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2017-02-25 22:03薛秀兰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传统

薛秀兰

(晋中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薛秀兰

(晋中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忽视文化功能产生的“排斥”效应,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在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下存在社会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针对此情怳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关照现实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德育为先”理念的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效性;“德育为先”理念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30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国人的文化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民族文化意识觉醒,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一步步恢复,这也得以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遭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全面放逐后迎来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春天。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观念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再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屡次讲话,以及社会上近些年所掀起的“传统文化热”无不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

当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主选择,在经历了传统文化的边缘化所带来的道德危机之后,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昌盛,而传统文化的宝库蕴含着现代人修身、处世的丰富资源,尤其是儒家文化体现出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已植根于国人的心理中。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无一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质的文化功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新课题、新任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传承者,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肩负提高国民思想和道德素质重任的学科,工作自然不能落后于人民和时代,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响应时代的要求,努力突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困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时代性,将它打造成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

(一)实践层面忽视文化功能产生的“排斥”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4]。这个主要任务本身没问题,但在实施的层面上,教育管理者却片面强调了它的政治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无形中贬低了它的文化功能。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点是人的发展,加强人的培养主要是提升人的人文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成就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人格,通过文化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开阔人的视野,提升对美和道德的判断力,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承担着文化传承、传播的重大职责,担负着发展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正是这一功能使得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和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活化。实践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文化功能长期被弱化,导致许多老师把这门课和政治宣传灌输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这门课当成了一门政治课去讲授。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解片面,极端地认为这门课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灌输,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不投入,平时上课不听讲、不学习,出现台上老师激情澎湃,大汗淋漓,台下学生却应者寥寥,各行其是的尴尬场面,部分学生用逃课来表达对这门课程无声的反抗,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戏称的“打酱油课”。

(二)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导致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勿须讳言,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启发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哲学深度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这本身也没有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育人,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成为了理论灌输的课堂。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一部分教师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就理论讲理论,在自己擅长的理论领域深入挖掘,滔滔不绝,却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太过于“高大上”;另一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僵化、含糊其辞,没有将理论融会贯通,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于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刻意将理论当成知识体系的解读,照本宣科,当然也不关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论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层面与成长层面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人和人的生存问题经常被漠视,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迷茫、无助、学生普遍关切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伦理责任等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在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中,“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助于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38%的学生认为“不太符合”,占最大权重;36%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12%的学生认为“较为符合”;12%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符合”[6]。可见将近一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三观”形成的相关性持否定态度,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理论与实际的长期脱节也导致学生不信服正面宣传,怀疑排斥先进事迹,反而从情感层面上对社会上某些不良倾向产生同情、认同。

(三)市场经济功利主义思想下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

高校作为社会思潮激荡交汇的前沿阵地,在文化激进主义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尤其是市场经济功利主义思想长期以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市场功利主义风向标的导向,高校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存在着结构上的严重偏失,对于课程的设置更看重工具理性的培养,缺乏对价值理性方面的课程设置。在各个专业中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硬性地作为必修课尚且分得一杯羹,但因为实践层面长期以来德育功能的弱化让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承担学生价值理性的培养方面效果甚微,显得力不从心。何况人文的效果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短期内看不到它的实际效益,所以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出现了理念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承载人文素养培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也以功利主义为标准来判断课程的有用与否,于是高校出现了重专业而轻思想,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潮流。于是大家匆匆忙忙考各种有用的证件,挤破头地参加各种能够提升专业技能的培训机构,听各种增长专业本领的讲座,更有甚者认为学了这门课又不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就被打入“冷宫”。根据教育学的观点,教与学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教师意志,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意志。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自然就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学生不配合、不投入、不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光有教师“一厢情愿”,很难有好的效果。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议

(一)真正回归传统文化“德育为先”理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某方面的专家”[7]。学校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仅仅有专业知识的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除了工具理性的教育外,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价值理性的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8]。高校开设的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使人“成为某种人”的课程就是各类专业知识,“成为人”的课程在高校主要指承载着传承人文,成就人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传统文化历来提倡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文行忠信”是孔子立教之目也。《论语》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教育的顺序来讲,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孔子又讲“君子不器”,作为一个人才,君子不能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局限于某一个行业,除了成器之外,还要有人格陶冶,人文精神的培育。除了追求人的自然生命外,君子更应该追求道德生命的升华,只有将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做人的境界,使人明辨人生的本末轻重,选择生命之道,使人生有意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人格的伟岸,才是“成人”的最高境界。因此高校教育必须真正地回归传统文化的“德育为先”,注重人文培养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克服功利主义的短视,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才能克服重专业轻思想、重智育轻德育的弊端,把培养专门人才和培养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困境的根本要义。

(二)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及关照现实能力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忽视学生个人的价值追求,而我们的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道德境界之崇高,伦理精神之纯真,令人心神向往。传统文化从个人层面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都做了安顿,更容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生活来影响大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积极充电,除了熟悉本专业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要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积极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熟悉传统文化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念系统及其基本精神。

其次,掌握密切联系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将死板的教材体系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教学体系,熟悉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史料,在教学中做到史论结合,有史有论。比如学生可能熟悉《论语》里面的名言警句,但对这些名言产生的话语背景未必熟悉,对孔子的人生历练,对孔子当时不为人知的处境,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为建立理想社会不懈努力的执着精神未必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史论结合,有史有论,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理解,才能驾驭教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才有示范意义,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迷惘。

再次,提高关照现实能力还要擅于将传统与现实结合,传统不可或缺,需要传承,但是传统不是一成不变。当今的90后,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长大,他们成长过程中受到多方面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加之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他人、父母的要求多,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距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效果,首先要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引入情境化教学的理念,借助多媒体引入名家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比如百家讲坛中对经典的讲解,就拉近了学生和经典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得到充分的阐释和表述。要擅于利用网上形式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源,通过各种文学艺术的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之呈现于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对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伦理责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能结合传统文化的立场对之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关照现实能力。

(三)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底座,也是我们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冲击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这笔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要重视、守护,而且要努力用这笔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本来也是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壤中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弱化的困境,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就必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严抓建设,运用行政力量出台一系列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增加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并推动一系列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从大环境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建设。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死板教条,因而要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注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资源的内容。在4门课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有明显体现,在当前优秀文化传承下这也是文化信仰的建设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系统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文化心理中,传统文化和传统信仰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体系框架内得到改造,将那些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结合时代的特征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让传统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互补作用。比如“基础课”,儒家文化的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的人格特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这种为国家、为集体、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无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集体主义原则、爱国主义精神相契合;儒家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乐观主义,无不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相契合;还有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宽厚、宽容的“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生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还有贯穿整个基础课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找精气神。教材中有选择地引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其作为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文化传递给大学生,不但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更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5.htm,2011-10-25.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7.

[4] 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52.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01).

[6] 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

[7] 陈卓.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四个功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45-46.

[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编辑:杨建肖)

2016-12-29

薛秀兰(1976-),女,山西吕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1

A

1008-6927(2017)02-0019-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