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县解放路小学 向 利
课堂,因动态扎实而有效
江苏省响水县解放路小学 向 利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多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艳丽动人。如何打造充满生机的有效的数学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道: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学得少,却悟得多。我们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悟,就应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会迁移,在寻找且不断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生发出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样,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究,使得精彩呈现,教学效果凸显。
数学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利用得当,尤其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并且能逐一反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与学”的过程。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构建者,在发布和构建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而错误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又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正视、捕捉和巧妙利用,从而让学生的错误资源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才能让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师无错,生亦无错,师生共同演绎了精彩。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我在复习、新授、巩固、质疑、练习、制图表、搞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均能找到渗透德育的有利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首先借助“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启发,将时钟“化曲为直”,做成一把时间尺,让普通计时法在这把时间尺上都有明确的表示,其次,通过引导“能否受你们常用的学生尺的启发,在时间尺上简洁地表示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让学生想象一天中的24小时也能在这把时间尺上有所体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得出24时计时法。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去掌握时间。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分、秒,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了一系列的练习: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口算题、一分钟跳绳、一分钟写词语、一分钟读报纸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一分钟也是很宝贵的,可以做许多事情,我还教给学生背《明日歌》,讲解其中的意思,让学生从小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每当遇到这一类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应用题的时候,我都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树种多少千克?”我在讲解这道数学题目以后,问学生:“题目中的学生能为绿化祖国去采集树种,我们平时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呢?”学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在校园里不要践踏草坪。”有的说:“在家里要节约水资源。”还有的说:“在家里的檐前屋后栽种树木。”……他们纷纷表示要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与此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我要抓住一切资源,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要想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计算的准确率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在打草稿的时候,要规范学生,比如让他们数位对齐,进位的时候,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的数字上要有点,一目了然。
指导学生做好针对性练习,差距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差距的地方,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最终达到消除差距的一种教学方法。计算能力的训练也不例外,教学中可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逐次找出计算方面的差距,设计好针对性练习,指导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我们要让资源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我们才是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