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璞喆,贺淑红
(1.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陕西 商洛 726000)
试论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与主张*
薛璞喆1,贺淑红2
(1.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陕西 商洛 726000)
章学诚素以史学成就而闻名,历来学界对章氏之研究多集中于史学方面,但是除了史学成就外,章氏在《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设法”弥补亏空是乾嘉时期吏治问题的根源,具体表现在其滋生贪污腐败、毁坏人才、诱人犯科、贪墨公款等方面;同时章氏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主张,即严惩有度、抄没家产、转变考核标准、裁革陋归等;章氏吏治改革思想主要来源于其变革和进化的社会发展史观。这对我们全面了解章氏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吏治思想;改革主张;章学诚
章学诚素以史学成就而闻名,历来学界对章氏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史学方面。但是除了史学成就外,章氏还有论述嘉庆时期吏治问题及其改革主张的文献,如《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再上韩城相公书》《三上韩城相公书》等。回眸历来围绕章学诚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从史学的角度展开论析,而少有对章氏吏治改革思想进行探究的成果,①最早关注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的是胡适先生,其在《章实斋先生年谱》中云:“一言‘设法之弊,非特损下,抑且损上’。皆重要的史料……先生此书,至今读之,几同先知之预言。其主张籍抄贪官之家产以抵补亏空,在当日真是大胆之言,虽至今日,犹可采用。”(见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4、275页。)其后,1994年叶建华先生在《史学月刊》第五期刊发《试论章学诚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文,从“三王不相袭,五帝不相沿”的社会变革思想、“以吏治为急”的政治改革以及“时会使然”的人才论三个方面论述了章学诚的政治思想。2011年,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一书辟专章论述章学诚“倡言改革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主张社会变革、社会进化,是章学诚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笔者也较为赞同二先生之观点,并在文中有所体现。就章学诚所论吏治问题之根源,仓、叶二先生有所提及,但未作深入分析。因此,笔者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就章氏所提出的“设法”弥补亏空是吏治腐败之根源的观点作进一步的探析,以期有裨益于章学诚学术思想之研究。尤其是章氏经世致用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实证举隅与方法透析。笔者以为,章氏“设法”弥补亏空是乾嘉吏治问题的根源的观点是最有价值的发现,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改革主张源于其社会变革和进化的发展史观,故非常有必要进行专题阐析。本文试就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与主张为中心展开讨论,以期有补益于章学诚学术思想的研究。
“康乾盛世”后,清廷的社会问题逐渐突显了出来,尤其是嘉庆初期府库空虚、盗匪猖獗、吏治腐败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对此,清廷于嘉庆四年(1799)决定问计于民,向民间征集治理时务之策,嘉庆皇帝于是年五月,颁诏曰:“求治之道,必期明目达聪,广为谘诹,庶民隐得以周知。”[1](P79)我们知道,章学诚虽未曾登科入仕,但其做过毕沅等达官贵要之幕僚,又游历南北各地,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较为熟悉,正是章氏所谓:“以贫贱之故,周游南北,于民生吏治,闻见颇真。”[2](P329)于是,章氏借朝廷问计于民之机,撰述了《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等议论,并进呈时任东阁大学士王杰(陕西韩城人)、侍御史曹定轩等,着重阐述了当时的吏治腐败现象——“设法”弥补亏空。笔者以为,其议论辨析有理,系统严谨,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对于嘉庆初期朝廷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章氏在《上执政论时务书》一文中指出:
