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实验学校 易泽健
有些问题,让学生直接解答可能有些困难,这时候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串,按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与学生开展对话,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时候有这样一题:“参加一次联欢会的人中,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45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
师:咱班第一排有八个同学,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其中的张同学要和几个人握手?(设置具体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很容易回答)
师:那李同学呢?刘同学呢?(情况都一样啊)
师:按照这种思路,第一排我们共计算有多少次握手?(有学生回答8×7=56,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张和李握手与李和张握手是不是同一次?然后找到解决重复问题的办法)
教师可再继续设置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有x个人参加联欢会,那每个人需要与多少个人握手呢?共握手次数怎样表示呢?方程该如何列呢?
在教师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或理论很相似,容易混淆,如果直接把知识灌输式地告诉学生,他们印象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可采用对话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区分。例如: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相关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拿捏不准,这时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先找区别,再找联系,然后让同学们举出实例验证,在对话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对话中思想得到升华,记忆还深刻,不仅获得了知识,还使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通过一些具体例子的计算结果,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对比,进而总结出计算法则,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一些具体的算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变化规律,让他们大胆发言,总结出公式,这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利用集体的智慧去探索发现。
这类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答案,每个学生考虑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解决办法就不一样,这时对话教学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思路,又找到了多样性的解决问题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百花齐放才是春”,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可为自己所借鉴,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大家的知识互相吸收,共同提高,使整个知识架构得到了扩充,对个人思维的提高很有益处。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他们的思维。有的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不准确,这时教师也要积极鼓励,毕竟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了,经过了积极思考,有瑕疵的地方可让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或教师加以启发,让对话再深入。
2.提问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教师不能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即给出答案,因为有些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给出的想法和说法才能更显成熟、有价值。
3.对话范围要广泛,不能每次上课都和那几个固定的学生对话,提问不能太集中,否则容易打消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摸清规律后,容易造成课堂上一部分同学过于紧张而另一部分同学太过放松的情况,时间一长,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于这一点,教师可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参与感和知识的获得感。
4.在提问语言上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老用“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你听课了吗?”这样的语言,而应该把它换成:“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吧”等较温和鼓励性的话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才能激发起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才不至于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那种以回答对与错作为衡量指向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学生会因怕回答问题有错误而遮掩回避一些真实的想法。
总之,对话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以对话的形式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桥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素养,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激情飞扬,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绚丽多彩!
[1]魏敏,张伟平.有效对话教学问题再审视:以系统科学的视野[J].现代教育科学,2015(04).
[2]吴乙龙.创新与实施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