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铁佛寺宋铸观音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2017-02-24 12:05谢志斌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鉴真铁观音观音

谢志斌

(西北大学 佛教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湖州铁佛寺宋铸观音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谢志斌

(西北大学 佛教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湖州铁佛寺因寺内有宋铸铁观音而得名。该寺院历史悠久、地位特殊、影响深远,而寺内供奉的铁观音也有着其独特的铸造缘起、创作材质、造像形制和造型特征等。同时从该造像颇具中国特色的服饰、手势等方面,可以看出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尤其在宋代之后具有明显的中国化倾向。

观音; 造像; 湖州 ;铁佛寺

菩萨造像是佛教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门类,而且因为菩萨的某些信仰特征,往往会出现菩萨更加贴近于现实社会,更受人们喜爱的情况,所以菩萨造像的数量和类型应该是佛教造像中最丰富的。观音菩萨是佛教最有影响的一位菩萨之一,自两晋之际观音信仰东传中土,紧密切合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心理,对中国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社会生活以及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湖州铁佛寺内有一尊宋铸的观音造像,与所有的佛教造像一样,这尊造像在创作目的、宗教功能等方面具有佛教范畴的规定下的共性。但是,这尊观音造像在铸造缘起、形制、造型、材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宗教信仰、历史价值、当代意义等方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铁佛寺概述及其铁观音像的特征

铁佛寺因寺中有铁铸观音而得名,为湖州三座观音道场之一。该寺院历史悠久,备受殊荣。据清同治《湖州府志》[1]载:铁佛禅寺,原名开元寺。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尚书右仆射徐勉舍宅为寺,寺名“八政”。到了唐武德元年(618),改尼寺为僧寺。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并供奉唐明皇的真容像。当时的开元寺正殿东廊名“广福院”,供奉观世音像。后开元寺焚于火灾,仅存廊庑。《嘉泰吴兴志》[2]载,北宋乾兴(1022)中,湖州禅僧鉴真发愿在开元寺东南隅安奉铸造的铁观音,遂命名为“铁观音院”。熙宁元年(1068),又赐名“圣寿观音禅院”。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改名“广福观音禅院”。嘉泰年(1201)前,开元寺和西廊智者院全遭毁坏,只有东廊的广福观音禅院“因别立门”,香火极盛,香客络绎不绝。元末广福观音禅院毁于兵乱,仅存铁观音像。明洪武二年(1369),在原有寺院地基之上建造泰定仓,而寺院被迁到现在铁佛寺所在的地址,寺院重建后,更名“西林铁佛禅寺”。明宣德八年(1433),僧昙壁又铸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铁佛三尊,主佛释迦牟尼佛高4米,胁侍左右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别高2.5米,三尊佛像均作跏趺坐,并开创慈云阁,寺院欣欣向荣,香火旺盛。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又遭兵乱,寺院尽毁,只有三尊铁铸华严三圣和铁铸观音露天屹立。此后,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观音殿,光绪初年(1875)又重建铁佛殿。民国7年(1918)为鉴真大师传授幽冥戒时从扬州大明寺请来法卷,1941年僧恒森接法卷为铁佛寺四十代住持。1944年重修,铁佛寺增十八罗汉塑像。文革期间,再遭劫难,铁佛寺成为湖州镇蔬菜大队的耐火厂,铁观音和三尊铁佛在被抛至野外一段时间后,开始用各种工具强力破坏并抬到火炉上熔炼,最终三尊铁佛不幸被毁。但令人惊奇又值得庆幸的是,这尊铁观音像砸而不碎,炼而不化,后来被人暗藏起来,躲过一劫,现存至今。直至今天,铁佛寺内除了这尊珍贵的铁观音(见图1),另外还有唐代经幢、元代石碑、明代古井、清代铜钟等珍贵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地域,因为受到独特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审美观念、宗教选择的影响,所以往往被打上地域、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这尊铁观音像现在已成为铁佛寺的镇寺之宝,甚至是湖州佛教的一个象征,也仍然是每天都受人礼拜的神圣偶像。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宗教意义和文化底蕴,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及时代和地域特色。

