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

2010-08-15 00:44马兆勤万红棉高熙静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25001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艾炷衬垫艾灸

马兆勤 万红棉 高熙静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250012)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

马兆勤 万红棉 高熙静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250012)

隔物灸;量化规范;艾灸

1 灸疗量化依据

根据查阅2000~2008年《中国针灸》及国内中医刊物记载,针刺手法有量化标准,目前艾灸疗法仍没有量化标准记载,尤其对传统的艾炷灸,其中隔物灸(又称衬垫灸)它是古老针灸学中最为基础、简便易行的灸疗方法。但是从现有医学中医文献记载,艾炷的置换是一成不变的,其实不然,因为艾炷燃烧后随着温度的增加,其衬垫物(包括隔药饼灸)是湿润的,随着热力增加,艾炷一成不变,其加热后衬垫物变薄1/3后而使穴位温度发生了质的改变,本章探讨的问题就是隔物灸后由原来的更换艾炷变作小于艾炷的1/3量,使艾炷隔物灸由一成不变的更换灸炷,变成逐步缩小每壮1/3量动态化应用。从衬垫物的动态变化中联想到,从古至今,诸多书籍均为隔物灸对艾炷点燃后的热力使其衬垫物必定有很大变化,在此时更换艾炷再如果一成不变,那么不出现疗效与手法不符的现象才怪呢?诸如《针灸学》新编教材也有此类现象。隔生姜灸是把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2]。

2 文献记载

根据《中国针灸学》新六版教材,发现艾炷灸[3]在实际操作中的误差,为从实际出发,使后学者有律可循,对于艾炷隔物灸中艾炷的重量是多少,形态有多大,衬垫物有多厚,施灸时间有多长,热源接触肤温度是多少,均应有一个规范的量化指标。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应以艾炷的大小、重量、衬垫物的厚度为量化指标,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为刺激量或补泻指标。艾炷的大小、重量方面在各版针灸教材中均有提及,但其量化指标至今没有。古代计量单位没有现在的克、千克等,但有古代的斤、两、钱、厘等,据资料考证未见记载,故后人沿袭下来,亦无此方面量化指标。根据现代信息社会需求,必须要求实行科学规范标准化,才能便于交流沟通,针灸同样如此。对于针灸手法,著名针灸医学家石学敏院士已有精辟的论述,其针灸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为:① 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泻的重要因素;② 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③ 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1~3min;④ 两次施术间隔时间最佳参数为3~6h。针灸的手法量学有了,而灸法的量学指标一直空缺。

艾炷隔物灸法的量化问题有以下三个:① 艾炷隔物灸中艾炷的大小问题。《扁鹊心书》载:“凡灸大人艾炷需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米粒大。灸时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中国针灸集粹》载:“艾炷最小者,可小如粟米,最大者可大如蒜头。现代临床上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高约1cm,炷底直径约1cm,可燃烧3~5min,中艾炷为大艾炷的一半,小艾炷如米粒样”。从以上资料所载,艾炷的大小是有规定的,但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② 隔物灸中衬垫物的厚度问题。据新版《针灸学》所载,间接灸衬垫物厚度为0.2~0.3cm,如隔姜灸,姜片厚度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如隔蒜灸,厚度0.2~0.3cm。如隔附子灸,厚约为0.8cm等。从上述衬垫物的厚度可以看出,隔物灸的种类不同,其衬垫物的厚度也有不同。那么到底什么时间需要厚,什么时间需要薄,没有具体说明,令后学者在理论认识上产生疑惑,从而很难严格施术操作。③ 施术时间问题。施术时间长短从历代医籍未见详细描述,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推断,施灸时间的长短应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的,但是由于艾炷的大小不同,衬垫物的厚薄亦不同,亦很难让人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鉴于此,两年来笔者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从而提出了灸法的量化指标:① 根据古人描述的艾炷形状进行称量,模拟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大艾炷1.73g,中艾炷0.77g,小艾炷0.16g。② 衬垫物的厚薄也依医学经典记载,以新版针灸学教材为依据,具体分为:小艾炷衬垫物为0.2~0.3cm厚,中艾炷衬垫物为0.3~0.5cm厚,大艾炷衬垫物为0.6~0.8cm。③施灸时间:小艾炷每壮1min,每穴燃3~5壮,温度为38~40℃,灸感应为局部温热及胀感,无疼痛刺激。中艾炷着燃后,2~3min产生热量,温度为40~42℃左右,皮肤有温热感,4min后皮肤有热胀感,无疼痛刺激,5min后熄灭。大艾炷每壮燃5min,温度为40~45℃,6min开始皮肤有烧灼感,7min后皮肤疼痛不能忍受,皮肤温度为50~60℃左右(为避免烫伤,产生纠纷,临床一般不采用)。

