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增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

2017-02-24 10:08刘玉成
关键词:凝聚力国家政治

刘玉成

(求是杂志社评论部 北京 110000)

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增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

刘玉成

(求是杂志社评论部 北京 110000)

政治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特征与改进途径

政治凝聚力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也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凝聚核心,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以党的凝聚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关系为背景,研究了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基本概念、要素构成、重要特征,解析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在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中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提出了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的若干个主要着力点。

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决定着国家凝聚力的强弱。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核心凝聚力量,在国家政治凝聚力中居于核心的、统领的、决定性的地位。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的政治凝聚力关键也在党。党的凝聚力强,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就强;党的凝聚力弱,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就弱。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增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研究的根本点,也是事关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根本点。

一、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概念和构成

(一)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概念与特点

政治凝聚力是民众基于对国家政治认同而形成的强力深厚的动态聚合力。亚里士多德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1]这种意愿就是政治凝聚力。一种政治制度能够得以延续发展,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可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在政治制度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凝聚力。

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是在民众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执政党等方面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态聚合力,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最基本的特征。当代中国的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政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必须要走的路;政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地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论;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体系与运行机制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就会成为凝聚民众的重要推手和不竭动力,反之则会起着消弱以致涣散凝聚力的作用。当代中国的政治凝聚力就是建立在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上的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凝聚力。

2.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中发挥着最突出的作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凝聚力,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认同就是对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政治原则、政治理念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来源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支持。正是由于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也才使得共产党自信地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核心力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灵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特质,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政治价值的确立与认同是政治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众对国家政治的认同或忠诚往往体现在对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或忠诚。人们由于不同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价值取向可能是多元的,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一致,则构成了国家稳定器和政治认同形成巩固的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充分反映、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地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之魂。

4.人民、历史与价值的统一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本质特征。凝聚力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人类崇高价值。只有这样,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才能够形成确立,才能日益强大,才是积极的、进步的,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世界的。社会主义以及它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人民性。社会主义代表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积极顺应历史规律,坚定地站在历史一边,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历史性,也就是真理性。同时,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千百年来人类的崇高价值追求,代表着先进的价值取向,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价值性。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就在这三者的统一中,开辟出人类政治凝聚力的新境界。

(二)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基本构成

政治凝聚力基于政治认同。什么是政治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将政治认同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当代中国的政治凝聚力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政治的认同。这种认同包括对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政治民主、政治环境和执政党的认同。这些认同同时就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基本要素。

政治制度认同。一个政治体系要获得强大的政治凝聚力,首先要使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制度产生高度认同。民众只有形成了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才会表现出对政治制度的拥护、对政治秩序的珍重、对政治统治的信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与认可,才会产生对国家政治的使命感、义务感和责任感,才会形成政治凝聚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广义的层面是政治发展道路认同,也就是选择什么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狭义的层面是具体的治理制度认同,也就是国家的治理体系认同。在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是广义层面的制度认同;人们基于国家应对各种危机比如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出的力挽狂澜的作用,并在纵向横向对比中感受到制度的优越性,形成了狭义层面上的制度认同。