今之要务,寇匪一也,亏空二也,吏治三也……州县仓库空虚,缓急俱不可恃,此本根之说。[2](P328)
显见,寇匪猖獗、府库亏空、吏治腐败是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州县仓库空虚”。众所周知,财政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府库亏空则会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在章氏看来,造成“仓库空虚”的根源是“设法”之风的盛行,其云:
情知亏空为患而上下相与讲求弥补,谓之设法。天下为未有盈千百已亏空之项,只此有无出纳之数,而可谓弥补之法者也。设法者,巧取于民,治别名耳。[2](P327)
所谓“设法”即弥补之法,是指州县官员情知仓库亏空,而与上司下吏“讲求弥补”,巧立名目,搜刮民财,以弥补亏空。当然,“设法”现象并不是在嘉庆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湖南巡抚李因培曾因仓库亏空而“设法”弥补,被乾隆皇帝以加重农民负担为由,重罚其罪。这是“设法”最早的案例。而乾隆时期只是个别州县偶然发生的案例,但是在嘉庆时期却“率土成风”,[2](P327)成为官场上的普遍现象。这种“设法”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集中表现在滋生贪污、毁坏人才、诱人犯科、贪墨公款等。
首先,滋生贪污。在章氏看来,如果吏治清廉,仓库亏空仅是一个数目,量民力而分年填补,也不失为一种良方。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不少官员借机“设法”贪污。对此,章氏论曰:
盖既讲设法,上下不能不讲通融。州县有千金之通融,则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孟子云:“何以利国,必至立身利家。”上下交征,理势然也。[2](P327)
章氏认为,嘉庆时期“设法”成为官员之间相互“通融”的一种常见方式。这种“通融”具体表现在督抚“通融”州县官员“设法”弥补亏空“万金”之数,州县官员便可通过“设法”“牟十万之利”;州县暗许胥役征收“千金”以补亏项,但胥役可借此时机“牟万金之利”,这一来二去中间,竟有十倍之差别。督抚与州县、州县与胥役“上下交征”。章氏也借孟子名言,讽刺了这种因“设法”而产生的贪污现象。
其次,毁坏人才。人才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因素,由于“设法”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了官员在选举人才的过程中,不以才能德行为标准,同时也会导致清廉之官趋于时势而想方“设法”。章氏《上执政论时务书》云:
自有设法以来,而督抚不能不以设法之巧拙,定为人地之相宜……况州县多由科目出身,读书初入仕途,正如素丝,全视所然,如督抚专以吏治民生为课,则稍近中才以上,谁不勉为贤良。今以韦布书生,初膺民社,正恐闻道无由而趋谒大吏。首请指挥,即令肩承前官累万盈千亏项,责以分卯限年,设法弥补。强者欲矫名节而无从,弱者欲退初服而无路,惟有俯就羁勒,驰驱于习俗之中,久且心与之化。而不肖者之因以为利,又无论矣。然则人才为设法之所悮,岂少也哉。[2](P327)
显然,自“设法”之风盛行后,督抚选拔人才是“以设法之巧拙”为标准。对此,章氏重点阐释了“设法”毁坏人才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一,官场既讲“设法”,其属吏固然以“善于设法”,才能获得上司的认可,遂使他们把“设法”敛财和填补亏项,作为生存或迁转的主要途径,而不以“吏治民生”为务。其二,州县官吏多由“科目出身”,初入仕途难免为官场潜规则所习染。而督抚用人以“设法”为先,这些初入仕途之官,会迎合上司,运用“设法”,填补亏空。其三,初入仕途之官,往往“肩承前官”所遗留下来的亏项,而督抚又“责”其以设限弥补,从而导致能力稍强者不顾名节操守,能力稍弱者虽心有不愿,但受官场风气驱使,不免亦流于设法的“习俗之中”。
再次,诱人犯科。“设法”的这种弊端集中表现上司“责令”下属,“设法”捐补前任之亏项,但事发受罪而无可伸冤,章氏曰:
但闻有初任人员,前官已多亏空,其人拘谨,不肯接收,大吏责令肩承,许其冒捐抵补,补后亦未再捐,其后竟罹重罪,无可伸冤。此虽往事,但为设法之起,保无诱人犯科,事败或驱于陷阱,而非其罪也。是种种意料难测,笔墨难磬之弊,皆由设法而生也。[2](P328)
章氏认为,有初任官员因前任亏空太多而“不肯接收”,其上司“责令肩承”并允诺其“冒捐抵补”,其后因此获罪,竟无处伸冤,只能自己承担牢狱之灾。由此观之,“设法”使那些“拘谨”的官员作奸犯科,诱其犯罪。
最后,贪墨公款。国家大型工程本是利民的好事情,如水利等工程以及国家赈灾等,但是很多官员在权衡是否兴修的过程中,是以“侵渔若干”为标准,与上司通谋,贪墨国家工程款项和赈灾款项。章氏有曰:
国家重民疾,水旱灾蝗,不惜千万帑币,以拯民难,官吏借端浮冒,上司通同徇隐,以为设法之不得不然。往往有倍徙实赈之数矣。国家重民事水利隄闸,守卫城垣,祈保祠宇,一切工程,不惜千万币金,以利民生,官吏往往先为设法起见,度其可以侵渔若干。然后奏请兴举,不特上司通谋,抑且贿属部议,亦云设法之不得不然……盖明奏不过如数挪移,设法之为浮冒,则冒支十万,弥补所亏之数,断不能满五万,缘非上下相蒙不可,为此而旁分中饱,所去固已多矣。[2](P327)
