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党生
教学管理典型问题的自我诊断与自主调整
◎ 鞠党生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学校的兴衰成败。透视与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遵循教学规律、教学研“三位一体”,有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与提升。
问题Ⅰ:管理——本本主义。首先教学管理理念滞后。新课程改革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比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等,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比如,管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教学计划与执行日趋行政化;处于传统的“控制性管理”、“经验式管理”的简单、粗放状态,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执教者层面上,教师虽然参加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限于学生成绩评价至上的形势,缺乏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实际应用。多数教师基本上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重教轻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次,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形式机械。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但由于对管理缺少理性思考,往往陷入制度主义,建章立制缺乏对人的关怀,见章不见人,扭曲教学的本性,片面追求分数,只把教师和学生当作管理的对象,以僵化的条条框框制约、束缚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表现在:一是重管理轻服务。缺乏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学管理行为流于形式,停留在制订教学计划、常规检查、统计学业成绩、收集工作总结等环节上,而对教学的关键——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成长缺少关注,重形式、轻内容,轻过程、重结果。比如,备课管理不是督促教师书写教案,而是帮助教师学会有质量地备课;作业管理不是检查作业量、是否全批全改,而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布置能力、反馈与诊断能力。学生学习管理形式单一,固化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忽视学生间的差异。二是重数量、轻质量。“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比如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看作业批了多少本,一本批了多少次,有没有批改日期;年终写总结,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等,过分的量化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问题Ⅱ:教学——经验主义。一是重视实践、轻视研究。有人认为,教师就是上课,只要教师能使学生满意,考分高就是好教师。因此,教师只满足于上课、下课,只在教材、教参、练习上打转转。在这样缺乏研究的背景中不知不觉走向“教书匠”,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法呆板。而我们往往也只凭经验指导教学,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成绩,过去怎么搞,现在怎么办,缺乏对教学问题的深入调查与研究,一旦出现新情况,就手足失措,以至瞎指挥。二是重视苦干、轻视巧干。学校向来以教师勤教、学生勤学而著称,认为只要教师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就一定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也证明,师生两方面认真踏实的精神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于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教学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陈旧,事倍功半;方法巧妙,事半功倍。要使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非得注重巧干不可。我们只要掌握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就能找到巧干的金钥匙。三是重视常规教学、轻视教学改革。由于受到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教学管理存在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档案材料中,教师方面的资料数不胜数。而学生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却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帮办替代”现象:本来应由学生体验的,却由教师替代体验;应由学生思考的,却由教师替代思考;应由学生解答的,却由教师替代解答。在教学检查方面,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
问题Ⅲ:教研——形式主义。当前教师中存在影响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比如教育科研神秘观、 教育科研恐惧论、 教育科研名利观、 教育科研无用观等。上述观念打击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客观上来讲,亟待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在当前日常教研和科研活动中,突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少针对性。不少教师仅仅为评职称而上公开课,缺少真研究。只研究课本,不研究课标;只研究教,不研究学;只研究技巧,不研究内容;只研究模式,不研究学法。二是科研和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的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害怕开展研究会影响教学质量,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
教学管理反思有助于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明确管理改革方向。当前教学管理要树立理论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好自我调整,从而促使教学管理改革真正走在办学实践的前面。
着力点Ⅰ:树立理论意识。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强化理论建设,提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向教学规律要质量。要营造学习理论氛围,创造学习理论条件,经常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要加强资源库建设,为教师学习理论提供“精神食粮”;要健全理论学习制度,为教师学习理论提供时间和制度保证;要经常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排除教师学习理论的畏难情绪等。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还要鼓励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理论建设,就是要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把“以人为本”贯穿在管理过程中,具体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尊重与自主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尊重为前提的教学,学生可以和谐、愉快地学习,保持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乐于参与、健康成长。二是坚持“以师为本”。尊重教师,这是获得教师认可的前提。三是坚持发展教师。教学管理要用发展、全面和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与优势,制定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四是坚持关爱教师。学校管理者要从细节上关爱教师,帮助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形成充满挚爱的温暖集体,做到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着力点Ⅱ:要树立研究意识。首先,研究各类规章制度,激活教学业务管理:一是树立规范的制度意识,必须认真研究。遵循科学规范、民主管理、发展创新的原则,进行教学管理制度重建,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关注教师的经验和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教师学习需求,保证和促进新课程健康、高效和顺利推进。目前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学生学业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确保上述制度能认真执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从校长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网络,改进教学常规,在教师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环节上,提出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对教师工作量、教师评价、学生成长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只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发挥激励机制作用。二是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流程管理优化教学。校长对教学流程的领导,关键在于引导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本质、建设共同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科学管理流程应按照“制订计划—设计程序—执行方案、组织实施—检查反馈—总结改进”的往复循环过程。教学管理流程指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以及对学生的“预习—上课—作业—复习—检测”,实行全过程管理,每个环节都要有管理的流程,比如教师备课流程为“学生—目标—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练习、作业—评价活动”,再如教师作业流程为“科学的层次作业—形式多样的作业—多样化地批改作业—合理地反馈作业—符合目标地解读作业”等。其次,学校要重视、鼓励教师搞真研究。我们应该在教师精神创造领域下功夫,努力把教师引上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来,使教师真正把教书育人变成崇高事业来追求。教学上提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使教师由被动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学者,主动、积极研究教情与学情,从而促使教学管理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分析、找出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在学生方面,主要研究“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并要注重基础、狠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留白”,是为了学生更好思考,“让学生去想不如我讲”的想法要不得,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自习课上,可以采用“小先生”教学法,学生教学生、轮流上讲台,生生互助、共同进步。通过研究,真正知道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思维的盲点、解题的疑惑点等,然后对症下药,搞好补偿教学。当然,我们还可以帮助学生整理错题,教给学生方法与技巧。
着力点Ⅲ:树立创新意识。首先,积极开展教改。教学改革是对那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挑战与创新,主要包括如下层次:一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一般为单项、单科的试点;二是依据点上的经验和成果,在全校开展积极稳妥、具有序列化和系统化、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无论哪层次教改,都对常规教学具有带动作用,并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深化课程实施。学校要重视课程实施路径拓展,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开设特长活动课、特色活动课、自主活动课、展示活动课等,促使教学扎实而灵动、厚重而富有张力。再次,寻找常规工作创新的突破口。育人先育心。比如,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把心理教育列入课表,委任心理专业老师,常年开设心理咨询,同时注意“卫生”与“跑操”,由学生组织卫生评比、跑操比赛。在班级常规管理上,从细节入手,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和班风学风建设,比如书香教室、书香校园建设等。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学校常态管理的核心。学校教学改革无成规可循,需要管理思维创新、承担一定风险。因此,我们要具有提升民族综合素质和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责任感,树立超前意识、强化改革精神;要摒弃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从教学管理典型问题入手,强化理论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自我诊断、主动进行自主调整,由此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