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治疗胃脘痛临床应用进展

2017-02-27 11:40邵海波黄威莉张雅丽
护理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艾炷施灸姜片

邵海波,黄威莉,张雅丽



隔姜灸治疗胃脘痛临床应用进展

邵海波,黄威莉,张雅丽

介绍了隔姜灸治疗胃脘痛的作用机制、常用穴位、操作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及疗效标准。

胃脘痛;隔姜灸;作用机制;穴位;疗效标准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1],临床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同时兼食欲缺乏、恶心、嗳气、脘闷、大便不调等症状。包括西方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所致胃部疼痛不适。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等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2-4]。隔姜灸即在特定穴位施行隔姜灸疗法。该法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多种疾病,现将隔姜灸治疗胃脘痛的机制、方法等综述如下。

1 隔姜灸作用机制及常用穴位

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选择胃腑的特定穴隔姜灸,利用艾绒温烤或熏熨穴位,借其温热效能和生姜的药性作用于特定的腧穴,通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灵枢·官能》篇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艾灸的临床效应包括艾灸的温热作用、艾灸的光谱效应、艾灸的壮数及艾灸的时间等。温热作用可以祛寒除湿,同时艾叶燃烧时发热所产生的光谱属于光学中的近红外线波段,说明艾灸是不仅有远红外辐射及热辐射,还有近红外线辐射及光辐射。就生物效应而言,远红外辐射穿透力强,可以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并为组织所吸收,起到治疗作用[5]。

艾叶味辛、微苦,性温热,归肝、脾、肾经,具纯阳之性,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功。艾燃烧所产生的光辐射有着不同的生物效应。远红外线照射能引起分子和分子中的原子旋转或震动加强,并能引起分子动能的改变,从而产生热[6]。《本草从新》载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鲜姜“走而不守”,气重于味,辛散之力较强,善散寒解表、温中降逆[7]。二者配合使用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扶正祛邪,使腠理疏畅,局部血流增加,尤宜于寒证。

根据本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特点,采用理气和胃止痛的治疗原则,选取穴位。常选以下穴位[8]: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三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穴、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度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中脘穴乃八会穴之腑会,亦胃之募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化滞和中之功;下脘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天枢穴系大肠募穴,乃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散积,是治疗腹部疾病之要穴;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下脘穴是任脉和足太阴经交会穴、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从而达到纠正脾胃虚寒之目的;神阙穴,又名脐中、命蒂、气舍,敏感度高,微血管丰富,用药时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胃俞穴具有外散胃腑之热的作用;关元穴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作用。至阳穴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2 操作方法、疗程及临床疗效

盛国滨等[9]报道,将隔姜灸用于临床,病人有效率为93.3%。具体方法:病人取俯卧位或坐位,在其两肩胛下角与脊柱相平处定位至阳穴。皮肤常规消毒,选用纯净的艾绒,做出麦粒大小的艾炷。再将鲜姜片切成直径2 cm~3 cm,厚0.2 cm~0.3 cm薄片,中间以针刺数个小孔。然后先将切好的姜片放到至阳穴上,再把做好的艾炷放到姜片上,点燃艾炷,待其烧尽,再重新点燃1个。每次灸3壮~5壮。使皮肤感到温热且不造成皮肤损伤为度。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张静[10]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100%的有效率,其取中脘、下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先将艾条切成2 cm长的艾段,然后再把老姜切成0.1 cm厚的姜片,在姜片的中央穿一小孔,以便针柄穿过。治疗时,病人平卧,将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后采用补法使之得气,然后把穿有小孔的姜片,从针柄的末端穿过,使姜片贴于皮肤上,再将艾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段约同针柄顶端齐平,最后在艾段靠近皮肤一端将其点燃。艾段徐徐燃烧,使针和姜片变热,此时病人即能感觉肠蠕动,艾段燃完后,除去灰烬。每穴连续灸3壮,每日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