第一,缘起特殊。据说这尊造像铸造的缘起和著名的唐代东渡高僧鉴真有一定渊源。唐代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至天宝七年(748),鉴真在七年中先后五次东渡,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苦难重重,均未成功,鉴真也因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可是鉴真受到种种阻挠并没有放弃东渡弘法的宏愿。直到天宝十二年(753),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实现了向日本弘扬佛法的愿望,开创日本律宗,并传播了医药、书法、建筑、塑像等诸多中国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说唐天宝三年(744),鉴真大师第二次东渡失败后,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经绍兴余杭来湖州讲经授戒,曾发愿造铁观音,然而未成。后广福观音院遭火灾,至北宋天圣三年(1025),由禅僧鉴真远承唐代鉴真大师的宿愿,建铁观音院,铸铁观音。[3]从一些地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载当时铸造这尊观音像的是北宋禅僧鉴真,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因缘,当年鉴真大师发愿铸像,未果。两百多年之后,竟然由一位同名鉴真的僧人承鉴真宿愿铸造完成,所以,这尊像的铸造缘起很特殊。而且这样的特殊因缘被佛教认为具有着一定神圣性和神秘性。

第二,材质特殊。佛教在历史上遭受过数次法难,几乎每次都会伴随着毁佛像烧经书等行为。文革期间,佛教也在劫难逃,佛像佛经被大量破坏。据当地人士口述及部分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湖州铁佛寺的佛像、佛经全部被毁,明宣德八年(1433)由僧昙壁铸的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铁佛三尊和铁观音像同时被抛掷,之后用一些工具进行破坏,三尊铁佛最终被熔炼。但是,只有这尊铁观音,砸而不碎,锯而不裂,用火熔炼,也难破其身,后来被暗藏起来,不再受“迫害”。据相关研究表明,这尊铁观音之所以能免于斯难,主要得益于它特殊的材质和高超的冶炼技艺。据专业技术部门分析,该铁观音塑像之所以能炼而不化,时历千年没有锈蚀,就是因为其铁质中含有钛、锰、铬等13种稀有金属元素。这样的特殊材质即成就了这尊铁观音像本身的珍贵价值,也使其免于灭顶之灾。所以无论从其材质本身来看,还是从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来看,都值得探究、称赞。

这尊观音像全身由铁铸成,整体高2.15米,重约1.5吨,应该算是一件重器了。在佛教美术史上,宋代是继六朝、唐代之后的又一个造像高峰期。从材质上讲,当时流行的佛教造像有木雕、石雕、泥塑、金属铸造、陶瓷烧制等。其中木雕佛像遗存,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山西等地。泥塑主要在山东、苏州等地。陕西、四川、甘肃等地有较大型的石雕、泥塑等石窟造像。该类造像是现存宋代佛教造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而且大多体型高大。相比前代,宋代的金属造像明显减少,因为宋代需要用大量的铜料来铸造钱币,所以造成铜料稀缺,而传统的佛教造像除了石窟造像外,大量体型比较小的可移动单体造像主要是金铜造像。尽管如此,宋代还是出现了一些珍贵的金铜佛教造像,比如河北正定大佛寺铜铸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通高22.8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艺术品。[4](P134)正是由于宋代铜料稀缺的缘故,所以经常会出现以铁来代替金、铜的金属造像。这尊铁佛寺观音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特殊的环境下铸造的,虽然该造像并非金铜铸造,但是铁铸佛像,而且高达2.15米,在当时也是比较特殊的艺术杰作。

