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需求 基于问题 开创家校共育新思路
——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思考与行动

2017-02-25 11:47崇明区东门小学顾惠娟
少先队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校陪伴

□ 崇明区东门小学 顾惠娟

立足需求 基于问题 开创家校共育新思路
——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思考与行动

□ 崇明区东门小学 顾惠娟

本文是课题《农村城镇小学“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实施前期对独生子女父母群体进行调查得出的研究报告。我校约66%家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双独”家庭占24.7%。调查发现,“独生父母”在家庭教育特征、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和家校合作需求等方面存在问题,如:独生子女父母中较多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亲子沟通时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观念存在矛盾,等等。基于本次调查结果,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合作,我们思考了今后的实践方向: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问题为引导,调整学校教育指导;以家校共育为目标,开发家长陪伴课程。

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调查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那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结婚生子,成长为独生子女父母。本课题研究的 独生子女父母群体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我国学者刘鸿雁、柳玉芝依据北京市崇文区、上海市普陀区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到2035年,双方都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比例,北京为70.54%,上海达72.88%。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父母现象正快速地凸显出来,这个群体家庭教育需得到高度关注和深入探讨。可以说独生子女父母这代的育儿观念和方式,不仅关系到家庭的成长,还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未来素质和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城镇小学,开办于2000年。2011年起,进行了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目前有江山、东华两个校区,是崇明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两校区共有学生1600名左右。在不断创建学校文化,丰富学校文化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我们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也发现有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行为上存在主观意识强、与学校的沟通不良、逃避家庭教育责任等问题。我校约66%家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其中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即“双独”家庭占24.7%。这个群体所反映出来的家庭教育特征明显、问题显著。我们期望通过调查,研究以独生子女父母为主的我校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希望能够通过重视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给家长具体的引导和帮助,让家长明确自己的主要教育职责,提升整体教育成效,让孩子健康全面快乐成长。

二、调查方法

我们对本校一、二、四年级共103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手机问卷的方式最后共得到学生和家长有效问卷各742份。学生问卷采取封闭式问答方式。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人口特征、学习情况、习惯培养、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困惑和建议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后,有关独生家庭教育特征、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和家校合作需求这几方面的情况尤其引起我们重视,对我们进而开展家长指导有重要启示。

1. 独生家庭教育特征

(1)独生子女父母中较多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如:“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哪些方面”,双独家庭关注学生品行的比例低于单独和非独家庭(双独、单独和非独家庭数据分别为13.6%、16.3%、15.7%,下同);“学生做作业时,家长在做什么?”选择“看书或者看杂志”的选项的,双独家庭明显低于单独和非独家庭(7.3%、12.3%、14.4%);“家长是否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这一选题中,双独家庭明显高于单独和非独家庭(62.8%、55.8%和47.6%);针对家里藏书数量的调查发现双独家庭又比非独家庭低(25.1%、31.5%、35.2%)。独生子女父母较多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对于孩子品德形成教育却不如非独家庭重视;自身的引领和陪伴指导相对做得不够,较多关注学习成绩。

(2)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比较重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如“家长与孩子讨论最多的话题”这选题发现,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多和孩子聊孩子喜欢的话题(16.5%、11.9%、11.7%)。

(3)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缺耐心和态度。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感觉最欠缺什么”选题中发现,独生子女父母“态度和耐心”明显少于非独父母(49.4%、46.3%、38.7%)。

(4)独生子女父母教育的目的性明确,比较现实。在“读书主要目的是为什么”选题中,独生父母选择“找好工作”的明显比非独家庭多;反之,“读书为了学知识,明事理”的选项,独生父母却低于非独家庭。

2.亲子关系

(1)亲子沟通时间较少。本校三分之二的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大多放在吃饭时间,还有一部分仅在上下学的路上。真正为了了解孩子沟通的很少。亲子之间交流少,怎么会有融洽的关系呢?家长们都会感叹孩子难养,其实难的是不够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2)妈妈是孩子成长的核心。本校四分之三的孩子,选择心中有事需要对谁倾诉时,都选择妈妈,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又体现出缺位。其实父辈的理智、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非常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学校应在各种场合多呼吁爸爸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另外,教师不是孩子说心里话的主要人选,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选择向教师倾诉的不到1%。是老师太威严,还是我们缺少对孩子细致的关爱呢?

(3)家长不够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从调查结果看,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家长给予及时的关注。但在开放式建议中,很多家长都觉得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说明学校在今后的辅导讲座中,也可以加设心理辅导的内容。

3.教育观念

(1)家长对一些普识的教育观念认同率较高。如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学习影响比较大的是家庭环境因素”都认同较高。

(2)家长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调查发现家长之间比较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能力,互相之间比较孩子的品行如何的只有5%,重智轻德的现象再度得到验证。

(3)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观念存在矛盾。有两个数据出现了矛盾:家长认为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学知识明道理占82.3%;但是他们嘴边经常问的,内心关注的就是“这次你考了第几名?”,这占到了41.9%。

(4)家长中存在“以爱的名誉”捆绑孩子的现象。 认同“我那么辛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这句话的占了18.1%。难道家长在辛苦赚钱、努力工作的背后,没有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没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父母的关爱需要感恩,但不要道德捆绑。

(5)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仍会犯低级错误。我们在问卷中发现,依然有17.7%的家长会说“你怎么那么笨,教了那么多还不会”这句话。看来家长缺乏保护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意识和能力。