官员贪墨公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国家赈灾款、国家工程款。官员往往借此机会与上司合谋,“借端浮冒”,侵吞用于“水旱灾蝗”的专用款项。对于国家用于“水利隄闸”“守卫城垣”“祈保祠宇”等国家工程,他们与上司通谋,贿赂下属,并将其冒支之数“挪移”,弥补亏损,“旁分中饱”,用于民事的公款便所剩无几。章氏听闻某总督在赈灾之际,浮请数百万赈灾金,除了自己私吞部分之外,将其全部用于弥补亏空较为严重的州县。
较之同时期的看法,章氏的观点是最独特的,认识也是最为深刻的。其他人对时政的看法大多是就事论事,对于吏治腐败问题多是言其贪污受贿或导致民生凋敝等,如《清史稿·洪亮吉传》载:“十余年来,督抚藩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出巡则有站规、有门包,常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则又有帮费,升迁调补之私相馈谢者尚未在此数。”[3](P1103)又如张惠言上书云:“方今官吏愦愦惟利私是骛,民生之计视若越人之肥瘠。”[4](P11)同时,汪辉祖在嘉庆四年九月给东阁大学士王杰的上书中言:“食用百物俱比往岁更昂。”[5]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同时期的学者对吏治问题的看法多言其现象,而章氏却能从繁乱的社会现象中缕析出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即“设法”现象。据笔者查证,在嘉庆时期,基本上还没有学者对清代官场“设法”现象及影响进行深入透析的文献和论作。因此,章氏“设法”是吏治腐败的根源的认识是最为深刻的。
据上可知,通过疏析章学诚对乾嘉吏治问题的评述,他指出了府库亏空是当时最为关键的社会问题,而官员上下通融、巧立名目“设法”弥补亏空是其根源;其弊端集中表现在滋生贪污腐败、毁坏人才、诱人犯科、贪墨公款等方面。笔者以为,章氏对嘉庆初期吏治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应该是他改革主张的重要前提。
清嘉庆四年(1799),章学诚已六十二岁,其身处热议时政策论的浪潮之中,基于对官场“设法”弊病的深刻认识,也加入了建言献策的行列,充满激情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观点。笔者认为,章学诚在《上执政论时务》《上韩城相公书》《上尹楚珍阁学书》等文章中的论议,层次明晰,辨析有理,乃后世认识嘉庆朝政治史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设法”的权利掌控于督抚,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主张,系统严谨,多有独到精辟之处。
对于整饬“设法”之弊,章氏借鉴了乾隆皇帝对李因培案的处理方式,严惩不贷。虽然“设法”现象是吏治问题的根源,但与其最息息相关的是官员本身,故章氏改革主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督抚、州县官员及其属吏伍役的。其改革主张的内容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针对“设法”现象,章氏提出了奖励廉吏,严惩有度。章氏指出:
然欲清吏治,必励廉隅,必使州县先无法外之累,然后可以责其守法……或历数省督抚,一旦议罚过重,一省力不能办,而他省门生故吏,处当道者,势自不能坐视,是一省之殃,累数省矣……窃谓因公之用,例不报销,但须核实无虚,当筹闲款抵补,不必坐派捐廉。[2](P328)
所谓“廉隅”即是指品行端正、刚正不阿的官员。章氏在此着重阐释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奖励品行端正的良吏,树立官场模范(对于“无法外之累”下文详述),然后责令其他官员遵守法规;另一方面在严厉惩治因“设法”而获罪的督抚时,应该节持有度,切勿“议罚过重”而导致其“门生故吏”百般阻挠,因一省之获罪而牵连多省。对于因督抚获罪而受牵累的州县官员,章氏不主张深入追究,但必须核实其“因公之用”,不予以报销,同时也不建议州县官员捐献除正俸以外的养廉银。由此可见,章氏奖励廉吏,严惩有度是一种恩威并施的举措,这样既给官员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也对其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第二,督抚是“设法”权的操纵者,对此章氏认为应该抄没其家产,以补亏空。章氏《上执政论时务书》云:
督抚如犯赃私,自宜抄没家产,如其因公之误,并可如律议处,罚廉罚赔,动以累干万计,彼非素封钜富,势必辗转累人,即使不尽于属下,孰非朝廷编户,总为损下益上,而不肖督抚,转籍以恣剥削者更无论矣。今使法外之累皆去,则官方整饬,民困立苏。[2](P327)
“设法”的操纵权在于督抚,故章氏此项主张是针对督抚而言的,他认为如果督抚“犯赃私”,这里的“赃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因“设法”所犯,章氏主张“抄没家产”;其二是“因公之误”,应该“如律议处”。由此可见,在对待因“设法”而贪赃的督抚非常严重,甚至是非常极端的观点。