第三,造型特殊。观音信仰早在两晋之际传入我国。关于观音造像的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为著名画家、雕塑家戴逵创作的观音像。据北宋时期米芾的《画史》记载:“戴逵观音在余家,天男相,无髭,皆帖金。家山乃逵故宅,其女舍宅为寺,寺僧传得其相,天男端静,举世所睹观音作天女相者,皆不及也。”[5]从现存最早的炳灵寺169窟第6龛西方三圣像中的观世音造像开始,观世音的形象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整体形制、相貌、发饰、服饰、身姿、法器、手印等诸多方面,甚至在性别方面也有所演变。宋代佛教造像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世俗化,相比之前的造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故而宋代的观音造像也出现一些与前代不同的形象特征。如著名的“媚态观音”,大足北山石窟125号龛的数珠观音颇具风采,头戴花蔓,肩披发丝,体态呈优美的“S”造型,双手斜放在腹前,眼角眉稍含颦欲笑又略带羞涩,赤足站在莲花宝座上,飘逸飞扬的衣带烘托出玉树临风的优雅身姿。[6]从描述中我们看到,这尊媚态观音和铁佛寺观音像有很多相似之处,突出表现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征。铁佛寺观音像,高束发髻,束华冠,面颊丰满,端庄慈祥,嘴角含笑,这和很多观音像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是这尊观音像双手相交,轻搭于腹部,身体呈S型,这在观音造像中也有同例,但比较少见。尤为独特的是,这尊观音的服饰非常特殊。一般说来,宋代最流行的观音造像是唐代画家周防创造的“水月观音”造型,从其服饰上来看,依然以印度风格或佛教特有的菩萨装扮为主,和其他造像类型的观音造像一样,大多是上身斜披络腋或上身袒露戴璎珞,下身着长裙。仔细观察铁佛寺这尊观音像的服饰,可以看出其风格为犍陀罗式的通肩袈裟,但是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是中国化之后的通肩广袖衣衫。有人推测,宋代时期佛教造像,尤其是菩萨造像的装饰减少,衣服增多而且不再袒露上身,这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有一定联系。所以这尊观音像与当时大部分其他依旧上身斜披络腋或上身袒露戴璎珞、下身着长裙样式的菩萨像有所迥异,这正是其造型的特殊之处。

二、从铁佛寺观音像看中土观音造像的几个中国化特征

中土现存最早的一尊观音像是炳灵寺169窟第6龛西方三圣像中的观世音造像。这尊西秦时期的观音造像保存完好,头戴简单发冠,束高发髻,长发披肩,面相较为饱满,裸上身斜披红色络腋,下着绿色长裙,帔巾从肩后绕肘向两侧飘落,糅合了印度、西域的艺术风格特征,因此带有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风格的部分因素,而整个人物呈现一种鲜卑族特有的艺术特征。[7]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全面持续高涨的大发展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扶持,加之佛教自身的向前推进,佛教造像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佛教造像开始了中国化进程,尤其从孝文帝迁都到北魏末的北魏晚期,是佛教造像中国化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佛教艺术史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中原汉族地区,加之孝文帝实施的一系列汉化政策,无疑对佛教造像汉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从此之后,佛教造像不断融入中国本有的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持续更新,创造出多种经典的艺术范式。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观音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不断深入民间,向信仰性的佛教发展,故而在造像上也反映出了世俗化、神圣化、多样化的倾向。

铁佛寺所存这尊铁观音像,继承了之前的佛教造像传统,所以在整体风貌上必然会杂糅犍陀罗、马图拉等外来因素,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南北朝隋唐一直延续的中国化倾向。当然,这尊铁铸观音像也具有一些宋代特有的艺术风格因素,而这些艺术风格正好体现了观音信仰在宋代的中国化特征。

第一,关于观音造像服饰的中国化。铁佛寺这尊观音像的服饰非常有特点,前文已经有简单论述。早期的观音造像服饰带有明显的印度和西域特征,多为露肩袈裟或者斜披天衣,甚至袒露上身。从孝文帝迁都开始,佛像的袈裟变成“曲领下垂”“褒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还是僧祇支,下衣层层重叠,衣褶密集。菩萨仍然袒裸上身,但下身的衣裙不再贴身,而是宽松流畅,衣纹繁复,帔帛宽大。肩饰宝珠,帔巾飘垂。甚至在某些观音造像中还出现脚穿汉人的云头履,身着交领广袖的汉服的造型,右手向上,左手自然下垂,俨然是一副文人名士形象。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像大量出现,大多数为袒露上身,外露肌肤,肩披天衣,天衣外或有小裙覆盖,衣褶呈规则U型下垂,下摆至脚踝以上,垂到地上的较少,装饰逐渐奢华,S型线条也大量运用。到了宋代,起初服饰多沿袭晚唐。之后理学盛行,民众的服饰开始变得拘谨保守,不再是唐朝那样的开放多元,宋朝服饰样式变化少,色泽材质朴素自然,这也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佛教造像的服饰。所以宋代的观音造像,服饰朴质而庄重,天衣的数量减少,衣服对称,褶皱非常规律。[7](P43-52)铁佛寺的这尊观音造像的服饰符合当时这种社会风气和造像艺术风格,不再袒露上身,衣服厚重、宽大,非常流畅地从肩部垂到足下,衣褶明显,分布严谨有序,刻画生动如行云流水,肩部衣领重重叠叠,结构繁复,严裹身体。完全迥异于早期菩萨造像中的衣饰风格。