3 艾炷更换后阶梯性变小的发现

在衬垫物燃着一壮后,我们发现每置燃一壮,浸泡过的膏状或生姜片、大蒜片,诸多衬垫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也就是临床中隔物灸出现的皮肤烧灼不能忍受现象。鉴于如此,我们正设想采用艾炷阶梯性逐步变小的方式,其结果正如我们设想的那样。例如:大艾炷灸时,燃烧第一壮后皮肤逐渐开始出现温烫疼痛感时,衬垫物开始缩小变薄,此时体积已缩小为1/3,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应由大艾炷的1/3缩小,这样产生的热度才是舒适恒温的。只有这种恒温的外治法,才能使人体的皮肤、穴位和治疗同步,进而才能使人体内部的正气存内,也同时通过穴位引邪外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 镇痛时间观察对象

我们临床观察,设三个观察组,随机观察抽取轻度疼痛患者33例,中度疼痛患者33例及重度疼痛患者33例。拟定标准以疼痛能坚持工作及学习者为轻度;以疼痛较重自动体位者为中度;以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被动体位甚至休克者为重度。上述99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椎间盘突出35例,腰椎间盘突出30例,腰椎间盘膨出20例,枕大神经痛14例。

4.1 镇痛方法 采用艾炷隔物灸、隔蒜灸(适用于湿热型)、隔姜灸(适用于寒湿型),根据患者部位选择相应的A、B、C型艾炷,分别是大、中、小三种,如法施灸。

4.2 观察结果 轻度疼痛者最快见效时间平均为30min,持续终端时间均为6.3h;中度疼痛者最快见效时间平均为10min,持续终端时间4h;重度疼痛者最快见效时间为5min,持续终端时间3h。经过临床观察结果发现,疼痛缓解见效最快的是重度患者,反而持续时间相对缩短,见效相对慢的轻度患者反而持续时间相对延长,中度患者介于两者之间。这说明灸法对急重度疼痛有快速镇痛效应,而且对轻度患者反而持续时间延长,这可能是艾灸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报道,针灸镇痛能使人体释放脑啡肽,产生吗啡样物质,起到自身调节镇痛作用,所以正如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5 讨论

艾灸疗法属于外治法,虽然种类很多,如艾炷灸又分为艾炷直接灸、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种类数十种,但是其规范标准量化是基本一致的,衬垫物只不过药物成分不一样,其操作规范应该遵循艾炷有大小、数量是多少、重量是多少、燃烧时间有多长、见效时间是多少、持续时间有多长,使艾炷灸自始至终操作有规范的进行,从而达到针灸操作规范标准,才能使患者有章可循。

笔者撰文的目的是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如针刺手法一样,针刺手法首先取材一般以常规毫针(九针之一),其中毫针的型号、长短、粗细以及进针后的手法、强弱度、留针时间,都应根据针刺量而定。艾灸的量也如此,艾炷大小+衬垫物厚度+艾灸时间=艾灸量。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29

1672-2779(2010)-10-0033-02

2010-03-23)

猜你喜欢
艾炷衬垫艾灸
陶瓷衬垫在压力容器焊接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Chinese Acupuncture
矿井提升机天轮衬垫的分析与应用
夏天怎么做艾灸
盾构隧道橡胶止水衬垫防水性能研究
不同减振衬垫 对模拟运输猕猴桃生理和品质影响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