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大勇
(东北农业大学 实验室管理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未来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的思考
郎大勇
(东北农业大学 实验室管理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解决了社会对大学生“量”的需求,但是从“质”的层面来说,却出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象,社会、企业得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出并论证了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弱化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强化大学生毕业考试联系起来,为有效解决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弊端以及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宽进严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高校招生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27
目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总结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来看,即全民受教育机会扩大了、全民受教育保障加强了。然而,这种变化过程是在跑步的进程中实现的,一些高校办学理念不清、发展重点不明、规章条例没有梳理清晰,也就是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致使虽然数量上升但质量却下降,社会上出现了对高教质量的各种质疑声[1]。我国目前高校还没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几乎人人都能毕业。这是导致当前有些高校学风一年不如一年的主要原因。高中生为考上优秀的大学还须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仍要经历“三年寒窗苦”。而到了大学阶段因为没有“严出”竞争压力,大学生都过得很轻松。学生家长也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大学学风江河日下[2]。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当代大学生如果专业技术不扎实、思想意识落后、毫无积极进取之心,怎能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必须对“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进行彻底转变,推动“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的实施。“宽进”就是降低了学生入学条件;“严出”就是指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要进行严格地把关,采取高标准要求他们,“严出”可以有效扭转“被录取,就等于毕业”的大学教育现状。当然“宽进严出”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要更高,还要求大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3]。
(一)美国的教育模式
美国拥有现今最发达的大学教育,正是得益于学分认证和互换、弹性学制、救济补偿等消除教育壁垒的政策,高质量的学分管理和考核评价系统,以及严格的淘汰制[4]。杨振宁指出:将美国和中国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最理想的大学教育。“宽进严出”教育制度实施最成功的典范就是美国,美国没有明确规定大学入学的要求,每所院校的招生制度各不相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4 197所美国高校里,初级学院或两年制学院共有1 833所,全部施行开放招生制,符合中学最低测验水平、没有拿到中学毕业证、顺利从中学毕业的学生都能够上大学。美国四年制学院共有2 364所,大多数实施有限开放招生政策,班级名次或成绩符合相关规定、顺利从高中毕业的学生都能够到学院或州立大学继续读书。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制度,保障了每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入学后严把质量关,用高淘汰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美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但大学4年下来毕业率只占总入学数的57.3%[5]。只占所有学生的一半左右,这也是极为典型的“宽进严出”。
(二)德国的教育模式
德国的大学入学形式不采取全国统考,而是采用“宽进”与“严出”相结合的政策,只要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就可以顺利进入大学。“宽进”的优势在于不以一次考试“论英雄”,赋予每位考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为大学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德国大学采用宽严兼施的政策,收放拿捏的张弛有度,严把学生毕业率,毕业考试成为整个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环节。因为有了完善制度的保障,所以德国大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有强有力的积淀以达到质的飞跃。德国大学淘汰率奇高,因此德国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获得难度大且含金量高。毕业生的声誉也威名远播,受到国际各大企业的青睐。根据德国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把德国大学分为综合、应用技术、艺术和音乐等各类大学。综合大学通常学制为4~6年,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学制在4~4.5年。艺术、音乐学院学制3.5~5年。德国大学灵活的弹性学制,不仅为大学规划带来新挑战,而且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安排学习的新机遇[6]。
(三)瑞士的教育模式
瑞士大学教育有自己极为鲜明的“宽进”与“严出”的培养风格。本国高中毕业生可以随意申请进入瑞士国内的12所大学。在专业选择上,无论教育部门还是每所大学均不设遴选机制,对拥有入读资格的学生“全部接收”。可是,入得了学并不代表能毕得了业。虽然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人数众多,但由于设定了极为严格的考试体系,故淘汰率颇高。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强度之高、考试之密集与频繁、竞争压力之大,均非国内同类专业学生可比。当然,瑞士大学还是比较人道的,被淘汰并不代表着被开除。被淘汰的学生通常被默认为“不适宜学习该专业”而被允许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当然此前的一年学习经历作废,要从头开始学习新专业,但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宽进严出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瑞士大学在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两个维度上的兼顾[7]。
(一)高考对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
1.传统的高考形式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祸根。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所属行业都存在本质的区别,也必须承认社会职业和学历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学生在学校里必须认真学习,考试取得好成绩。家长、老师、教育管理者也将考试分数作为关注的焦点,一切行为都为高分服务。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重点是什么,就教什么。“考试说明”几乎成为了圣旨,任何改动和调整都在师生的关注之中。部分老师专门研究考试押题,对于压题准的老师还会受到学校的奖励,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试教育”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极大阻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加大力度改革小学、初中课程以及小升初的制度,推广素质教育。然而,在中小学校园中却并没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压力下,素质教育成了一种形式和摆设,它只是应试教育这份“大餐”中的一份餐后“甜品”,可有可无。
