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2017-02-25 18:34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王燕琴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天平等式数感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王燕琴

关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王燕琴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不断地分析、概括、运算、判断、推理来逐步培养和提升的。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全方面、多渠道地引导、激励、唤醒,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积极探究、亲身体验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一、注重数感培养,丰富学生数学素养

“数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估算、比较、操作、实践、应用等途径来建立、发展、丰富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通过对数的感知和理解,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并发展良好的数感,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这样问学生:“小朋友,这个数你认识吗?见到过它吗?谁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学生纷纷举手:“我和爸爸在看足球比赛时看到比分有1∶0。”“我家里的温度计上有‘0’。”“我妈妈手机按键上有‘0’。”“我的直尺上也有‘0’。”……学生热情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生活中见到的“0”,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可以与其他数字排列在一起,组成手机号、门牌号、车牌号等等,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数感。再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请学生对自己喜爱吃的苹果、牛奶和每天背的书包、文具盒等物品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这些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品,通过掂一掂,直观感受其质量,再估一估物品的质量,然后在台秤上称一称,这样估的最接近物品质量的孩子就特别有成就感,也使孩子深切感受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真真切切地“触摸”了数学,深刻体验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还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质量,丰富了学生的数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训练数学语言,扎实学生数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其中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的过程以及操作时的想法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途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请学生在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四种不同的选法,紧接着请学生就这四种选法分别摆一摆,看是不是都能摆成三角形,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有疑惑产生了:为什么有的能摆成三角形,而有的却怎么也摆不成?这时,教师故作不解,追问学生:是呀,都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选法围不成三角形,而有的选法能围成三角形呢?请大家再摆一摆、想一想……学生边摆边想:“老师,我明白了,因为2厘米和4厘米两根小棒的长度合起来比8厘米短,所以围不成三角形。”……学生按照操作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述着自己的想法,把直观的操作转化成抽象的思维活动,不仅在交流中明白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更发展了数学语言,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亲历数学建模,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建模是指通过抽象、简化、假设等处理方式,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都离不开数学模型这一思想方法,它能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等式与方程》这一课时,先通过在天平左右两边添加砝码,使学生经历了天平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通过天平让学生感受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数学式子。天平的平与不平就等同于等式与不等式,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方程的模型。接着引导学生:“能不能根据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给这些数学式子分分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将式子分成两类:一类式子表示天平平衡,另一类式子表示天平不平衡,由此引出“等式”的概念,随后请学生仔细观察“等式”,追问:“同样是等式,有什么不同吗?能继续分分类吗?”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自然地将等式又分成两类:一类含有未知数,另一类不含未知数,由此,很自然地得到了方程的概念。学生在两次分类中,对“什么是方程”逐渐明朗化,建构起清晰的方程模型。

四、积累活动经验,内化学生数学素养

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建模、讨论等形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探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看所想。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剪、拼、移等多种操作活动逐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在操作中不仅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在多种操作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个活动经验: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将新知转化成旧知、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探究、解决新问题,然后将这种数学活动经验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剪、拼、移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已经能熟练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其面积公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过程,只有亲身去做了,才有深刻体验,才能积累活动经验并将其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慢慢积累沉淀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落实于每天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实践探究、发展数学思维。只有将数学素养的形成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猜你喜欢
天平等式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说说天平的使用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组成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天平的平衡
一个等式的应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