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中的“三四五”作用

2017-02-25 22:03赵兰香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赵兰香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中的“三四五”作用

赵兰香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在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的逻辑起点、“四化”的现实路径,也是在高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五策略”的具体演绎。

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四化;五策略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29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树立什么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因此,在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期间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落四化”的要求,对大学生而言,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实际,必须选取身边的、真实的生活来进行熏陶教育。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真实、最喜爱、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校园文化是最润物细无声的大染缸,将校园文化生活作为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场无疑是最容易认同与接受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三落实”的逻辑起点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教育必须遵循“三落实”原则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群体尤其是95后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不愿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愿接受政治意图明显、方式强硬的言语说教,而比较喜欢轻松、寓教于乐的参与式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因此,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不能粗线条,必须落到细微之处;不能大而化之,必须拘于小节;不能虚无缥缈,必须着眼于实处。

落细,就是要根据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别是针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学生生活的细节抓起,哪怕是抄袭作业、上课迟到、乱丢垃圾等,从美德养成做起,持之以恒、不断校正,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落小,就是要把握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本校的校园特色,通过“农大好故事”、“果树9301班”、“诚信驿站”、“排队乘车”等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亦是爱国;踏踏实实完成作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是敬业;不抄袭、不造假、不作弊就是诚信;同学间互相帮助,乐于助人就是友善。让学生够得着,抓得住,方能亲之、信之,继而行之。

落实,就是在落细、落小的基础上抓实、再抓实。不能唱高调,不能摆架子,必须有实体的操作,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大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中,落实到评比“文明大学生”等的活动中。也就是说在高校进行“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必须更接地气,更深入学生生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贯彻着“三落实”原则的要求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本”,具有艺术性、互动性、生活性的特点,它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又对学生起着“日用而不觉”的作用。在建设的原则上贯穿着“精”、“特”、“实”的原则,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逻辑起点。

“精”即精巧、精细、精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是固定的,必须因势而建,因而在自然景观的布局上必须注重“精”,不能大而化之,讲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人文景观的打造上也要注意“精”,哪怕是一枚小小的校徽,也要于细微之处体现价值。如:河北农业大学的校徽继承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采用圆形的外观,内环以河北省立农学院的校门为核心,下方的1902标明建校时间,外环配以中英文的河北农业大学字样,既彰显历史古韵,又适应国际化视野。在颜色上以绿色为主色调,体现着农业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学科识别性。

“特”即特色、特殊、独特。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的建设会受到当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发展要充分遵循当地的人文实际、地域实际及学科实际,在特色中彰显魅力。比如河北农业大学位于燕赵大地、太行山下,形成了太行山道路的独特办学特色,发展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这也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围绕它建立了太行山道路碑廊、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景观,也开展了学习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精神的一系列校园活动,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

“实”即实际、实效、实用。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运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进行教育,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农大好故事”栏目,包括爱生如子的周老师周妈妈、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诚实质朴的普通门卫、还有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学生代表李清扬等等,在广大师生中及时传播正能量,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还有“焦点时刻”栏目,紧贴学子心,抓住关键点,如开学、考研、就业、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等指点迷津,发挥实际效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四化三德”的现实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三落实”的逻辑起点,还是实现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从而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现实途径。

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次。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那就必须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明大德、守公德之下能够严私德。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习惯养成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化三德”。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日常化的现实途径

所谓日常化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注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无缝对接。只有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才能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弘扬社会主旋律,从而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常化就是要做到“日用而不觉”,就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重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达到习以为常,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大的空间就是校园,校园的物质文化,一山一石,一物一景都在诉说动人的故事,每一条街,每一段路的名称都在传送一种精神,校园随处可见的宣传板、横幅不断刺激人的感官,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高尚将成为一种习惯。日常化还要求“做到经常化、常态化、长效化、持久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体制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线”[3]。校园的制度文化以价值观为导向,制定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个约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具体化的现实途径

所谓具体化就是要让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通过身边的具体人、具体事,使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非高、空、大,而是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是抽象化的,但要求是具体化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不能单纯就概念解释概念,就理论解释理论,把它阐述成道德说教只会把学生推向远方,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事件联接起来,唯有触碰到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形成共鸣,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就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我校有鲜活的事例——果树9301班。他们15年践行诺言,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一诺千金,在校园内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广播、橱窗、展板都在宣传着他们的感人事迹,对学生是一种触动也是一种鼓舞。接力9301班,出现了农大排队乘车、诚信驿站、爱心雨伞等等,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校貌,也是在以自己的力量践行着诚信的价值观。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使校园文化建设再一次掀起浪潮,各种学习李保国事迹的校园活动层出不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切实推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形象化的现实途径

