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实践
——以山东省莒县阎庄镇中心小学发展为例

2017-02-25 22:10:52王崇胜段庆雷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镇域村小全镇

◎ 王崇胜 段庆雷

镇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实践
——以山东省莒县阎庄镇中心小学发展为例

◎ 王崇胜 段庆雷

山东省莒县阎庄镇现有小学 5 处,其中中心小学 1 处,村小 4 处。近年来,学校坚持“镇域一体、协同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镇中心小学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村小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实现了镇域内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镇域一体,协同发展

为了让农村孩子同样享受优质教育,我们坚持镇域一体、协同发展的思路,努力促进镇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资源配置“一体化”

学校建设统筹方面,坚持镇域内学校建设统一规划,先后投资1000 余万元对张家当门小学、渚汀小学、伦家当门小学进行了拆建和迁建,投资 60 余万元维修改造了肖家河小学;先后为各小学配备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安装了互联网,实现了农远工程进校园;铺设了篮球场地、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统一购置了取暖设备,安装了自来水,使办学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教学设备共用。全镇各小学的图书、仪器、器材等均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并定期更新、补充。全镇各小学的图书、仪器等资源在管理上以校为主,使用上全镇小学共享,教师、学生可以跨学校借用。为了方便借用,对全镇小学的图书、仪器均打印了清单,下发到各校,教师、学生可以跨学校借用。大宗借用,则由中心小学派车送到学校。此外,依托中心小学,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全镇所有教师制作的课件、导学案、教学反思、班级管理经验等都可以很方便地上传或下载,将中心小学骨干教师的优秀课堂展示录制成光盘,下发到各村小,并且挂在校园网站上,供全体教师观摩学习。

(二)师资配置“一体化”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角色,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在全镇小学教师配备上统筹安排,努力做到均衡。

统一教师调配。坚持“老、中、青”合理搭配,确保每处村小都有 1—2 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建立巡教制度。制定了《阎庄镇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巡教制度》,对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部分师资力量薄弱的学科,设专职骨干教师,实行巡回教学,在各学校之间走教,每位骨干教师负责两处村小的课程,解决了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影响课程实施的难题,保障开足开全课程。对巡教教师,镇中心小学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物质补助,在学期工作量化上给予优惠,并把巡教支教期间的工作表现作为骨干教师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学校管理“一体化”

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为乡镇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针对村小布局分散、点多面广的实际,我们坚持从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教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对村小实行“一体化管理”,做到“八个统一”,即:学校建设统一规划、办学经费统一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制定、教学业务统一要求、教职员工统一安排、检查评比统一标准、办公物品统一购置、固定资产统一管理。

建立了中心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包学校制度,规定包校领导每周至少到所包联学校一次,指导村小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活动等工作。同时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到其他学校检查一次,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对学校的相关人员打出分数。

强化对村小的视导工作,对重点工作、薄弱校进行随时检查,每次视导都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并下发书面整改通知,由村小校长签字,限期整改,再次视导时重点检查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突出特色创建。对村小教育教学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特色做法,及时总结推广,促进整体提高。如当门小学迁建后,确立了“规范管理,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在教学常规管理和学生特长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我们及时召开现场会进行总结推广,在全镇小学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喜人局面,先后涌现出像柳源小学“创新课堂教学”、肖家河小学“大课间花样跳绳”、渚汀小学“竹竿舞”等特色项目,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二、示范带动,共同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镇中心小学作为一个乡镇的排头兵,是全乡镇教学资源最为丰富,教学队伍最为优秀的学校,我们坚持将中心小学的教学示范作用作为推动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课程实施、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等方面处处起着模范作用。

(一)课堂教学引领

示范课教学。中心小学每学期从开学第二周开始,都举行一次“课堂开放周”活动,每位专任教师讲一节展示课,中心小学提前一周安排好讲课顺序,将讲课安排下发到各村小,全镇的教师都可以参与听评课活动。开放周结束后,从中选出优秀的教师举行全镇示范课教学,村小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必须参加,其他学科教师也可参加,这样不仅使村级小学教师从课堂教学上借鉴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在理论上获得了提升。

