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友
栗蘑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张功友
栗蘑,又名灰树花、莲花菌、千佛菌、舞茸、林鸡等。栗蘑形似珊瑚,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备受消费者青莱,产品供不应求。笔者在燕山深处的承德市兴隆县利用自然优势,开发栗蘑大棚生产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栗蘑大棚生产技术取得成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1、栽培季节。根据生产实践,在兴隆县将生产装袋时间确定为2月下旬-3月中旬为宜,3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发菌阶段,5月下旬至9月底为出菇管理阶段。
2、培养料及配方。栗蘑栽培以栗树为主的壳斗科树材最为理想。利用这些树材的枝桠作为栗蘑的主要原料。也可用其他阔叶树木屑、棉籽壳作为主要栽培原料。兴隆县常用的配方是:木屑78%、麦麸20%、石膏1%、糖1%,可添加1-2‰磷酸二氢钾。
1、拌料。按生产计划和配方称取主辅料和添加剂。用搅拌机拌料,分场次,先干拌2-3次,再将糖和促生素水溶液随水分次加入,来回拌4-5次,再用锹翻堆,每锄一锨,用锨拍打一会,然后再翻堆。拌好的料堆闷1小时左右,使料充分吸水无干心,再测定其含水量,控制基质含水量在60%左右,过大或过小对发菌成功均有影响。拌匀后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见水不滴下为宜。
2、装袋。采用15~17×55、17×33、22×35等规格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封口袋,机械或手工装料后扎口,采用香菇袋装料时用外套袋。
1、码垛。短袋用专用筐码垛,长袋码十字垛,垛宽2米,高2米,中间预留通气孔,外罩塑料布、防雨布,3-4道绳捆牢,周边用沙袋压实。
2、灭菌。点火后大火升温,4-6小时达到100℃后保持13小时以上,停火后焖堆2小时以上揭锅,将菌袋放置经消毒的场所冷却。
1、菌种。使用无杂菌、细菌、病毒感染的优质菌种。
2、接种。接种场所在接种前经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后,用氯制剂烟剂熏蒸消毒。将菌袋、菌种、酒精灯、接种工具等放入接种容器后,用气雾消毒剂熏蒸0.5小时。菌袋冷却至35℃以下时,便可接种,接种量一般为10%。
1、发菌场所。发菌室(棚)场所按无菌化处理,要求暗光,空气新鲜,湿度小于60%,温度可控环境。
2、发菌管理。单码垛或井字垛摆放6-10层发菌培养,发菌室应暗光。气温高时加盖遮阴,增大通风,保持干燥。温度低时增加光照,菌袋上罩黑塑料布增温。长期阴天时,打大垛罩塑料布升温或锯末桶燃火升温。棚内每10天撒石灰粉消毒1次。阴雨天关闭通风孔,防止外界湿气进入。定期检查。接种10天后倒垛检查菌袋生长情况,挑出污染菌袋做回锅处理。
采用塑料大棚出菇,棚址要求选在开阔、通风、水源方便的地段。棚顶用遮阳网等物遮盖,保持棚内全阴,用于通风的洞口和门口挂上防虫网。
1、覆土材料准备。覆土材料选用沙壤土、山皮土或黄粘土除外的耕地深层土。
2、建畦。按不同棚室设施确定畦的大小和走向,并根据菌袋大小确定畦的深度,中间过道以便于操作为宜。
1、排袋。做好的畦底部撒石灰粉,将完全成熟、菌丝浓白的菌袋脱袋后紧密横放畦内,每5-6排袋留3-5厘米空间,预防连片污染。
2、覆土。随排袋随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用木板拍打刮平。
3、灌水。覆土后及时浇灌大水,以菌袋不漂起、浇透为度。
4、二次覆土。浇水后1-2天,待表土水完全渗下时用土填平沟缝,第二次浇透水,土层松散时整平畦面,厚度2厘米。
5、畦面撒沙石粒。在覆好土的畦面上撒一层沙石粒,沙石粒直径1-3厘米,防止浇水时沙土溅到菇体上。
1、菌块上原基没有出土之前,保持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发现菇蕾后,增加喷水量,保持棚内相对湿度85-90%。
2、出菇初期,从原基生产到子实体分枝开始放叶之前8天左右,这是关键阶段。喷水以雾状为宜,减少通风量,控制棚内温度20-23℃,空气相对湿度90%。
3、菇体开始放叶到成熟时,增加通风时间,延长棚内散射光照射时间,一般在早晨7-8时,下午16-17时这段时间内,要保持拱棚内有散射光,这样才有利于菇体形成灰色或者浅灰色,提高产品质量。
出现原基后,一般经12-15天培养,子实体菌盖已大部分展开,并要形成菌管,表明子实体已经成熟,子实体长到七、八成熟时采摘。采收时需将手伸向菇丛基部,左右折动后,再将菇丛托摘下来,及时清除菇体基部的泥土和杂质,采后经自然风干30分钟左右装箱,可鲜销,也可烘干及加工成盐水菇出售。采收后,清理料面,停水养菌数天,再适当补水追肥,进行下一潮菇的管理。一般可采菇2-3潮。
(作者单位:承德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