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宁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英语四六级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黄 宁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2013年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翻译内容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给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了探究四六级翻译测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相互关系,现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翻译困境为突破口,深入分析和研究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反拨作用。通过分析可见,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改革;翻译;传统文化;传承
引言
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题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翻译从原先的单句汉译英变为段落汉译英,测试内容开始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此次针对翻译的调整对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英美文化为主,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大量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无从表达,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改革后的英语四、六级测试将改变当前的中国文化失语困境,并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改革后的四、六级翻译测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在给高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的新方向和新思维,主旨是以四、六级测试为推动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翻译实践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翻译中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突显
改革后的四、六级翻译与改革前的明显区别是,题型由单句填空翻译调整为语篇翻译,翻译分值比重由5%提高到15%,更侧重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语言的整体把握和输出能力,同时也突破了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固定搭配的局限。从内容方面来看,新题型的主题更突显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涉及到了传统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绘画艺术、园林艺术、历史朝代、文化古镇及传统习俗等方面。这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成为考试的难点,学生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很难应付自如。
2.学生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困难
在四、六级翻译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反映文化负载词不会翻译。什么是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语、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活动方式。[1]232文化负载词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生活方式的语言体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另类艺术的独特形式。”[2]1209-1231汉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体现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五彩缤纷的、差异广泛的文化语义信息。学生普遍感觉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起来困难,没有学习过此类单词,不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翻译,自己翻译时也弄不明白对其中的文化内涵理解是否有偏差,常常是茫然不知所措。如此一来,学生们只好“创造”出一些译法来,比如:指南针被译成GPS;丝绸之路译成Sichou Road;皇帝译成The Chinese No.1/Chinese big Boss;月饼译成moon cookies;火药译成TNT。[3]226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筷子”的英文单词是什么。文化负载词已经成为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最大“拦路虎”,克服这一难题既需要教材中多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多阅读和学习自己的母语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是由中西文化学习比重失衡造成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英语的学习热度一提再提,到目前为止,英语知识和欧美文化在我国已经普及,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汉语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忽略,传承面临挑战。
1.中国文化失语困境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交往越来越密切,西方文化已经逐步融入到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英语一直以来都作为第二语言在中国教育领域普及推广,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到英语,小学、中学、大学阶段都会继续学习,甚至到研究生阶段。长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欧美文化学习,让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多,也知道如何表达,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越来越生疏,更不知道怎样表达成英文。201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由南京大学教授从丛撰写,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观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与中国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主线,文化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而且以单向的目的语的文化输入为主,母语的文化教育处在边缘地带,涉及母语文化的教学内容微乎其微……”[4]105-106另外,就是“以往的高校外语教学过分强调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学习的负迁移作用,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5]157-158中国在文化发展中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这就对现有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和新的挑战,必须注重和加强母语文化教学。
2.教学内容上中西比例失衡
教材向来承载着主流的教学思想,也是教师和学生实践的主要依据。但是,目前中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的并不多,主要是欧美文化,中西文化数量对比上存在严重的逆差。常用的教材主要有《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但其中选材绝大多数来自于欧美作家的著作,由欧美出版社出版,对中国文化的涉猎寥寥无几。因为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覆盖足够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致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这一块,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富含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词句。
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过于功利。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其局限性,高校及其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及通过率,在这个指挥棒下,大量的精力、人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应试技巧的培养上来。学生练习的听、说、读、写、译都是为了应对考试,对实际交流没有实质性地帮助。特别是在四、六级改革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未引入翻译测试,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课上课下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单词的背诵和测试题的模拟上来,根本无暇顾及汉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逐渐地也就对母语文化陌生起来。由此可见,功利性过强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局面。
3.学生缺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从英语四、六级翻译反映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母语文化负载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考试时对翻译的内容和词汇均感到陌生,从而也就反映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在中国,高校学生缺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是必备条件,它将影响交际的质量和成败。汉语文化认知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传统思想文化认知、古典文学文化认知和风俗民俗文化认知。[6]169-171在传统思想文化认知方面,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和其倡导的中庸之道;在古典文学文化方面,中国的古典名作名篇不胜枚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四大名著;在风俗民俗文化认知方面,中国的很多本土风俗民俗都有历史来历,一些建筑、服装、饮食、节日、婚丧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文化方面的传统。如果不能很好地认知母语文化,在翻译活动中是不可能译出其应有的精髓和文采的。
