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年春季小麦苗情分析及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2017-02-25 09:35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
河北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麦区肥水墒情

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创新团队

专家指导

河北省2017年春季小麦苗情分析及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创新团队

近日,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和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专家在分区考察的基础上,于2月27日至3月1日集中考察了宁晋、曲周、景县、任丘、高碑店、新乐等六个县(市),对小麦苗情、墒情和病虫草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会商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一、去秋播种及冬前小麦生长基础好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秋季全省小麦播种面积3415万亩。由于去年夏季麦区降水量充足,小麦播种时,虽然表墒各不相同,但全省麦区深层土壤储水较多,墒情较适宜。全省大部分麦田趁墒适时播种,主产麦区从北向南播期集中在9月30日至10月14日,完成播种的时间比上年早2~3天。小麦亩基本苗20万~34万。

由于注重农机农艺结合,落实规范化播种技术到位,全省小麦播种质量好于上年和常年,大部分地区麦田出苗整齐。特别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区,实行统一供种,麦种发芽势强,小麦出苗齐,长势壮。

小麦越冬前,麦区平均气温7.6℃,较常年偏高0.7℃,且有两次降温过程,小麦得到了较充分的抗寒锻炼。2016年11月24日后全省由北向南逐渐进入越冬期,进入越冬期时间接近上年,早于常年6~9天。全省小麦越冬前生长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长势均衡。与上年相比,一、二类苗所占比例增加,三类苗比例下降。全省基本没有旺长麦田。二是群体充足,个体健壮。主体麦田亩总茎数70万~80万,比上年多5万左右,比常年少5万左右。主体麦田小麦主茎叶龄为4叶1心至5叶1心,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4~5条;分别比上年多0.5片主茎叶、0.5个分蘖和1条次生根。三是具备安全越冬的条件。10~11月份,全省麦区降水比常年偏多47.5%,是历史同期较高的年份之一。加之播种后镇压面积大,保墒效果明显,大部分麦田土壤封冻前耕层相对含水量在75%左右。北部麦区适时浇灌冻水,有利小麦安全越冬。四是病虫草害初见苗头。小麦播种至越冬,大部分麦区日照时数为200~300小时,较常年偏少100~150小时。加上10月和11月上旬降水时段较多,阴雨雾霾天气频现。受阴雨低温寡照影响,麦田病虫草害有偏重发生趋势,部分麦田已见根腐病、纹枯病发生,有些麦田没能及时进行秋季除草。

二、越冬期温度偏高小麦越冬状况好

进入越冬期后,麦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3℃。其中,12月份平均气温大部为-2~3℃,较常年偏高1~3℃。1月份平均气温大部为-4~0.6℃,较常年偏高1~2℃。2月上旬麦区旬平均气温-2~1.7℃,较常年偏高1~2℃;2月中旬麦区平均气温大部为1~6℃,较常年偏高1~4℃,最低气温-5~0.5℃。由于越冬期间气温持续偏高且波动不大,无极端持续降温过程,温度条件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中南部麦区越冬迹象不明显,部分麦田小麦一直在缓慢生长,基本为带绿越冬。保定以北麦田,小麦枯叶量较常年明显偏少,基本无冻害死苗。全省小麦越冬状况好于常年,属近年最好年份,有利于小麦春季早发稳长。

2月20~22日,全省陆续出现降雪降温过程,全省平均降温5~8℃,降雪程度为中雪,平均降水量5.3毫米,最大降水量达到12.4毫米。由于小麦仍处于越冬期,降温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降温对小麦生长影响不大。

越冬期间的12月21~22日,1月5日、7~8日和19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水,加上2月20~22日的较大范围降水,有利于改善麦田表墒,对即将返青的小麦生长有利。

三、当前土壤墒情和小麦长势状况好

1、土壤墒情足。小麦播种以来,麦区平均降水量72.2毫米,较常年偏多5成。由于越冬前土壤墒情充足,浇越冬水面积少于常年,较好地实现了节水目标。加上播种质量高,镇压措施到位,保墒效果较好,主体麦田未显现明显旱象,仅北部部分未浇冻水的麦田墒情略显不足。2月21日全省普降中雪,增加了土壤墒情,主体麦田墒情充足,少部分缺墒麦田旱情缓解。据考察期间实测,0~10厘米土层相对土壤含水量56%~73%,10~20厘米土层相对土壤含水量69%~77%。较好的麦田土壤墒情,为推迟春季灌水,实施节水稳产高产的水肥运筹技术,促进春季返青生长奠定了基础。

2、苗情长势好。全省主体麦田群体充足、个体健壮,长势均衡。从苗情长势看,中南部主体麦田5叶1心至6叶1心,单株茎数4~5个,次生根5~7条,亩总茎数80万~90万,局部100万以上。北部麦区4叶1心至5叶,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3~4条,亩总茎数70万~76万。个体发育和群体指标均好于上年同期,属正常偏好年份。一二类麦田比例接近上年,三类麦田减少。由于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出现个别旺长麦田。据调查:一类苗占49%,比冬前增加1个百分点;二类苗占43%,比冬前减少1个百分点;三类苗占6%,比冬前减少2个百分点;旺苗占2%,比冬前增加2个百分点。

3、冻害发生轻。越冬期结束后小麦留存的绿叶面积明显比常年多。南部麦区除正常衰老的基部叶片以外,其他主茎和分蘖叶片几乎全部为绿色;中部麦区叶片有少量干尖;北部麦区浇过冻水的小麦留存绿叶面积在50%以上,未浇冻水的在30%~40%。较大的绿叶面积,为返青后提高光合物质生产量,加快初期生长奠定了基础。目前群体总茎数充足,每亩主茎和大分蘖都在50万以上,具备了形成充足亩穗数的基础。