第三,为了避免官员“受法外之累”,章氏主张减免亏空,转变考核标准。《三上韩城相公书》云:
前州县有亏空,不敢闻于上官,未既渐尚于道府,未既竟白于抚藩矣。其后官场相见,浮夸之吏转以多负亏空为能,矜言饰说,并以多亏为挟制督抚之计……夫吏治清平,上下安以义分,上也。吏治民生,均不可问矣。夫督抚无赔罚之累,则洁身受吏属吏之饵挟,州县无法外之累,则洁身而不受吏役之饵挟,所谓无欲则刚,国家宜为臣工养刚气也。于是乎宽之以文纲,励之以廉隅,优之以岁月,课之以治功,全中才以称其器使,拔循卓以树厥风声,督抚考成,一以察吏之得失为凭,州县考成,以以民事之举庆为主。[2](P330)
这里,章氏所谓督抚“赔罚之累”是指“浮夸之吏”以亏空要挟督抚,允其“设法”之诺,进而中饱私囊,故他认为要让督抚“无赔罚之累”的办法就是减免亏损。这样督抚方能以“洁身”而拒“属吏”之“饵挟”。上行下效,州县亦能以“洁身”而拒“吏役”之要挟,如此而已才能达到“无欲则刚”的官场新风气。在此基础上,对于官员的考核标准,章氏认为考核督抚是以“察吏治得失”为标准,州县官员的考核则是以“民事之举庆”为准则,“优之以岁月”,可扭转以“设法”为考核标准而毁坏人才的弊端。
第四,“设法”现象是官场上的陋规,故章氏提出了裁革陋规,奉公守法的主张。其在《再上韩城相公书》一文中云:
律令无文,故曰陋规。明闲相安已久,亦不复觉为陋矣……是以徒设具文而不能践行也。由州县而推之书吏伍役,责其奉公守法,毋为奸蠧可也。书吏文册照票,酌酬纸笔手工,伍伇拘缉傅唤,量给酒饭足力,人情物理皆然,是以徒悬禁令而不能遵也。凡若此者,律令虽无弛禁之文,当官自有原情之论,州县所谓陋规,不过如是等例,未有亏空之前,固己入是,不见有馀,则既有亏空之后,欲藉是以弥补,势必不给,是一切所谓日朘月削,闾阎不可朝夕安者,无怪其藉口矣。夫陋规无明文,上官得以成数约之,设法弥补,亦无明文,上官不得以成数约之,前书所谓上下通融,转可因以为利是也。然则设法不禁,则吏治必不可清,吏治不清,则亏空转不易于弥补,有司方藉设法以为利己之谋。[2](P329)
疏析章氏的议论,有两点值得重点关注:其一,律令没有明文禁止的习气,被称之为“陋规”,比如“人情物理”;因其盛行时间较长,人们便习以为常,从而导致了律令徒有虚文。对于这种陋习,章氏主张应该用强制的手段,命令从州县官员到杂役“奉公守法”。其二,在诸多陋规当中,“设法”的为患最深,正如上述资料所说“设法不禁”“吏治必不可清”,从而无法扭转州县府库亏空的局面,长此以往清政府的统治便会受到威胁。因此,对于“设法”应该明文禁止,同时责令州县一下的官员奉公守法。很显然,章氏的这个主张是针对州县官员的;在章氏的吏治改革思想中,督抚是“设法”现象的操控者,而州县官员则是处于从属地位,故章氏主张采取明令禁止,责令奉公守法。
以上改革主张,都是章氏针对“设法”现象的流弊滋生的吏治腐化问题所作的整治措施。从中不难看出,章氏吏治改革的思路还是从“人治”的角度去克服官僚系统产生的弊病。从这个角度看,章氏的如上措施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澄清吏治这个艰难的命题,尤其是抄没家产的主张,甚至有些极端。但是,仅就嘉庆时期官场“设法”现象而言,这四项措施是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首先,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抓住了“设法”现象最关键的操控对象——督抚,如果没有督抚的暗许或私利,州县官员的“设法”弥补问题便失去了保护伞,对此章氏主张恩威并施,不可过度打压,正是章氏所谓:“愚以为整饬吏治,不但不可过取,亦不可过有兴也。”[2](P331)这是严禁“设法”现象的关键环节,故章氏的改革主张中有三项是针对督抚而言的。其次,从程度上来讲,章氏主张在小范围内严惩以“设法”牟取私利的督抚,能对其他督抚起到警示作用。章氏也注意到减免之前亏项,减轻督抚的“法外之累”。同时也注重奖励品行端正的良吏,为其他官员树立良好的楷模。而对于州县官员则采取个别严惩,重点罚金的措施,如上文所述,不给其报销因公费用,也不给其捐献养廉银,这个主要是经济上的惩罚。最后,从改革方式上看,章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重点打压和严惩的基础上,以引导其洁身自好,严格考核标准,课以治功等方式,逐渐扭转官场“设法”的陋规。
简而言之,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借鉴了乾隆皇帝对李因培案的处理方式,主要内容有奖励廉吏,严惩有度;抄没家产,以补亏空;减免亏空,转变考核标准;裁革陋归,奉公守法等。章氏的改革主张的思路,还是从“人治”的角度去克服官僚系统产生的弊病,虽然它很难改变澄清吏治这个艰难的命题,但是仅就嘉庆时期官场“设法”现象而言,这四项措施是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
章学诚对吏治问题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其生活经历所得,而其吏治改革思想则来源于其学术思想,尤其是其所倡导的变革和进化的社会发展史观,既是其吏治改革思想的来源,也是其改革主张的理论基础。