骨干教师送课下村小。建立并完善了《阎庄镇中心小学骨干教师送课下村小制度》,规定中心小学每名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送课下村小”活动,由教导处统一组织,重点到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班级中进行,首先由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讲一节示范课,村小教师讲一节课,然后进行互动交流,从中找出差距,发现不足,探讨改进办法,引导他们更新教育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结对子。中心小学每名骨干教师帮扶一到两名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村小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定期到村小交流、指导,同时建立帮扶档案,实行捆绑式评价,在骨干被帮扶教师的工作成绩教师的工作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学期末,教导处对结对子的效果进行检查评比,对效果好的进行表扬奖励,对效果较差的帮助寻找原因,探求改进的办法,并提出期望。

探讨推广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全镇推广了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和“10+25+5”课堂教学模式。如:“10+25+5”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应从实效性入手,把一节课的40分钟分为三部分,即前 10 分钟师生回顾、复习旧知识,发现问题;中间 25 分钟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可以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最后5 分钟进行总结,师生可以共同出题检测。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二)集体备课促进

成立中心备课组。中心小学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语文、数学中心备课组和其他学科教研组,负责全镇的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通过竞选产生,由中心小学公布。各备课组、教研组在中心小学教导处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中心备课组周二上午进行语文集体备课活动、周三上午进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都要集中组织全镇教师参加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其他学科教研活动根据需要进行(一般安排在周四上午),教导处人员分工参与集体备课的指导与研讨。

突出活动实效。每次集体备课,各备课组长精心组织,事先确定好讨论内容、主讲人,并要求参加人员提前深入研读教材、教参,将自己的问题、困惑以书面形式上交教研组,带着问题参加活动交流,有的放矢。为了保证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的业务领导分组全程参与活动,每次备课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根据参与教师的表现打分,作为对教师业务评价考核的依据。

改教案为“导学案”。从去年开始,我们将多年沿用的教案改成了导学案。导学案由中心小学教师执笔完成,集体备课时,备课组的全体教师集中研讨导学案,相互交流导学案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才能让导学案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鼓励教师在原有导学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理解以及本班学生实际等情况进行修改调整。目前,导学案在全镇小学 1—6 年级语文、数学学科都应用得很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培训提高

针对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薄弱、专职教师短缺的现状,学校加强了对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学期开学前,由教导处统一规划,中心小学教研组长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然后由中心小学的专职教师分学科、分年级统一培训全镇教师。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除了科学课的实验培训在中心小学的实验室进行外,其他学科的培训尽量实行送训到村小,分学科到不同学校进行。培训活动由中心小学的专职教师先讲一节课,然后进行教材、教法的相关培训。除进行理论层面的培训外,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如:体育培训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教研组长要带领教师亲自做一些体育基本动作;科学培训要指导教师亲自做实验,掌握实验目的、用品、过程、现象、结论等;英语培训要领着教师学音标、写字母、读课文等等。这些培训活动,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使全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研活动引导

为加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以中心小学教师为主体,多次举行教研专题活动,让村小教师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成长。

近两年中心小学先后举行了“有效教学研讨会”、“作文教学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教学反思交流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交流,中心小学还创编了《素质教育论坛》内部刊物,设立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研专题”、“校园传真”等栏目,定期出刊,而且印发了纸质稿,同时在校园网站上还发布了电子稿。这进一步加强了全镇各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去年,学校又成功创编了《泉水叮咚》校刊(双月刊),专门刊登师生的习作、教育随笔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近几年,镇中心小学在进行多次调研后,本着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专业实际出发,在尊重大多数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国防教育”、“剪纸”、“小学生书法”、“我国的传统节日”等一系列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定期邀请村小教师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让他们亲身经历,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同时,中心小学还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与村小教师分享。现在,全镇各小学都开发出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当门小学就开发出了“怎样养蓝狐”、“种玉米”、“大棚韭菜管理”;柳源小学开发出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校本课程,使得镇域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实效。

(作者:王崇胜,山东省莒县阎庄镇中心小学校长;段庆雷,山东省莒县阎庄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54-03

猜你喜欢
镇域村小全镇
大足区:“镇域联营”发展集体经济
当代党员(2024年8期)2024-04-30 06:17:19
中秋月下有忆
老年人(2023年10期)2023-10-24 16:05:19
深入推进质量强镇建设 打造镇域经济新名片
基于镇域尺度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分布特征
河南科学(2020年3期)2020-06-02 08:30:30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福建文学(2017年7期)2017-07-24 20:44:21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用PPP模式发展镇域公共交通——以宁波西店镇公交为例
山东阳谷:图书流转共享资源
农家书屋(2015年1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