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与策略选择

2017-02-26 05:32任映红任江南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任映红 任江南

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与策略选择

■任映红 任江南

政党协商是推进协商民主的首要形式。认识政党协商、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的区别,有助于把握政党协商的内涵;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方向;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公共治理、公众参与;新形势下提升政党协商质量的策略选择有:更新协商理念、规范协商过程、完善协商制度等。

政党协商;原则;策略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政治协商、政党协商。长期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协商会议,多方征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国家重大事务的意见和建议,融合集体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的七大协商形式作出全面部署,政党协商成为各类协商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战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其亮点之一就是将“民主党派职能完善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1],并进一步规范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内容、程序、形式,为其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保障机制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政党协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在政党协商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协商内涵理解不透彻、协商议题不科学、协商形式不丰富、协商保障不充分、策略把握不全面等问题,影响了政党协商的质量和效益。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就政党协商的内涵、原则和策略选择,作一些理论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政党协商的内涵

厘清协商民主、政治协商和政党协商的概念,才能较全面地理解政党协商的内涵。“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3]协商民主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三大主要职能之一,是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或在执行之后进行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活动和制度安排。政党协商作为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首要形式,与政协协商有着诸多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协协商需要依托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化平台,是一种由人民政协组织和协调的间接协商,而政党协商则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直接协商,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

政党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在多党合作的框架格局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就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决策过程或决策执行中,通过正式会议、座谈或书面协商等多种方式进行平等协商、沟通交流,以期增进共识、优化决策的民主形式和政治行为。

政党协商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协商传统。1956年,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协商为基础,形成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治格局。1982年,中共十二大形成“十六字”的新型政党关系,体现了长期合作、风雨同舟的历史情怀,形成了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命运共同体。1989年,政治协商被明确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责和主要内容,其中就包括政党协商、政协协商。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政党制度、协商民主运作方式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必将对多党合作事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的政党协商与西方的政党协商有着本质区别。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中,重大政策出台前各政党之间也会进行磋商,但由于西方政党之间大多是轮流执政、互为对手的竞争关系,这种协商实为利益交易、权力较量、政治博弈,或者仅仅是对选民做出一种协商姿态,以应对代议制民主的困境。与西方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政党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团结合作的关系,政党协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科学决策,以实现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新时期加强政党协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党协商对协商民主有引领和促进作用。政党协商是协商民主最主要的形式,是协商民主的“先行者”,起着“压舱石”、“风向标”的作用。第二,政党协商是巩固新型和谐政党关系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利益调整会带来观点分歧、诉求差异,执政党以对话、商谈的方式,整合力量,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和谐了政党关系,稳定了社会政治大局。第三,政党协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政党协商关联我国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深深嵌入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渠道和机制”[3],由于政党协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更需要通过政党协商来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凝聚集体智慧。第四,政党协商是凝心聚力的有效路径。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频显,通过政党协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二、政党协商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政党协商要真正取得成效,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有四个。

第一,政党协商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党协商的首要前提和内在要求。《辞海》把“领导”解释为“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即领导者引导其追随者朝着特定目标一同前行。要形成这样的共同行动,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要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二是领导者自身要有号召力、影响力和恰当的工作方法,被领导者才会自觉认同、服从和跟随。当前,利益格局已经在深刻调整,社会矛盾纷繁交织,思想观念多元冲突,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头脑清醒,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才能让政党协商有正确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避免出现难集众智、议而不决、形不成共识、达不成决议等问题。

第二,政党协商要坚持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大局”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党协商要有全局理念,着眼大局,顾全大局,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如在当前,各协商主体都要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于推动和实现“十三五”规划,还要密切关注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战略,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运行中供给需求结构出现失衡、失调和错配,问题出在供给侧,大量无效和低端供给,导致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产品的库存积压严重,而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足,与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大力度的改革举措加以矫正,促进要素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供需平衡,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各民主党派要发挥政党协商的政治优势,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调查研究,搭建知情平台,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015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京主持召开调研协商座谈会,与各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一道,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制定十三五规划进行协商。2017年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政党协商计划,通过政党协商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汇聚力量。2017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就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近年来,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重点调研课题,目标指向高度契合,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改革举措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决策参考。

政党协商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交通出行、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致力于消除社会成员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形成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各群体都有安全感、幸福感。

第三,政党协商要坚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平等相待是政党协商、团结协作的基础前提。在政党协商中,参与各方都是以国家宪法作为政党活动的根本准则的独立政党,都是政党协商的主体,各方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其法律地位平等、权利平等。在政党协商中,既要坚持民主集中,服从大多数,又要尊重极少数。只有基于共同目标下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政党协商才能有可持续健康发展。

求同存异是提高政党协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原则,需要各方特别是共产党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开放的视野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全球化的世界眼光、大数据的信息思维,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时代同行。包容的胸怀,指的是在价值观念迥异、利益追求相左,分歧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转型时期,有包容,才能“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在利益分化时代,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对不同观点、主张、意见、诉求都要理性包容,才能巩固共同思想基础。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协商氛围,以开阔的胸襟、平等的心态、民主的作风,鼓励不同意见交流和讨论,容得下不同意见,听得进逆耳之言,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氛围,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4]。只要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要不囿于一己私利,就不必强求一律,都可以在协商讨论中充分交流、求同存异、增进共识,求得最大公约数、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第四,政党协商要坚持公共治理、公众参与。治理的核心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与民间组织以及所有公民,共同治理社会,比传统的统治方式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善治是治理的理想状态,旨在使公共利益最大化。[5]坚持公共治理,就要形成社会协同的良好态势。社会协同,是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都是根植于社会各群体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政党,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执政党要避免精英政治模式,开门协商、重心下移,走群众路线,让公众广泛参与决策,用实践来检验政策的合理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避免政策制度在执行中偏差和变形,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善治状态。民主党派的领导干部也要俯下身子,以最接地气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基层成员,倾听他们的心声,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提升政党协商质量的策略选择