4、返青时间早。据实地考察,全省麦区从2月20日开始,由南到北陆续返青,比常年提早2~4天。返青较早也使得穗分化开始较早,据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月28日观察,不同品种的小麦穗分化普遍达到穗轴分化期(单棱期),有的已达到单棱期后期,比常年早3天左右。穗分化开始早,将使整个穗分化期处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延长穗分化时间,有利于增加小穗和小花数目,提高穗粒数,形成穗多穗大的产量结构,利于取得高产。

虽然当前小麦生长具有上述有利条件,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受越冬期间气温偏高和土壤墒情较好共同影响,部分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亩总茎数在110万以上,出现旺长,如春季管理不当有后期倒伏的危险。二是个别麦田墒情欠缺。个别田块存在镇压不实,墒情欠缺情况,如春季补墒不及时,后期不利于形成壮苗。三是病虫草害威胁偏重。由于冬季气温偏高,病虫草越冬基数大,增加了麦田春季防控难度。受去冬11~12月份阶段性低温多湿寡照天气影响,部分麦田已经发生根腐病、纹枯病,局部麦田显现地下害虫危害。同时,临近我省的河南省麦田已经发生条锈病,见病时间早,发生区域广,发生程度较重,对我省中南部麦区构成潜在威胁。去年入冬前降水较多,冬前麦田除草面积减少,春季杂草将偏重发生。四是春季冻害风险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报,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局部麦区存在早春极端低温冻害的隐患,尤其是镇压不到位、土壤塇松、表土裂缝大的麦田,发生冻害的威胁更大。

四、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建议

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春季麦田管理应在增温保墒的基础上,强化以节水灌溉、合理减量施肥、科学节药综防为重点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措施落实,因地制宜,科学促控,保穗数,增粒数,争粒重,实现丰产丰收。在具体工作推动和田间管理上,重点抓好两项关键技术和三项常规技术。

1、突出抓好两项关键技术

(1)早春病虫草害一喷综防

去年秋季降温早,冬前杂草防治面积较小;越冬温度高,有利于病虫草害的安全越冬;近年来根茎部病害呈加重发生趋势,但农民对根茎部病害的认知程度低,预防意识薄弱,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小麦后期白穗白码危害减产,局部区域产量受损严重;春季是根茎部病害和杂草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最后一道关口,各地要加强春季病虫草害一喷综防。

结合春季防除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为主的阔叶杂草,针对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红蜘蛛等重点病虫,科学选择、合理混配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抓住小麦返青后拔节前的有利时机,及时实施早春一喷综防。

(2)主体麦田推迟第一次水肥管理

春季麦田第一次肥水管理是协调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键。要突出节水、节肥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因苗因墒分类管理,科学运筹第一次肥水。当前主体麦田群体充足,部分麦田群体偏大,保穗数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小麦春季适度干旱胁迫有利于促进根系下扎、控制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提高抗倒能力、节水防倒,推迟春一水,实行旱胁迫还有利于提高成穗质量。

一类麦田以控为主,将第一次肥水推迟到拔节期;二类麦田促控结合,第一次肥水在起身期后期至拔节期进行。结合浇水亩施纯氮7~8公斤。视墒情浇好扬花灌浆水。改变农民大水大肥的习惯,保墒保肥能力强的中高产麦田提倡应用春季只浇一水技术。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效率。

2、推广普及三项常规技术

(1)镇压锄划结合,增温保墒控旺

对于沙性土壤、有裂缝的麦田、播种后未镇压土壤疏松的麦田和旱地麦田,以及旺长麦田,要在早春适时进行镇压,弥封土壤裂缝,踏实土壤,提墒保墒增温,控制旺长,优化个体发育进程,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各类麦田在早春地表开始化冻时进行锄划,以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表温度,灭除越冬杂草,为中后期麦田肥水管理争取主动。

(2)增强防灾意识,预防倒春寒危害

春季气温波动频繁,应做好倒春寒的预防和补救工作。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搞好麦田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同时喷施抗寒调节剂,减轻早春冻害对麦田的影响。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根据受害程度,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提高分蘖成穗率;二是及时中耕,保墒提温,促进受冻小麦根系发育,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喷施以生物菌为主的促进剂,促弱苗转化。

(3)密切关注测报,搞好中后期病虫害防控

小麦灌浆前,重点做好吸浆虫和赤霉病的绿色防控。随多年农机联合跨区作业,吸浆虫在我省呈北延东扩之势,防治不力往往造成严重产量损失,要切实抓好以中蛹期为主、成虫期为辅的吸浆虫防控工作。开花期及灌浆前期降雨对赤霉病侵染发生极为有利,一旦大面积严重发生,将对小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扬花期出现连续降雨,要及时用药以预防控制赤霉病。

小麦灌浆后,重点做好蚜虫、白粉病、锈病等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防治,实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配喷施的“一喷三防”技术。既防治病虫害,又保根护叶、延长绿叶功能期、提高千粒重,实现小麦丰产丰收。

3、认真做好其他类型麦田管理

三类麦田以促为主,第一次肥水在起身期实施,亩施纯氮7~8公斤。旺长麦田除综合运用镇压、化控措施外,要根据长势运筹肥水,无脱肥现象的在拔节中后期进行肥水管理,防止后期倒伏;缺墒干旱麦田,小麦返青后,即进行肥水管理,浇好救命水,浇水量不宜过大。

猜你喜欢
麦区肥水墒情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当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
河南省同一适宜生态区小麦品种引种备案目录(第四批)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神经网络法在土壤墒情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