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有效性的思考

2017-02-26 03:39文王智慧
好家长 2017年3期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

文王智慧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有效性的思考

文王智慧

游戏化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重要论断。游戏精神、游戏理念要渗透到幼儿园各项活动中。

课程游戏化 区域游戏 有效性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师幼共设的环境中进行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它是培养幼儿个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落实《指南》倡导课程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转变观念,让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并通过区域游戏去进一步推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不断探讨的主题。

一、存在问题

(一)跟风操作,应付检查

有些教师能力态度或观念认识不够,认为区域游戏增加了工作负担,不易管理。还有的教师,重“集体教学”忽“区域游戏”。集体教学时“尽心尽力”区域游戏中却“懈怠放松”。在区域设置及组织活动上疲于应付。如领导检查就“玩”,领导一走就“收”。敷衍了事,忽视了幼儿更有效的发展。

(二)追求形式,虚于实效

有些班级的区域活动,很是“热闹”。孩子“开心”并“欢腾”着,但细察起来,却是“漏洞百出”。只重“量”,不重“质”,“急功近利”等做法让区域游戏的开展只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三)指导策略欠缺

一些班级区域是“设置”好了,但老师的能力、观念及指导策略不够科学,老师变成孩子活动的“看押者”“规则的维护者”,甚至活动行为的“控制者”。

(四)与集体教学活动相互抵触,不相容

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是幼儿园两种教育教学途径。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这两种形式各有优势,但很多时候有些班级的区域设置却与集体活动“泾渭分明”“不相容”,各有其独立的目标,让幼儿得不到集体活动内容的延伸巩固。

二、应对策略

(一)去功利化,倡导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一日活动挖掘出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与方式,顺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常态化开展区域游戏。并能做好观察引导,把关注点聚集到孩子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感官体验的多样性上,以每个幼儿的发展为己任。

(二)去浮躁化,发挥教师支持、合作、引导者的作用

与功利化相比,浮躁化更追求形式上的多、满、热闹。如有的教师为了“现场效果”,选取有“特长”的孩子参与表演“小歌手”“小模特”等角色,并事先排练好节目,周围啦啦队欢呼声震耳欲聋,热闹非凡。从参与者来说,每次展示都是“被游戏”,其他“想游戏”者只能“望台兴叹”。幼儿游戏的自由自主性很难保证。去浮躁化需要教师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不哗众取宠,静下心来,真正思考幼儿的发展,参悟游戏的精神,走进幼儿的心灵,允许、宽容孩子的真实表现。

(三)指导科学化,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幼儿的游戏行为总是折射出班级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因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区域游戏有效开展的重要软件。不合理、不合时宜的指导不仅有碍游戏的开展,更不利于幼儿自主、自由、愉快地发展。包括过多的控制、限制、越俎代庖的“帮助”,还有不闻不问的“放羊管理”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游戏观察、评价、指导能力等。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了解材料的使用情况及幼儿间交流合作等存在的问题和几种常见的指导方法。

1.平行介入

这种方法在小班幼儿区域指导中常见。即通过与幼儿一起平等进行游戏,各玩各的,不与幼儿进行互动的方式进行隐性指导。如小班的贝贝在建构区想搭一座楼房,可总是搭到一定高度后就塌掉,他显得很焦躁。这时,老师没有直接给予指导,而是在他边上也拿起积木搭起来,边搭边自言自语道:“我把大的积木放最下面,就不会倒了……”孩子见了,马上重拾信心,开心建构起来。这种方法利用了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征,加上老师的身份魅力,让孩子乐于接受。

2.交叉介入

教师在游戏进程中适时作为角色参与游戏,展开师幼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游戏的进展,巧妙运用游戏的语言、行为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情节等,推动幼儿游戏的提升化进展。如区角活动中,小班的“娃娃家”人满为患。而“小菜场”却门可罗雀。这时我走进“娃娃家”:“我来做客啦!早上吃得少,现在肚子好饿呀!”一些小朋友马上说:“我去买菜、做饭给你吃呀。”转眼间“小菜场”的生意也被拉动起来了。教师的参与是游戏有效开展的推动剂,但应把握好时机并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不破坏幼儿游戏流畅性为前提。