章氏吏治改革思想来源于“变易求通”的发展史观,即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当中的,正是章氏所谓:“穷则必变,变必求通,而后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2](P67)当然了,社会制度和政治现象亦是如此,章氏在《原道上》篇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其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曰: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其不碍已而后起者也。”[6](P119)由此显见,由“三人居室”到“一室所不能容”,再到“仁义忠孝”,无不反映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章氏又在《书教下》中举例:“历法久则必差,推步后而愈密……《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6](P50,51)可见,“变易求通”的社会发展史观要求不断地改革社会弊病,才能持久地向前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章氏“变易求通”发展史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即通今。其《说林》云:“所谓好古,非谓古之必胜乎今也,正以今不殊古,而于因革异同求其折衷也。”[6](P351)可见,他并不赞同“薄古厚今”或“薄今厚古”的观点,其真正目的是以古为鉴,“革异同”而“求折衷”,这正是博古通今,改革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改革的态度即是“折衷”。而对于博古通今、服务现实的途径方式固然有多种途径和方式,章氏作为一个学者,其服务现实的方式则是以学术经世,正是其所言:“学问经世,文章垂训,如医师之药石偏枯,亦视世之寡有者而已矣。以学问文章,徇世之所尚,是犹既饱而进粱肉,既暖而增狐貉也。非其所长,而强以徇焉,是犹方饱粱肉,而进以糠秕;方拥狐貉,而进以裋褐也。”[6](P354)众所周知,经世致用是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释读史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则是经世致用的根本立足点,它要求学者通过学术研究能够协助治理国家与社会,包括治理当世之务、建言献策等。在古代,知识分子与官僚体系的角色始终是彼此交融的,而后者往往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所谓“学而优则仕”,章学诚亦不例外。章氏将这种方式也运用到了分析时政要务方面,将所有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全体”,而不是“限于隅曲”,得出了“设法”是吏治之坏的根源的见解。其在《上执政论时务书》又云:
今之要务,寇匪一也,亏空二也,吏治三也。或谓宽陋规以补亏空,或谓裕军实以弥寇患,愚谓此皆见症而拘所主之焦腑也。盖事虽分三,寻源本一,亏空之与教匪,皆缘吏治不修而起,故但以吏治为急,而二者可以抵掌定也。[2](P327)
显见,章氏在分析吏治腐败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局限于盗匪问题或是府库亏空亦或是吏治腐败之一隅,而是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强调“寻源本一”的内在关系。章氏进一步说明了寇匪是缘何因吏治之坏而引起的,其曰:
逆贼扬言,官逼民反,九重既知之矣。胁从中多良民,见宽大之诏矣。夫由官逼民反观之,则吏治一日不清,逆贼一日得藉口以惑众也;以良民胁从推之,则吏治之坏,恐亦有类于胁从者也。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2](P327)
这里,盗匪籍借“官逼民反”之说妖言惑众,“胁从”良民参与造反。事实上,匪徒当中以良民居多,“吏治之坏”才是盗匪能够胁从良民参与的根本原因。在章氏看来,只有肃清吏治才能消弱盗匪的力量。“理有固然”之“理”,就是从事件当中探索其最本质的内容,故此说与章氏所谓“古人著书未尝离事而言理”之理,[6](P1)是一致的,即道器合一的义理思想。正如上文所述,亏空也是因吏治之坏而引起的,最终章氏得出结论,“设法”是吏治之坏的根源,并分析了“设法”滋生贪污、毁坏人才、诱人犯罪和贪墨公款的四大弊病。可见,章氏对吏治腐败现象的分析,运用了义理相通的指导思想,寻源探流,层层深入,章氏这种分析问题视野和方法是经世致用思想的集中体现。
概而言之,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则是来源于其所倡导的变革和进化的社会发展史观,他继承了儒家“变易求通”的思想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当中的,章氏社会发展史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即经世致用;章氏作为一个学者,其服务现实的方式则是以学术经世,章氏对吏治腐败现象的分析,运用了义理相通的指导思想。