2.当教育变成了应付考试,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传统的入学考试制度设置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影响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落实。传统高考制度其实存在诸多问题,人的智能是不能通过一份统一的试卷来衡量的。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教授曾指出,自我认知、人际关系、音乐旋律、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数学逻辑、语言文字这7项智能都属于人的智能。纸质化的高考制度只对人类的某些智能进行了考察,而情景考试才是衡量个人综合智能的有效手段,只有将社会环境、实际生活与考评联系起来,才能够充分展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否则都是不恰当的方式。我国传统入学考试并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只对某些智能进行检验,并不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
3.考试科目的设置无法满足各类学科的要求。考察过多的内容、过深的知识会增加学生的难度,“3+2”方案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为理科生不需要考政治和生物,文科生不需要考地理,使得这些课程不受到重视,相应专业的高校招生困难,误导人们认为不考科目是可有可无的,对相关专业造成了招生困难的不利影响。早在1986年,就有71名专家撰文呼吁高考中恢复生物科目的考试;1995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地理系系主任联席会上,又有33所师范类院校的地理系主任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呼吁地理学科的高考资格(其中包括: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胡中锋、董标、李方,等)。高考改革陷入“改革难”“不改革更难”的“两难”境地。面对两难境地,从运筹学的角度而言,一种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第三种选择——取消统一的入学考试,实施这一选择,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4.统一的全国性入学考试时间是不合理。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气候环境千差万别,在相同时间组织高考并不适宜,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的学生在特定时间参加考试极为困难。尤其是南方等城市,正处于梅雨时节,连日下雨,在现行的高考时间参加考试是极为痛苦的。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考试制度给学生心灵和身体造成的伤害。
其次,目前大学评价体系给教师、大学生、高校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根据个人喜好随意评价(或开卷或闭卷,或多或少教师或系主任说了算),教师没有升学压力,大学生在了解了校园生活、上课方式和考试形式之后,也没有了学习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出国深造、升研读博的想法,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人间仙境”。国家教育投入最多的领域,产出效率最低,这是令人痛心的。西方国家与我国情况却完全不同。在美国,学生的天堂是小学和中学,接受大学教育的都是有志青年,大学也是青年人学习、竞争、比拼的地方。中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业余爱好和兴趣特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压力较小,考试压力也不大,真正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则更大,必须具备充分的竞争意识、自主观念。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已经看到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的危机,而部分专家却因为个别学生在海外的优秀表现而自鸣得意,忽略了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极其重视教育,老百姓将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子女的教育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精力和心血,但是教育的作用却没能真正发挥出来,长此下去,我国教育质量必然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必须要全面修改大学评价体制,将“严进”改为“严出”是我国教育体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非常严峻,如何选择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尽管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可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挺直腰板对世界霸权主义说“NO”,我们就必须尽早作出抉择。
(二)实行“宽进”与“严出”的必要性
“宽进”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放开,而是有教者无类、学者有所教,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其成为开放教育体系中能够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主人[8]。人的发展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现在,我国教育选拔机制完全以政府意愿为主,能够进入大学的都是政府认为合格的学生,并没有综合考虑人发展规律的问题。因此,必须基于教育规律准确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行政规律和教育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宽进严出”是符合人类生长规律的。人的发展速度、发展时间、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部分人发展的早,但是部分人发展的慢。在学生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通过高考等方式淘汰发展慢的学生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这也忽略了人类发展特殊性、个性化、差异化、区别化的特征。因此,要尊重人类的发展规律,同时准确认识和了解教育规律的特性,采取“宽进严出”的教学模式正是对人类发展和教育规律的尊重。
笔者认为,要彻底转变国民关于教育、学习的观念,将人的本性、发展特征、教育规律和学习融合起来,让学习成为动力,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宽进严出”的作用。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部分人才能够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就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也是社会再分配的标准。学习不再是人类的本能,而逐渐成为一种负担,学习的激励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但是,“宽进”模式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能够充分调动所有群众学习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影响。
