新鲜的畜禽肉和鱼虾原料应及时加工或者冷冻处理,尽量做到先进先出,厂内禁止饲养畜禽,禁止动物进入生产区或收货区。
生产车间要设立完善的卫生设施和管理规范,选择合理的生产工艺,并且对关键的生产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其执行生产规范,防止人为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工具、容器等进行必要的定期清理,防止长时间使用造成细菌孳生而污染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对成品进行自我检测,并且提高检测的手段,必要的时候可与质量监督部门联合,得到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实现产品的零污染。而且在检测过程中应执行较为严格的技术标准,让出厂的成品符合安全标准。尤其应建立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化监控,随时对生产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抽样和检测,以保证每一个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这样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低污染。
S816
B
1004-5090(2017)08-0026-02
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