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传彬 程丽英
“气象病”伤你有多深?
文/吕传彬 程丽英
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德国,每当春夏之际便袭来一股焚风。当来自地中海的潮湿气流向北越过阿尔卑斯山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并降落在山的迎风坡(南坡);越山后的气流在沿背风坡(北坡)下降的过程中增热升温,到达平原时便变得又干又热,形成一股焚风热浪,引起当地许多居民昏眩、头痛、血压升高、心脏病复发以及各种过敏反应。
在美国,发现纽约、芝加哥和辛辛那提三大城市自然人口死亡率在1月或2月最高;8月或9月最低。这就是我们早就认识到的“人与天地相应”。医学气象学家则认为大气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有规律的,想探讨这些规律,以避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象条件,利用有利的或人工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他们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与天气变化及气象因素有关,就把这些病称为“气象病”。
1933年,在德国发生的一次流感使人初次认识到在不同气团的交替影响下,流感发病率会骤增。日本科学家曾对福冈市感冒发病率与低气压影响的关系做了检测,发现发病人数在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一般分为冷锋与暖锋;下半年冷锋活动频繁)过境的前后一日增加。研究者发现气温和湿度下降使鼻黏膜干燥,此时上呼吸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较之温湿正常时大大降低。
季节变换、气象因子的日变化和锋面通过均会对肺机能造成影响。当气压急剧下降和冷锋过境时,气温的骤降使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急剧增加。研究者注意到:锋面经过的前二日,肺的呼吸量、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达到最高值,在锋面经过之后降到最低值。氧气当量以锋面通过前两天达到最大,通过后两天最小。上述变化在人处于静态和动态时是一致的。
日本的气象医学家发现:秋、冬季高气压天气形势下,哮喘发作明显增加。当高气压过后,从陆上吹来冬季季风,哮喘发作就急速减少。这是因为这种季节移动性高压自西而东接近日本时,在低空往往产生较深厚的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层次)。在逆温层条件下,大气处于无风状态,空气的上下对流也被抑制。此时引起哮喘病的吸收性变应源尘埃、真菌、花粉、孢子和工业烟雾等在空中因滞积而变得密度很大,是诱发此病的“祸根”。当移动性高压东移后,风力逐渐加强,上述物质被稀释,诱发哮喘的环境因素也不再存在了。
由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和瘢痕痛、四肢切断端瘢痕痛、神经痛、慢性炎症的复发性阵痛等随天气条件的变化特别显著,医学气象学称之为“天气痛”。有75%以上的关节炎患者对天气变化敏感。由于这些患者一般都有长期在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和野外工作的经历,因此,对于风湿性病人的护理特别要注意保温和降湿。研究者还发现,天气系统的变化是疼痛的“祸首”。当低限及锋面移近时,疼痛逐渐加强,反之,疼痛便迅速减轻。又如,在梅雨静止锋、暴雨区或台风等系统出现的前夕,症状便开始恶化。有人曾从显微镜中观察到,当“天气痛”发生时,毛细血管有瘀血或血流不畅、迟缓现象;炎症性关节的组织功能紊乱,组织浮肿加重;关节中滑液的黏度增加;疼痛和关节肿胀随之发生。
日本气象医学家认为,变化频繁,尤其是有锋面通过的天气,咯血症呈高发期。冷锋过境的前一天,咯血增加并在过境的当天达到高峰。咯血和血痰在高气压下增多,在低气压下减少。人体的各部位在气压骤变和锋面经过时会发生异常感应,德国科学家称此为“应力”。这种应力实在是对结核病灶有直接刺激的因子。此时,病人血沉加快,咯血和血痰频频发生。在锋面经过前的15~20小时和经过后的7小时以内,结核病人的死亡人数常出现一个高峰。
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冠状动脉瘤在内的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在上一年的12月至下一年的1月达到高峰;随春季至秋季趋于减少,8~9月为最低,呈现出明显的月际变化。这与中风死亡人数的曲线相似。
其次,通过对锋面过境和台风影响时气压下降与死亡人数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冷锋和台风低气压的影响。分析结果是,在锋面活动最频繁的冬季(上一年的10月至下一年的2月),以锋面过境前一日到过境当日的死亡数最高;从春到秋(4~9月)则在锋面通过的当日死亡人数出现峰值;台风低压系统影响的当天,死亡人数曲线随气压变化曲线下降到最低值而达到高峰。
病理学家认为,上述气象条件的剧变产生的物理应力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增加了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小动脉的阻力,从而诱发心肌梗死或因骤寒使血液黏度升高,缩短了凝血时间,导致脑血栓发作。
高血压患者因脑溢血死亡高发于冬季,特别在1~2月;死亡时间以每天高温低压的15~18时居多。通常在温度与气压两个气象要素中,血压受气温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寒冷升压和皮肤降温反应试验,揭示出健康人与高血压患者在受到同样寒冷刺激时所引起的反应有明显差异。
雾霾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以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降尘,而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
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且接触面积较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吸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且大部分会被人体吸入。其次,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证明,心脏病患者在雾霾天会加重病情,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汗液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而且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另外,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
皮肤也有呼吸功能,在干净的空气里,皮肤会很舒适、滋润,但如果在一个很脏的环境里,皮肤会很不舒服。如果长期处在雾霾天气下,可以涂一些保护霜、隔离霜之类的东西,等下班之后再清洗掉。
雾霾不仅伤害器官,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神经系统。美国老年医学会经研究得出结论,空气中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脑功能就会衰老3年。
总之,上述各症的诱发、恶化以及病人的死亡,除了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以外,当然还与患者的职业、饮食、嗜好以及情绪等有关,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老年人和儿童一定要做好防范,谨防气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