归纳全文,我们可获知,章学诚借朝廷向民间征集治理时务策略之机,撰《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等文章,其论析有理,层次明晰,多有独到之见解。尤其是他揭示府库空虚、盗匪猖獗、吏治腐败等现状弊病切中要害,指出了官员“设法”弥补亏空是吏治之坏的根源;通过深入分析“设法”弥补亏空之影响,认为其主要表现在滋生贪污腐败、毁坏人才、诱人犯科、贪墨公款等方面;章氏阐述改革主张,从考察官员本身着手,力主严惩,提出了严惩有度、抄没家产、转变考核标准、裁革陋规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章氏吏治改革思想来源于其所倡导的变革和进化的社会发展史观,集中体现了儒家“变易求通”的学术思想。尽管章学诚的改革思想很难改变澄清吏治这个艰难的命题,但是它充分反映了学者对时政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路径,这对于开启人们的思考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应是后世了解清代政治史较为重要的资料。
[1]蒋梁冀. 十二朝东华录[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2]章学诚. 章氏遗书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赵尔巽. 清史稿 [Z]. 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张惠言. 茗柯文补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5]汪辉祖. 梦华录余 [M]. 四部丛刊本.
[6]章学诚.文史通义[M]. 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7]仓修良,叶建华. 章学诚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俞钢,薛璞喆. 章学诚“交相裨益”学术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1):123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Reform Opinions about the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of Zhang Xuecheng
XUE Puzhe1,HE Shuhong2
(1.Law school,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Zhang xuecheng is famous for hi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scholars also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his works. Besides, his papers “ Shang Zhizheng Lun Shi Wu Shu” and “ Shang Han Cheng Xiang Gong Shu” pointed out the reason of the official corruption is the “try”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fall. The harms are exposed in the breeding of corruption, destruction, crime, and corruption of public funds etc; His reform opinions about managing officials derive from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he advocated rewarding the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s, punishing the peopl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confiscating property, filling the deficit reduction, changing the assessment standards and the old rules, respecting justice and abiding by the laws and so on. This paper is meaning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his academic thoughts.
the idea of managing officials; reform; Zhang Xuecheng
2016-10-18
薛璞喆,博士,讲师,从事清代文献与文化研究。
K092;D092
A
1009-1734(2017)01-00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