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带点文学韵味

2017-02-25 22:10:52李世权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韵味政治课文学

◎ 李世权

让政治课堂带点文学韵味

◎ 李世权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学知识、增添文学韵味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让政治课堂带点文学韵味,就是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融入文学知识,特别是把一些小说、诗词、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纳入政治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教学改革;政治课堂;文学韵味

随着思想政治教材的不断改革,以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思想政治课更应彰显出文化价值。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载体。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文学韵味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品味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所谓让政治课堂带点文学韵味,即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融入文学知识,特别是把一些小说、诗词、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纳入政治教学之中。以此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美、能力全面的一代新人。让学生懂得,当今社会,要提高文学素养,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必须植根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否则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带点文学韵味呢?笔者通过多年一线的执教经历,谈谈几点意见。

一、让人文素养课堂尽显人文魅力

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必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有限的知识,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人文素养、文学造诣,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尽显人文魅力。

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讲述“商品”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导入清代诗人张璨写下的《无题》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教师在讲述“商品”概念时,引用此诗作为导入,从百姓开门“七件事”说起,再巧设问题加以引导,必将增强学生对商品定义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为后面学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埋下伏笔。在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引用《荀子》诗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诗词佳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思想政治课中适当、巧妙地运用,挖掘诗词佳句所蕴含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既能增添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

二、采用现代教学科技手段,让寓言与诗词发挥作用

纯粹对课本教材进行理论性的传授,往往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索然无味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寓言故事、诗词或与文学有关的视频、图画,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七年级下册《青春时光》的教学中,笔者有效地运用了下列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一课时,采用南宋诗人岳飞的《满江红》的诗句导入新课:“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首诗立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奋发图强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赏析诗句中,进一步激发学生青春年华时要争当勤奋学习的好少年,决不能等到自己一事无成,白了少年头的时候,再来后悔,再来悲切。又如高二必修《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通过播放《说唱脸谱》歌曲导入,引出京剧是我国国粹文化之一。京剧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京剧的发展却面临困境,京剧如何获得新生?学生听完歌曲后自然会与传统京剧作比较,便会得出“文化要继承与发展”,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借助视频、图画、历史典故、诗词名句等作为开头,导入新课的形式,立意明确,富有美感和情感,亦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实现。

三、以文学故事阐述原理与概念,让知识增添文学韵味

在讲授高中教学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为了更有效地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而存在”的思想,可以列举《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做依据。如,同是贵族小姐,“娴雅端庄”的宝钗和孤高不屈的黛玉不同;同是宝玉身边的丫头,“温柔和顺”的袭人和桀骜不驯的晴雯两个样。这些人物虽然都具有某一种共性,但各自的个性又是极为鲜明生动而独特的。她们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正因为她们不仅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这一个”,而且又是某一阶级或阶层的代表,所以她们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价值。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极有兴致地学习理解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如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可借用古诗新解的漫画(诗句为王维的《画》)创设情境,“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生)。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作为论据。首先让学生注意观察漫画内容,读漫画旁的诗句,要求学生回答漫画中的这四句诗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这样,从视觉、感觉等方面给学生以刺激,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四、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增添课堂文化韵味

在教材中,往往有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名人名言等辅文,以及具体的案例、情景、教材等素材,它们汇集了教材编者的智慧与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给抽象的理论注入具象的血液,对相关概念的诠释更生动、更丰满、更鲜活。

以《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一课为例,阐述矛盾含义时,引用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引用孙武“乱生于怯,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阐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课本教学素材开展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直面、直观,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文学韵味。又如,以讲述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也是现代闽南文化的经典力作。通过诵读,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对“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教材知识点领悟更加深刻、透彻,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育人效果水到渠成。在“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课堂中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理解。

五、运用章法结构说明事理,增强教学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专题训练,应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分析手法,使章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化。对某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要求学生按框题找层次,按观点找论据,先由面到点抓住教材内容主脉络,再串点成线形成枝干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整理论述提纲。

例如,复习课讲授到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走向共同富裕”时,可联系时政要闻: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7 年 2 月 21 日下午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请学生结合我国的现状,为扶贫找出依据并对本地区扶贫攻坚工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认识此类问题是根据创设的情景,如国家政策方针、领导人讲话、事例或图表等,就会隐含一个观点、一个原理(道理)或综合知识,要求学生揭示其含义,进行论述或表明立场观点。这时,运用文学的章法结构就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驾驭,对章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化,不仅打破了那种教师泛泛地讲,学生机械地记的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用文学语言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就必须具有吸引力。除了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得精、巧、新之外,还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文采,使用文学语言创设情境,渲染烘托气氛,力避教师主宰课堂,避免枯燥抽象的说教,尽可能地借助文学性手法,深入浅出地表达教育意向,或旁征博引,或类比设喻,深刻领悟,庄谐并重。

例如,讲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和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可以结合千古名句贯穿其中进行讲解。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的基础就在“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仁以为任,修己以安百姓”,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国家,把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亡放在第一位。民族精神的历史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义为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又如,学习“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时,引入汪国真《秋景》中的诗句“抬头瞧瞧落叶,低头望望星空”,让学生从“落叶”与“星空”中体会“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既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学知识、增添文学韵味的教法,让学生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能和传统文化进行灵动交流;既引发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达到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最大化。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刘斌]

G4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21-03

猜你喜欢
韵味政治课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
秋之韵味
母子健康(2015年9期)2015-12-12 05:43:56
秋的韵味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4
如何上好政治课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