3.环境暗示

利用材料有层次、有计划地进行投放,以此来物化教育目标,是一种隐性有效的指导方法。即教师创设带有暗示,引导意义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觉、自愿、自主进行活动。如规则示意图、操作方法步骤图示,有层次、有递进的半成品材料等,这些隐性的暗示方法让幼儿自然有序并乐于探讨。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美工、数学、科学等区域。

4.同伴资源利用

幼儿的活动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利用好同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指导策略。

(1)以强带弱

我们知道幼儿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成为某一领域的引领者。在建构等区域表现很明显,即这一区域只要有一两个“高手”,那总能把区域搞活。

(2)分工合作

老师事先布置任务,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合作。这对于中大班的孩子也是一种常见的指导方法。如在“小剧场”表演区,教师引导孩子自荐或推举出小导演,负责在幼儿自主自愿和同伴表决中确定“演员”指导剧务等,保证“节目”正常进行。

(3)自主解决

很多时候孩子在进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事事打报告让老师解决,不仅会让老师疲于应付,更会养成幼儿依赖、怯懦的性格等。如何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同伴间相互接纳、合作、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退让、轮流、猜拳、表决、守规则,甚至必要的辩论等。

5.讨论总结

老师要抓住活动前的讨论,活动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增强孩子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增强解决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的信心等。如:今天你想玩哪个区?刚才你觉得有意思的是什么工作,愿意和我们分享吗?

观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前提,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判断指导时机进行必要、合理、科学的指导。他需要教师长期经验的积累、细心的体会揣摩,并结合指导的有效性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指导的水平。

(四)课程游戏化,整合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资源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指南》指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把课程游戏化,在游戏化中实施课程,杜绝小学化倾向。严禁把集体活动做成“教学”,把区域活动设置成“游乐场”或者各立目标。要注重两者之间目标、内容等的相互渗透和整合。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各有其优势。在某种层面上集体活动注重面的普及,而区域游戏更注重点的提升,即它的个性化更强。所以两者的相辅相成会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教师放手,把游戏主导权还给孩子

观念的更新,促使行为的变革。教师要摆脱老思想、陈观念的禁锢。把自己和孩子都解放出来。

1.区域设置灵活化,开放化

区域的设置应体现“灵动性”,各个区域可以有效互动、流通。如手工坊做的“小拖鞋”“小插花”可以布置“娃娃家”;各个区域的“物品”坏了要到“维修点”处理等。要让空间流通,材料流通,孩子尽兴。有的班级表面上看琳琅满目、区域丰满。什么“咖啡店”“小医院”等等,可孩子真正玩起来还是感觉拘谨表浅,缺东少西。究其原因,区域分割太明显、操作方法太教条是原因之一。如孩子只能在规定区域“摆弄”规定材料,拓展性、创造性不强等。有的中大班教师好的做法是,她们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后,摘除了班级所有角色游戏的“店名”,把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孩子。由孩子商量游戏的玩法、人数、分工等。并自己布置场景。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被调动起来,搬的搬,画的画,找的找……展开了一幅兴奋投入游戏的感人画卷。区域就是一个小社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进行生活化的真实表现,并通过与环境的多感官互动有效提升他们的经验水平。

2.尊重幼儿的游戏表现,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且有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尊重这一规律,深入观察,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可干预、限制、导演幼儿的游戏。有的教师为了在领导面前呈现“优秀”的班级游戏水平,事先安排幼儿的区域活动。将孩子区域选择、角色安排、甚至游戏语言等都安排好。这样的游戏是“伪游戏”“假游戏”。它掩盖了幼儿的真实表现,它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者要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把生活、游戏、教育结合起来,以游戏为精髓,为载体。并能深入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们游戏的权利。以此让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更加适合孩子,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获得长远性发展。相信孩子定能给您制造惊喜,带来震撼!

(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幼儿园)

[1]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玉宇.《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研,2008(08)

[3]虞永平.《课程游戏化与教师专业能力》,2015(1)

猜你喜欢
区域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分割区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区域发展篇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