导致学生对母语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主要原因,除了高校课程设置方面的欠缺,教材编写方面的欠缺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前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欠缺,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远远不够。高校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是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还必须大量地涉猎课外阅读,从阅读中收获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水平,合理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课外阅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的、经典的著作的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对比现实就会发现,现如今的大学生对汉语文化传统方面的书籍、古典文学或文献方面的书籍涉猎很少,从而造成了《古文观止》不知,唐诗宋词不熟,四大名著只在电视里看过,成语、典故、谚语、格言警句似是而非。需要说明的是,阅读的广度及精度会直接地影响到翻译的精准度,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英语测试,检测了高校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在英语四、六级翻译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起到反拨作用,并进一步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1.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育
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的改革,特别是翻译部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促使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很多高校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开设了拓展课程,并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拓展课程之中,因为拓展课程的教材是使用英语编写的,所以书中所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讲解都是英语。这样以来,就便于学生在了解和熟悉母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了相关的英语单词和英语表达。另外,一些高校在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时,鼓励教师开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其中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等等方面,希望在丰富多彩的公选课中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拓宽学习渠道,巩固知识储备。2. 教材编写与选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乏《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教材,却很少有专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除了拓展课程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在大学英语基础教材中,也可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就为目前的英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提出了要求。3. 教师培训。有学者认为, 大学文化严格来讲就是学术文化,是教授文化,因此大学精神本质上是学术精神。[7]27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这是基本前提之一。英语四六级测试的新需求将倒逼高校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高效地推动学生的文化教育。
2.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
英语四、六级翻译的改革督促了高校师生把母语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上日程,日积月累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朝夕的功夫,需要长久努力,这也是其魅力所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深受人们的认可,对国家的生存、发展与延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影响非凡,国外的一些高校学生从中国的文化宝库,包括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古典文学、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那么,中国的大学生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利用和继承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呢?
其实,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每位大学生都是很想了解自己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文化的,希望可以借鉴前人的聪明智慧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卓越的哲学思想、优秀的文学经典及流传至今的风俗习俗有更深邃的把握。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慢慢感悟到中华文明的伟大,爱上祖国文化并开始自主地阅读文化经典之旅。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从中汲取精华物质,不单单能够提高四六级翻译测试的成绩,更是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现在高校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校园活动中有很多关于文化主题的内容,比如一些诗词比赛,朗诵大赛,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等,都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改革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教育起到了一个提示和激励的作用,提醒当代学生不能忘记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造福自己、后人及我们的祖国。
3.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英语四、六级翻译改革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步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并能够用英语——世界通用语言——来介绍和描述自己祖国的璀璨文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跨文化交流不仅仅存在于“文化理解”这个层面,还有必要拓展到与交际对象进行“文化共享”与“文化影响”这个层面上来。[8]中国的很多优秀文化都没有走出国门,不为外界所知,或为其所知而不为其理解,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很多外国人根本读不懂,因为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再比如中国的中医,历史及其悠久,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造福了不计其数的炎黄子孙。文化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是祖辈们实践智慧的结晶,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是全人类的;这些文明创举希望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地为世界人民认可,为世界人民服务,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国家制定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才能取得成功。
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为目前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新思维和新契机,让一直以来的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始向语言与文化并重的综合能力培养过渡。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翻译测试,让学校和学生都开始重视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培养起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积蓄力量。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张晓世,耿小超.韦努蒂翻译理论:文化负载词的救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马伦. “指南针”被译作 “GPS”─—从四、六级翻译题看大学英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4(6).
[4]陈子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翻译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影响[J].海外英语,2016(6).
[5]彭丽芳.翻译硕士培养中汉语文化缺失现象及应对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7).
[6]赵华威.快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认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7]西广明.教育评估中“寻租”现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8]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Class No.:H319.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ET4/6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uang N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China)
In 2013, the CET4/6 went through a new round of reform, in which particular stress has been laid on the translation section. The new reform bring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cultural aphasia, the fear among students for the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T4/6, and the positive backwash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reform t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pe of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Study shows, the reform in translation will effectively boost the cultural teaching in colleges,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and in a further step to drive up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form; transl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黄宁,硕士,讲师,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语言测试研究”(编号:12YYD19)。
1672-6758(2017)08-0116-5
H31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