所谓形象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必须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来进行,尽可能通俗化、情景化。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好的,但如果宣传教育不得当,就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大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手机依赖”,不仅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是由于现实的宣传教育不能完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4]。因此,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就必须采用形象化的宣传、教育方式。首先在语言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如果仅采用官方语言,学生不懂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所以一定要选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比如网络话语、流行语等方式进行表述。其次在载体的运用上,多借助影视剧、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等文艺作品来传播核心价值观,在娱乐中激励和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和道德境界。这些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如校园的网络文化,通过开放网络平台、关注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地将校园的正能量传递出去;校园的行为文化通过热气腾腾的行为活动,如通过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活动去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果树9301班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去激发学生养成讲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格;通过学习李保国教授让学生体会何谓敬业的情怀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文艺汇演、红歌大赛、参观展览、读书活动等将核心价值观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生活化的现实途径

所谓生活化就是让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通过学生生活的点滴来展现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践告诉我们,能够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东西就能持久,而与群众生活没有关联的东西则往往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不是官方的文件制定的,而是要让人们认同,要融入人们的生活,只有融入生活中才有生命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不是单一的书本教育能够完成的,必须从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中才能体悟价值观,践行价值观。近年来,网上频频曝出“做好事反被讹”、老人跌倒扶不扶、教师猥亵学生、学术造假等道德失范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校园不再是象牙塔,与世隔绝,因此这种声音在校园内也在蔓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处置这些热点事件,就要运用核心价值观进行舆论引导,及时发出正义之声、道德之言,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主要是通过校园大型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价值观不仅要培育更要践行,在生活中践行。人皆有模仿的能力,所以榜样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在校园内树立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学生们学有标杆、行有规范,从而自觉做到见贤思齐,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当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氛围后,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了学生乐于遵守的生活习惯。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策略”的具体演绎

“五策略”是指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要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这“五策略”。在具体的实施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直接践行和间接践行。直接践行就是对24字包含的12个价值理念付诸行动,间接践行是不能直接与24字价值观对上号的教育实践活动,如道德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和公益广告等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等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网络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的无痕渗透,既有直接践行,也有间接践行,成为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策略”的具体演绎。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完成教育引导

校园精神文化可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精神更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无疑是将学校秉承的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通过校史、校训、校风等传递给广大师生,使其内化于心,这实际是在用学校的价值观念来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广大师生是一种教育引导。比如我校的“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就对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不仅如此还涵盖奋斗、奉献等价值观念,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广义阐释。因此,提倡广大师生深刻挖掘校训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鼓励师生参与校史的搜集、整理,专访历史名人,宣传校风,遵守校规校纪等实践活动,就是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也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延伸于网,完成舆论宣传

校园网络文化既是学生知晓学校大事的渠道,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借助于校园网及微信平台将国内外社会热点、校园大事、学校历史、身边的人物等正能量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师生,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如我校校园网的“农大好故事”就是将身边的人和事传达给师生,已成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一大品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他们是互联网的“原著民”,每天爬在手机上,喜欢高科技,追求创新,通过网络浏览信息已是每天的必修课,不仅如此,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平台中,如开展“榜样在身边”的网络评选活动,将学生自创的文字进行网络宣传,这对广大学生而言是在以实际行动宣传核心价值观。

(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美化于景,完成文化熏陶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展现自我的一张名片,包括校区环境的布局与室内环境的营造,包括校园的景观文化、碑廊文化,橱窗展示;教室、图书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物化出来,既美化环境,又完成熏陶功能,利用可视、可感、可触的物质环境来熏染学生,让其在美感中完成道德升华,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因此,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景观、碑廊中,运用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校的街道、建筑进行命名,时刻打造蕴涵核心价值观的物质环境工程,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

(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完成实践养成

校园行为文化是最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四年大学生活,三年忙于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是以弘扬主旋律为特征的,如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宣传的是服务意识,倡导人与人的友爱精神;宪法宣传月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讲求公正、平等;读经典则旨在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行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特定时期、特定事件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核心价值观。因此,开展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演唱会、征文比赛、漫画展等,进行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就是真正地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五)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将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完成制度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7]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大学生选课制度、考试制度、奖学金评选等,旨在通过制度的制定来保证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通过硬措施来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使遵从者受到表彰,使违反者受到惩罚,从而使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道德约束,更是制度约束,有了制度保障,更能够保持长久性、稳定性。因此,让师生适当参与到校园的制度建设中,增强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公正平等意识,就是在践行核心价值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的逻辑起点、“四化”的现实路径,也是在高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五策略”的具体演绎。

[1] 黄力之.“三德”互动而价值观自立[N].文汇报,2014-07-15(5).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 辛世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化”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15(3):5-9.

[4] 张林.“微时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嬗变及规制[J].当代青年研究,2016(1)8-11.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6] 刘建军,王斯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日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22.

[7] 房正宏.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在于建设和谐校园[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20-23.

(编辑:杨建肖)

2017-02-22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作用研究”(编号:SXG201505)。

赵兰香(1978-),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6927(2017)02-0014-0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