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斌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走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各个高校之间已然达成共识。在内涵建设中,管理水平往往决定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进程,无论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或是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管理队伍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都需要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为支撑。从树立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健全现代行政人员培训体系入手,有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其专业化发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现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已然不是“象牙塔”,而是社会大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高校须参与到社会中,不断进行人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这就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員专业化发展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高校提质增速,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剖析入手,全面认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科学有效的促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对行政管理人员个人价值的实现及高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专业简而言之就是某一群体经过专门的培养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其存在是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细,社会大众对各项专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发展应运而生。专业化发展通常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某个职业群体专业性的发展状态和水平,二是某个职业逐步符合专业标准并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基于专业化的含义,笔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即在高校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自我习得等方式,不断掌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成为一个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管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体而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化、科学文化素质专业化、实践技能专业化、身心素质专业化构成,这四个方面的缺一不可。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评价,更需要一流管理。一流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流的行政管理队伍,由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无疑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已经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前行艰难。目前,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主要集中于机构编制大规模精简和人员转岗分流、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校院系管理体制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改革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处理不好就会影响高校改革稳定发展大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改革中扮演者主力军的作用,他们需要对学校各个利益主体进行充分调研,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沟通能力、指挥决策能力、执行控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专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政治素养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行政管理队伍来支撑。
2.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教育领域的核心目标,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奋进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尤为重要。因为教育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有着自身的特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也不见得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当然,笔者不否认每个高校都有一些“双肩挑”人才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双肩挑”的人才实属少数,过分地依赖“双肩挑”既造成了人才流失,又不利于教师群体、行政管理人员群体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意识的增强[1],阻碍专业化发展进程,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不利于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倘若我们下功夫将教师与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分离,采取措施实现二者的专业化发展,那么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指日可待。
3.管理队伍质量的转变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正在从数量型到质量数量型的转变,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然成为了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管理对行政管理队伍在数量上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建立起了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在特定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前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持续发展,对行政管理队伍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数量发展的基础上更需要质量的提升,建设一支质量数量有机结合的行政管理队伍迫在眉睫。质量数量结合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同数量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相比,不是不重视行政管理队伍规模的扩大,而是在重视提高行政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前提下的规模扩大,强调的是业务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和规模适度扩大四者间的有机结合[2]。只有逐步将传统的数量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转化为质量数量结合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合理结构的建立,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服务高校的主体,我们必须采用多种举措提高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质量行政管理队伍,以此支撑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现代大学管理理念
现代大学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的灵魂。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的确立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专业化与双肩挑的关系,只有切实捋顺这两对核心关系,我们才能树立起科学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一是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与服务是高校行政工作的两个核心职能,管理是为了服务更加高效,服务是为了管理更加和谐。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数不少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僵硬、服务低效,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寓管理与服务中,建设服务型行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标。二是妥善处理专业化与双肩挑的关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专长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并不一定就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较强管理能力。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也需要一批能“双肩挑”的人才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2.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的保障。笔者认为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着重发力。
一是科学设岗。岗位的设置要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以转换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宗旨,通过科学设岗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引入竞争机制,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建设起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我们要精简机构,对职能相同或者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有关待遇;要根据行政事务和党建事务的具体需要进行按需设岗,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或考核的方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受聘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激励。激励能够使人进步,在充分激励的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有有效激发,能够有助于優质高效地完成任务。因此,要建立合理分配制度和薪酬体系,缩小行政工作者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能积极主动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服务对象、上级管理者、同事评价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进行考量,最大限度地确保考评的真实有效。
3.健全现代行政人员培训体系
现代行政人员培训体系是高校管理的源动力。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体系能为行政管理工作者能力素质的提升注入强大的动力,进而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大力完善职前、职后培训体系,使行政管理人员能有效“充电”,实现专业化发展。一是职前培训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已达成入职意向但是在正式入职之前的培训统称为职前培训,行政人员专业化建设有必要对新入校的行政人员进行较为全面的职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基本知识培训。前者要使行政管理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3]。后者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常识性知识,教育管理学科知识,办公自动化知识,心理调适知识等,为入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职后培训体系的完善。新行政管理人员入职后,学校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学校发展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制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规划,使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持续性的发展,能妥善处理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有存,张树青.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必要性可行性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戴显红.适应与超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7(4):61-64.
[3]杨建伟.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