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2017-02-25 13:14:39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廉贻小学朱德军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6期
关键词:长方形思维课堂教学

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廉贻小学 朱德军

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廉贻小学 朱德军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在长期的课堂听课学习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大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充斥着课堂,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的效率不足以达到应有的价值。因此,优化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尤为迫切。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认真思考。

有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优化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进行有效提问,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有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目前一些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加和减”有关退位减法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先讨论,这无疑是加强合作学习与交流的好方式,但教师在总结与讲评时却用了不能真正让学生思考的简单疑问句:“因为9+6=15,所以15-9=6,对不对啊?”“因为10-9=1,5+1=6,所以15-9等于几呀?”这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也就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的片面性。一堂课下来,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数学量多、回答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乏味,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一问齐答更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

2.问题形式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导致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性。课堂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5.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只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

回看平时的课堂提问,“随意问”、“满堂问”、“低效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中的问题,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更高效。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

课堂科学性提问的前提是熟知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同时,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该急于走向结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整数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某年级一班有46人,一班学生人数比二班人数少4人,二班有多少人?一个学生回答:“二班的人数是:46-4=42(人)。”教师问:“这样做对吗?”全班同学大部分同声说“不对”之后,就有一名学生列出正确的解答是:46+4=50。非常奇怪的是,这位老师不但没有说明为什么46-4=42这种解答不对,更没有讲解为什么46+4=50是对的,而是接着往下讲解其他的内容,致使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有学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在小学生中,很多学生一见到“少”就会用减法,一见到“多”就会用加法,还有一见到“倍数”就用乘法。可问题在于,已知量不同,尽管问题中出现的是“少”,可还要用加法来解答,可见这位老师没有做好引导,问学生的问题也是如此“简单”。要是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先来确定谁多谁少,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既然一班比二班的人数多,那么哪个班的人多,哪个班的人数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既然二班的人数多,那又多多少呢?”学生就会这样思考:一班比二班少4人,那反过来就是二班比一班多了4人。教师继续提问:“现在一班共有46人,那么二班有多少人呢?”从而学生就可以得出是46+4而不是46-4了。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一要适度。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惊喜的层次水平,使学生发展走在教学的前面。二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三要适量。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次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互动性

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布鲁巴可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在方格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cm2)中画出面积是12cm2的长方形,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老师首先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一要画长方形,二是所画长方形的面积是12cm2,三还要算出相应长方形的周长。接着老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教师:也就是说长×宽要等于12,哪两个整厘米数相乘是12cm2呢?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并回答符合条件的长和宽的几种情况,继而根据数据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并求出相应图形的周长。老师的提问和层层追问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课堂提问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既具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讲求实效。因此,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长方形思维课堂教学
我爱长方形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