第二,关于观音造像手势的演变。中土早期的观音像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特征,就是右手持莲华蕾,左手向下握帔巾,也有一些是左手持莲华,右手握帔巾。直到北魏永平四年(511)的一尊观音像,手势开始发生变化。这尊“明敬武造观世音立像”高17.3厘米,右手向上,舒展五指,掌心向前作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前指尖向下作与愿印。之后结手印的观音像和持莲华的观音像并行于世。到了现藏于博兴博物馆的北魏太和二年(478)的“落陵委造观世音菩萨立像”时,观音造像的手势又有了新的变化,这尊观音右小臂上举,手中握有数枝杨柳,体型较大,以阴刻技法刻画出枝叶外形,左手下垂,持有一个净瓶。[7]

直至今日,观世音菩萨运用杨枝净水的形象仍是佛教界最流行的形象,最常见的各种观音造像中,杨枝净瓶出现的频率最高。隋唐佛教到达鼎盛,佛教造像也出现了空前繁荣,创造了很多新的样式,尤其是密教的兴起,各种不同职能和名称的观世音出现,每一种观世音都有不同的含义、功能以及具体的手印规定。随着佛教的发展,观音菩萨在民间的传播越来越广。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和世俗化,这一点也体现在观音的手势上。后来的观音造像中频频出现一些比较随意的休闲型的动作,比如最早出现的水月观音的手姿,就是非常随意、舒适的一种状态。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较随意的手势,就是铁佛寺观音造像这种形态,双手相交,手心向下,斜搭于腹部,这也是一种看起来比较自由、随意的姿势。

除以上几点之外,我们从铁佛寺的这尊观音造像上还可以看到其他几方面的观音造像中国化特征,比如观音发冠的演变、装饰的演变,还有观音从男相到中性化形象的转变等等,此文不再赘述。

包括湖州铁佛寺宋铸观音像在内的所有佛教造像之目的,主要是服务于佛教,用来宣传、表达佛教的思想和情怀,也方便信众礼拜和修行。铁佛寺的铁观音最重要的价值,也应该是其宗教价值,即具有培养宗教感情、增加宗教氛围、方便宗教修行、表达佛教思想等功能。但是,它同时也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珍贵的文物,所以,这尊观音像还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也是思考和研究宋代佛教、宋代观音信仰、宋代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1]清·宗源瀚.湖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本.

[2]南宋·谈钥纂.嘉泰吴兴志[M].宋元地方志丛书影民国3年刊吴兴先哲遗书本,台北:大化书局,1987.

[3]仲康.江南古刹——湖州铁佛寺[N].湖州报,1981-10-23.

[4]黄春和.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5]北宋·米芾.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肖屏.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4).

[7]谢志斌.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D].西安:西北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陈义报]

Avalokitesvara Statue of Song Dynasty in Huzhou Tie Fo Temple And the Chinization of the faith of Avalokitesvara

XIE Zhibin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The Temple in Huzhou is named Tiefo because there is an iron Avalokitesvara Statue cast in Song dynasty. This temple has a long history, special status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his statue also has got its own special reason of creation, material and shape. Meanwhile, we can perceive the indigenization tendency of the faith of Avalokitesvara from the costume and gesture of this Avalokitesvara statue after it came into China especially after Song dynasty.

Avalokitesvara ;statue; Huzhou;Tie Fo temple

2016-10-2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汉地观音信仰研究”(14AZJ002)。

谢志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佛教历史和思想、佛教艺术研究。

B948

A

1009-1734(2017)01-0043-04

猜你喜欢
鉴真铁观音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缩略词
有一种好茶叫“铁观音 秋茶”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自在观音
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有望2015年发布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