执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对执政党的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种认同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民众对党的认同,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指挥,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事业中去,才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国家的繁荣富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使民众进一步提高对党的认同,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治凝聚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就会进入恶性循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如果中国的执政党认同出现问题,同时也将孕育着国家认同、政治制度认同的全面危机。因此,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避免政党认同危机带来一系列危机,是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领导人认同。民众对于国家领导人的认同程度与政治凝聚力高度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反映了政府是否具有凝聚力。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的背后是国家政治制度、理念、精神的体现。从民众的角度,大家期待和信任领导人是因为对其传达出的政治理念及其执政能力深信不疑。就社会文化心理而言,由于政党权威、政治制度和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会被人格化,民众对执政党政治权威的认同,相当程度地混合着对领袖魅力的高度认可、认同。虽然现代政治中个人的魅力的重要性已经不同于传统政治了,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领导人还是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通过几十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展现出超凡的人格魅力,确立起自己的政治权威,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这是形成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重要原因。民主程度认同。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着政治凝聚力的强弱。民主是实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由人民统治,由人民真正行使权力,使政府、政策、法律代表、表达、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制度和形式。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真正的民主必然得到人民的认可、认同,在人民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的政治制度下,政治凝聚力才能日益强盛。这是民主与政治凝聚力的基本逻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原则就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切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因此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循着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法治保障认同。法治是一种社会共识,是一种政治凝聚力。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提出法律是促进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有效机制。没有法治或法治不健全,人民的正当权利就没有保障,人们就很难有牢固的政治认同。凝聚力中有安全凝聚力,法治是民众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构成凝聚力的基本点之一。当代中国的法治的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统一原则,以及这些原则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及各种正当权利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必然会受到人民拥护。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法治健全,什么时候政治凝聚力就强;什么时候法治不彰,什么时候政治凝聚力就弱。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为增强政治凝聚力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问题的关键是真正落实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依法对待公民的诉求,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通过成千上万的案件的公正裁判,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汇聚政治凝聚力。

二、党的凝聚力在当代中国的凝聚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党的凝聚力在国家政治凝聚力中居于核心地位

党的凝聚力在国家政治凝聚力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由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当代中国的政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当代中国的政治凝聚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国家政治制度安排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掌握着国家政权、负责组织政府、推荐任命干部,又负责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组织制定实施法律法规,是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凝聚力强,一方面意味着党自身建设搞得好,意味着党的领导正确,领导力强大;一方面党的凝聚力会辐射、影响、促进国家政治凝聚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的作用。

当代中国的政治凝聚力强源于共产党的凝聚力强。比如,新中国一成立就拥有的强大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原因就在于新中国成立后,党除了领导人民继续完成新民主革命的任务外,还广泛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卓有成效的各项新制度,促进了生产和社会各方面的跨越式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靠领袖的人格魅力增强了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还涌现、树立了许多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深受干部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这都是党的凝聚力强的重要原因。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如果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就能引领中国顺利发展、快速发展、繁荣进步;如果出现了大的偏差,中国的发展就会出现曲折、徘徊,人民对执政党也会出现认同上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保障。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就起到了这种定海神针的作用。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谋福利,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能够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由此赢得了人民的认同,获得了人民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能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政治凝聚力。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核心。

当代世界各国大都是政党政治,执政党的认同成了现代国家政治体系权威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当代中国政治来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整个政治体系认同的基点和支撑,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就没有对政府的认同,整个政治体系的认同就会受到严重挑战。执政党认同的流失将会导致整个政治体系认同的丧失,并最终造成政策的执行受阻,造成政府、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共同体危机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强政治不稳定。党的凝聚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要认真对待。

(二)党的凝聚力在国家政治凝聚力具有四大作用

引领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为中国的发展举旗定向,在人民面前竖起了一面旗帜,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这种引领的目标也称为政党愿景。愿景是一种来自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激发个人内心有意义的价值,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政党愿景作为统筹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形而上的理念,是政党治党理政的重要活动。通过塑造和传播党的政治愿景,政党将党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追求、政治战略以及不同阶段的政治目标及任务传递给民众,在民众接受并内化于心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利益整合、获得民众政治认同的目的。引领的过程就是凝聚的过程。政党愿景犹如夜空中高悬的皎皎明月,吸引万千星辉遵循轨迹运行汇聚在自身周围。比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在以鼓舞人心的政治愿景引领人民团结一心走向未来。

促进作用。党的凝聚力,能够增进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凝聚力。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覆盖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级,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党的凝聚力虽然从属于政治凝聚力,但其作用绝不仅限于政治凝聚力,物质、精神、文化、安全凝聚力都离不开党的凝聚力这个核心力量。党的凝聚力强就会对各种凝聚力产生积极促进的正能量,减少各种离散的负面因素。就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己的各级组织和自己的党员既带领人民,又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团结带领人民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物质、精神、文化、安全凝聚力也必然得到加强。