赵淑蓉等[11]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100%的有效率,其将鲜生姜切成直径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间以三棱针穿数孔备用。病人取仰卧位,选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注意保暖。施灸时将备好的姜片置于腧穴上,上面再放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换艾炷再灸,每个腧穴灸3壮~5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陈爱文等[12]总结了隔姜灸脐法在临床中的各种应用,都得到了理想的预期效果,即在脐部(神阙穴)施行隔姜灸疗法。具体操作:用鲜姜切成直径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脐部,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或者将药物研末,填于脐部,在上放一姜片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江彬等[13]在实验中对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胃痛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取穴为中脘、天枢、足三里,病人取仰卧位施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15 mm 的薄片,用针刺5 个小孔,将艾炷( 苏州市艾绒厂生产) 点燃后置于姜片上;待燃尽后换艾炷,每次每穴灸两壮,隔日1 次;连续治疗3 个月。

胡敏[14]在临床工作中对胃痛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也达到了98.5%,其隔姜灸把鲜生姜切成直径2 cm~3 cm,厚0.2 cm~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后将姜片置于穴位上脘、中脘、下脘的部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9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耐时,可在姜片下再垫上新鲜的有孔姜片,10次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

①疗程结束后参照有关文献标准[15]判定临床疗效。临床治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分率>95%;显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分率>75%;有效为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症状积分减分率>30%;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症状积分减分率<30%。②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为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好转为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③疗效标准[16]。治愈为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为胃痛缓解,发作次数较少,其他伴随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为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④依据病人临床症状。治愈为治疗后胃痛消失,饮食、工作正常;好转为胃痛基本消失,但因受凉或饮食不节偶有发作,但程度比未治疗前轻;无效为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4 小结

胃脘痛病因复杂,除部分病例由急性胃炎演变而来外,大多数病人与胃经受长期反复的生物性和理化性刺激密切相关[17-19]。随着中医外治法的推广及发展,隔姜灸治疗胃脘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针对隔姜灸的操作没有统一要求,尤其是艾炷大小、施灸壮数、疗程长短等,而这些恰恰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其次,现有文献大多为临床观察,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隔姜灸的临床推广缺乏充足的理论基础。第三,在最后的疗效上不同的作者采用了不一样标准,最终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最后,施行隔姜灸,应积极保护病人皮肤,避免烫伤。隔姜灸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小,在临床治疗及养生保健中值得广泛应用。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2] 李益农,萧树东,张锦坤.慢性胃炎的诊治[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5):261-262.

[3] 朱飞叶,王丽,石灯汉,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95-98.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7-1740.

[5] 李文丽,刘丽,孙立红.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分 析[J].中国针灸,2006,26(7):481-482.

[6] 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8.

[7] 张廷模.中药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2.

[8]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9] 盛国滨,韩盛旺,唐英.隔姜灸至阳穴治疗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31-332.

[10] 张静.隔姜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7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17.

[11] 赵淑蓉,曹小平.隔姜灸治疗寒性胃痛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c):124-125.

[12] 陈爱文,马玉侠,韩媛媛.隔姜灸脐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85-186.

[13] 江彬,王磊,侯小琦等.特定穴隔姜灸治疗慢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3):38-39.

[14] 胡敏.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3-24.

[15]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697-2700.

[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10.

[17] Correa P,Haenszel W,Cuello C,etal.A model for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J].Lancet,1975,2(7924):58-60.

[18] Lang L.Barry Marshall 2005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and physiology[J].Gastroenterology,2005,129(6):1813-1814.

[19] Huang H.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acupuncture and drug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J].J Acupunct Tuina Sci,2005,3(2):12-14.

(本文编辑孙玉梅)

Progres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inger-moxibustion in treating epigastralgia

Shao Haibo,Huang Weili,Zhang Yali

(Shuguang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21 Chin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编号:ZP0901HL0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编号:2015ZB0306。

邵海波,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黄威莉单位:200240,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张雅丽(通讯作者)单位: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信息 邵海波,黄威莉,张雅丽.隔姜灸治疗胃脘痛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6):1934-1935.

R24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6.005

1009-6493(2017)16-1934-02

2016-05-30;

2017-03-06)

猜你喜欢
艾炷施灸姜片
Chinese Acupuncture
中暑
糟三样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隔姜灸治疗网球肘
隔姜灸治腰痛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
自灸“足三里”延年又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