在新形势下,不断更新协商理念,规范协商过程,完善协商制度,运用手段载体,提升协商能力,是提升政党协商的质量效益的策略选择。

第一,更新协商理念。政党协商不是空头口号,不是政治宣传,而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参政党的内在需要和诉求。因为政党协商是基于国家发展大局、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的,重在形成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政治共识、文化认同。要强化协商意识,最大限度地释放政党协商的民主价值,发挥政党协商独特作用,大凡有重大决策出台或实施,中国共产党都会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以更好汇聚民智、顺应民意。

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提升协商能力。提高政治把握、组织领导和参政议政能力,运用战略思维和超前眼光,学会辨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注民生、为民进言、为民谋利;分清当前和长远,谋长远之计,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做好“加法”和“减法”,把握力度和节奏,坚持统筹兼顾、有序有效、科学建言,提升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规范协商过程。要规范协商过程,推进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借助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公布协商议题、形式、结果,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这也有助于树立各政党的良好社会形象。要加强协商平台和载体的建设,推进协商资源的共享;要加强宏观指导,减少微观干预,优化协商环境,实现协商工作的常态化;推动政党协商成为民主决策中的法定程序,确保公民有序参与,通过政党协商条例来保障政党协商的有序开展和实现。

协商可以在决策前、决策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决策后跟踪或事后补救时进行,各协商参与者必须加强交流,注重平等对话、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而不是强制和操纵。在信息化时代,协商也可以采用远程交流的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协商方式,都要在平等、尊重、友善的情境下进行,而不能“不讲方法”,象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那样:“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要有特殊的方式方法。有的同志不会跟党外人士谈心交心,说话官腔十足,发言照本宣科,说完就走人,人情味少,程式化多,让党外人士觉得自己像外人。”[6]统战干部的自身素质、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政党协商的质量。

政党协商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采用会议协商形式,如座谈会、谈心会、通报会、协调会等,也可采用书面协商的方式,还可以有小范围的约谈协商方式。同时,探索包容开放的政党协商方式,协商的过程应当是建设性的,注重协同、商量、互动。中国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我国没有在野党、反对党,执政党与参政党是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因此,长期以来,政治协商氛围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能是执政党的“一言堂”、单向传递式的通报,也不是参与者齐唱赞歌、处处点赞,如果还是“一团和气”、“一边倒”、大家都说好、全票通过,图个好听好看,走走过场,就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就违背了政党协商的初衷,失去协商的现实意义。在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讨论、要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时,必须要有反对声、要唱唱“对台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一场激辩后,真理越辩越明,才能寻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完善协商制度。要提升政党协商的效益,打破现实困境,就要不断完善政党协商的制度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完整。如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协商程序制度以及评价监督制度等。全国政协推行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是政党协商形式的新拓展,它也是基于人民政协的民主议事传统的制度创新。1950年4月,第一届全国政协提出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形式——双周座谈会,到1966年“文革”时期停止,16年间共举行了114次。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恢复。目前,双周协商座谈会协商的密度和频次增加,日益进入制度化、组织化和程序化的良性运行轨道,业已成为全国政协履职的品牌、金名片,是各政党之间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从2013年推出到2017年2月底,短短三年多时间,双周协商座谈会已举行了62次。座谈会主要围绕着关系国计民生、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选题针对性强,“小切口”,“大视野”,以点带面。如2014年,“围绕化解产能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等问题,举办过19次协商活动”[7];2015年,共举办了20次,内容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与风险、规范城管执法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等[8];2016年,共举办1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有:《快递条例》的制定、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努力推进养老服务、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9]通过定期座谈交流,建言献策者与最高决策者面对面对话,坦诚磋商,气氛和谐,增进共识,寻找对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参考,协商成果体现了前瞻性、针对性和务实性,为国家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运用手段载体,提升协商能力。积极推动政党协商中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载体的运用,以应对“互联网+”的时代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网络社会的崛起,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权威话语地位的丧失,但也为政党协商和价值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要从互联网运行规律入手,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党协商内容进行再设计,积极推动政党协商的手段载体的更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在政党协商中的重要作用,“趋利”与“避害”兼顾。[10]

四、结 语

“开展政党协商,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要加强对政党协商的领导,增强协商意识,更加善于协商。对民主党派而言,要努力提高政党协商能力,担负起政党协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11]全面理解政党协商的内涵,遵循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不断寻找提升政党协商质量的策略,优化科学决策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巩固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发挥政党协商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

[2]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1.

[3]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J].中国政协,2015,(4).

[4]孙春兰.着力推动政党协商深入开展[J].求是,2015,(11).

[5]任映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

[6]张峰.习近平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三大问题[EB/OL].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5-06/05/content_15892806.htm.

[7]吕新华.双周协商举办19次,俞主席亲自主持[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2_6499428.htm.

[8]资政为民,共商国是——2015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盘点[EB/OL].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6-02-03/693624.shtml.

[9]2016年度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举要[N].人民日报,2017-03-01.

[10]高旭,曾小锋.大数据时代基层党组织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求实,2015,(7).

[11]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2-15.

【责任编辑:赵 伟】

D627

A

1004-518X(2017)09-0216-06

任映红,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广州 510515)

任江南,江西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江西省委副主委,高级农艺师。(江西南昌 330008)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