(6)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最欠缺的是教育的耐心,44.5%的家长这样认为。

4.家校合作

(1)家长对以家校合作来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方式认同度高达95%。

(2)从调查看,家长迫切需要得到孩子习惯培养和沟通技巧的方法的培训。多达91%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多提供关于孩子习惯培养和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指导。学校应有针对性开展这方面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

(3)家长希望提高学校家长会议的质量和效果。只有6.6%的家长认为家长会对他们的育子观念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学校要认真去寻找合适的途径,开辟易于接受的教育渠道,来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加强对于家庭的指导力。

(4)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孩子学做人兼顾学习,认同这个观念的家长多达79.3%。可以倡导家长至少每天半小时与孩子谈学习、说同学、聊老师,倡导父母多谈身边发生事的事理、道理。学校再加强专题教育、主题教育的有效性,家校契合,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更有实效。

(5)必须加强家访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学校的家访面极窄,家访的次数极少,只有0.7%的比率。传统的上门家访更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更容易拉近家校的距离。这种有情的交流方式值得保持。

四、思考与行动

(一)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1.倡导上门家访

现代传媒发达,很多时候家校沟通靠电话、微信、qq等即时沟通工具,但这不表示传统的上门家访就失去了功效。教师上门家访这样的形式,应该做得更加实在。人们敞开心扉沟通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真诚的家访能让人感到格外温暖。老师、学生、家长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开诚布公地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分析家长采取家庭教育方法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措施。上门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扩。我们利用寒暑假对教师提出全覆盖的上门家访的要求,让传统家访模式回归教育常态,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2.开展家长论坛

我们召集学校家委会成员以“如何做一个智慧型家长”为议题,开展家长论坛。家委会成员是在有一定能力和学识的家长中产生的,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提炼优质的教育案例。“家长思考家长行动”是本次论坛的特色,学校二十多个家委会成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论坛中我们听到了家长的各种教育方法、经验,有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敬佩。比如五(1)班朱同学的家长,自己本来就是中学老师,她把“家庭全息育儿”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出来;又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谢同学家长的“我放手,我陪伴”发言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再如五(3)班杨同学的妈妈以孩子的成长故事串起一个个家庭教育理念,娓娓道来又具一定的深意。

3.召开育子经验辐射会

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的背后,必定有好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在支撑。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孩子发展状况也有高下,但是有些经验是可以借用的。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育子经验辐射会,让在家长论坛中获得优秀奖的几个家长参与我们的家长学校。家长们现身说教,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经验,用家长的语言体系来教育家长,真实、可信。这样一种先聚合,再分享的形式,在智慧共享的同时引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效果极好。

4.组织亲子活动及跟踪访谈

亲子活动是指父母陪着孩子参加一些有益于成长的活动,用以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并通过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亲子活动的想法并不算新颖,但我们尽量让活动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用心,有针对性。我们组织各班家庭教育存在明显问题的家庭参与,请区里有经验的老师专门设计活动流程并执教。在活动快结束时,我们还及时组织了活动随访,用书面调查和口头访问结合的方式就活动的效果、家长的困惑、今后的需求做全面的了解。

(二)以问题为引导,调整学校教育指导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家长和教师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题中,我们征集到了762条的意见。综合分析后,发现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内容等方面都感觉缺失,希望得到指导。通过有效引导,调整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非常必要。

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的特殊性,进行分层指导。尤其在加强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上开展分层家庭指导。在一年级,我们开展了“为了孩子的起航”家长学校。在高年级我们开展了“校园真善美”、“我的好伙伴”等读书征文活动,培养孩子责任心、重视孩子关心他人、理解父母等道德诚信的养育。我们还在全校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课,邀请全体家长参与,集中在大操场聆听一场规模盛大的报告会……

在探索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家长主体的原则,在指导活动中充分尊重家长,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我们努力创设指导者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双向沟通互动的环境与条件,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指导效果;再次,我们根据实际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菜单,因地制宜地为家长提供指导。

(三)以家校共育为目标,开发家长陪伴课程

当前,因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隐性失陪”或“半失陪”的孩子数不胜数。其实,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来自父母的精神呵护。陪伴不能只是时间上的陪伴,不能单指空间上的陪伴,而更应该重视精神上的陪伴。家长要注重有效的沟通,让陪伴更有效。“家长陪伴课程”是我们学校这学期开始着手努力的教育项目。

我们着眼于孩子闲暇时光的陪伴设计。学校以节假日、寒暑假为主,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以“某某假期,你怎么陪孩子”为题,进行系列化的设计。如清明期间,我们以“清明小长假,你怎样陪孩子”为题,进行了陪伴设计。以亲子配合的方式,从了解清明的来历与习俗、清明祭祀扫墓的意义和多种方式、清明期间的传统食物、清明期间的亲子活动、诵一诵关于清明的诗词、家长们的创意陪伴方式征集等方面入手,引导家长有目的地陪伴好自己的孩子。

“互动合作”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对于学校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把节假日等闲暇的陪伴项目做好,家校共育就找到了发力点,找到合适的路径。有了系列化的、丰富的资源支持,就撑起我们家校共育课程。

总而言之,学校以学生成长面临的问题和家长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希望通过“家校共育”的教育项目,让父母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努力做合格的、胜任的家长,做子女信赖的、优秀的首任“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栏责任编辑 鲁 旻)

则是我们将要探讨与实践的课题。与时俱进学伟人精神,要使之拓展,要因材施教,更要迎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把“一枝梅”化成“群芳”,让更多的队员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让“周恩来中队”创建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让推进和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为一系列少先队活动,让队员们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推进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家校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陪伴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