“宽进”发展结果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和强迫,而是人们的自愿和本能。只要想学习,就能够接受学习。因此,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化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这也是顺应人类发展规律的。因此,“宽进”实际上体现了人生、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一)中小学取消毕业考试
中小学毕业考试形式由学校来制定。学校可根据办学制度和治学流程,为学生组织相应的考核,并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升学并不是中小学的职责所在。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多读各种课外书,并写出读书笔记。把看到的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事件用文章和绘画记录下来。教师应多教授学生诗歌、散文、绘画、音乐,加强体育锻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阶段再引入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计算机、电学、机械维修等知识,加强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增加水平测试
为了避免由于取消统一考试而导致的教育混乱问题,国家要对考试内容、水平和难度进行相应的设计,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基础划为初级课程,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属于高级课程。国家定期组织考试,自学考试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考试,并进行考核结果的评定,国家可以借此机会改变自考的学历文凭考试性质(淡化国人的学历文凭情结)。通过自考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参考报名和考试,与学校无关,录取标准只以考级证书为参考。
(三)推荐与报名制度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网站中保存教师推荐信、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信息,为学校领导、教师开设具有管理权限的账号。高校评估教师、招生办老师、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教师推荐信、学生信息进行时时查看。高校要评价毕业生所在高中提供推荐信的可信度(由专业的评估人员负责),为其他学校招生提供参考。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信用评级进行合理制定,通过取消推荐权限、“黑名单”等方式约束信度不高的教育机构。通过推荐制度,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教师的威望;另一方面,又可以倡导“诚信”,营造了健康、和谐、诚信的社会氛围。
在国家专业教育网站中可以发布各大高校的招生信息,详细写清招生人数、生源地和专业。学生可以结合个人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和特长,通过电子邮件自主向高校提交入学申请,并邀请自己所在学校老师撰写推荐信。
(四)初审与面试制度
初审,招生学校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推荐信、考试成绩和申请表,对学生能否参加考核进行审核。通过初审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面试,根据不同高校的录取模式(民办高校、成人高校、中专、职院、专科、普通本科、重点本科等)分批次在不同地区和城市进行招生面试,或者根据评分结果确定面试名单,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方式进行面试。各高校要结合相应专业、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面试流程和方法,要预先公开面试内容、流程和方法,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平。如果学生向多个高校提交了入学申请,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参加面试的顺序。面试第二天就会公布学生面试的结果,所有通过面试的学生遵循自愿原则与学校签订入学协议书。
(五)录取与补充录取制度
录取毕业生时,可根据学生之前初审和面试最终成绩确定录取名单,并将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生手中。老师推荐信和过级证书作为参考条件,不做硬性规定。
补充录取,由于考生能够多项选择,会浪费部分录取指标。完成第一次招生和录取之后,还会开展第二次录取,并将补录名额公布在网上。没有成功进入第一轮录取的考生,还能够参加第二轮录取。根据第一轮面试成绩与当地招生办签合同,合同文本传回学校后再发出录取通知书。
(六)末位淘汰制
每所高校可以对本校学生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学习态度不端(经常无故旷课),学习成绩太差(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可将其进行一次降级处理。如果在新学年学习成绩仍然无法改进可勒令休学。如休学期结束后的补考还无法通过的学生强制其退学。
(七)转专业制度
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后一至两年时间对自己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但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低于全班整体水平。高校应该设置灵活地改专业制度,国家鼓励关联学校相互承认学分(考试成绩),可以在本学校转专业,甚至可以在高校间转专业。
(八)评价
国家职能部门应该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实行强制的统一水平测试,测试的难度低于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平,测试的内容应该是大纲规定的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对测试内容和范围进行标准化,能够确保教学质量,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此外,可按照该方案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让民办院校真正融入到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影响。尽管,现在还无法确定“宽进严出”施行的效果,但这是最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模式。西蒙指出,大部分人类决策都是对最理想、最合理的措施进行探索的过程,而并不是最优化途径。绝对理性是最优化选择的基础和保障,而实际生活的理性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力图寻找出解决高考问题的最优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提出的教改方案,或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王平,陈章斌,叶福兰.中、美国大学教育的见闻与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6(2):87-90.
[2] 宋世强.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以相对自由选择为前提的“严出”机制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5(12):54-57.
[3] 刘成刚.“宽进严出”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298.
[4] 丁永超,沈耀华,马跃,等.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宽进严出”改革思考[J].大学教育,2014(2):4-6.
[5] 秦春华.“宽进严出”的大学真的有吗?[N].光明日报,2015-06-02(14).
[6] 朱燕.德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对我国大学发展的新启示[J].继续教育,2016(11):78-80.
[7] 常江.“宽进严出”的瑞士大学[N].中国青年报,2016-03-25.
[8] 陈旭.宽进严出:开放教育亟需推进的学习制度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4(3):42-46.
(编辑:杨建肖)
2016-12-22
郎大勇(1979-),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
G640
A
1008-6927(2017)02-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