聚合作用。凝聚必然要有中心,必然是向一个中心去凝聚,没有这个中心,或这个中心的吸引力不够,就无法凝聚。党的凝聚力强就会成为凝聚各方的磁石,促使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地向党靠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反之,就会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党的凝聚力的聚合作用包括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共产党员的吸引力、广大共产党员相互间的吸引力、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及其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其他的吸引力。党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也是一个精细的结构,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就能使这个体系和结构发挥出组织全社会的作用,动员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力量,就能使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就是凝聚的力量。支撑作用。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是整个政治体系认同的基础和支撑,其存在状况及有效性是决定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离开了这个基石的支撑,其他各种凝聚力就难以形成并发挥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关键支柱而自我瓦解。中国正在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期,很多事例表明,转型期往往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风险加大,甚至可能陷入长期的动乱和陷阱。执政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如果自身凝聚力强大,就会起到社会的主心骨的作用,就会支撑起整个社会的格局,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各种矛盾困难,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同心同德向前进。

三、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的几个着力点

凝聚力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有、过去强,不意味着将来一定有、一定强。人们对政党的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流变状态中。不断产生和变化着物质、精神需求的人们对于政党有着新的要求和期待,能否满足、怎样满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认同度。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曾经有过很强的凝聚力,但垮台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永葆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性课题,也是事关国家凝聚力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很强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条件的斗争中,凝聚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外在因素讲,深刻的社会变革,导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样,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普遍增强,对政党认同已经更多地基于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满足程度。另外,在开放的社会和时代,人们更愿意在各种对比中来评价一个政党的功过是非,虽然这种对比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些都为党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增加了难度。从内在因素看,党的建设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特别是消极腐败行为,引起群众的不满,成为公众对执政党信任、认同的杀手锏。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铁腕正风肃纪反腐,党风有了很大改观,但远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任重道远。永葆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就必须面对这些新特点、新挑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切实使党当好凝聚全社会全民族的核心力量。

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坚定全党理想信仰

打铁还要自身硬,硬就硬在理想信念坚定上。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理想信念动摇是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革命理想高于天。党是否坚强有力,是否有强大的凝聚力,一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二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每个党员都需要补好“钙”,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实践者。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认识到位、落实到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所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对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二)实现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也就会失去凝聚力。要想赢得群众的支持,就必须坚持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切实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一定要落在具体的行动中、化在具体的政策上。行动上、政策上的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才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否则只能说是半心半意或虚情假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发展中就是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要把优秀的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各种优秀人士吸收到党的组织中

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经向党内一位高级干部谈过什么是政治,他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要包括无产阶级以外的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这样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没有阶级基础,无以立党;没有社会基础,无法广泛凝聚力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服务。

(四)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党的各级组织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中坚力量。党的各级组织都应当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真正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政治领导,就是确定政治目标、政治任务、政治方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思想领导,就是用党所确立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党的主张变成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组织领导,就是实施党管干部原则,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战斗堡垒。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肌体才能健康,党的创造力、战斗力、领导力才能增强,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党员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用人格力量去感染他人,用先进的事迹去辐射社会。

(五)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青春活力

全面从严治党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从严治党离不开党的领导,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领导。必须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思想建党和组织建党紧密结合、同向同时发力,消除管党治党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现象,严肃态度、严明法纪、严格要求、绝不手软,通过激浊扬清、刮骨疗毒、倡优汰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要加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维护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大力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从严就是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选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消极腐败现象是是党和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大敌,必须坚持不懈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持久战。

(六)全面提升现代化条件下的治国理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为人民执好政既要有心,还要有力,这个力就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核心就是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注意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成为推动发展的行家里手,以发展的成绩满足民众的需求,塑造自身政治的认同。党只有不断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才能使党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凝聚力提供根本保障。

[1]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8.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2-2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8.

Analysis of Historical Pat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LIU Xue-qian

(Tangshan Academ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national cohesion;the historical path;role analysi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o the present,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has climax and trough. As we explore the powerful impetu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we also find a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cohesion which is in ste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there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profound lesson. Summing up and finding the law conscientiously, it is to cohere Chinese power and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2095-2708(2017)01-0162-07

G127

A

猜你喜欢
凝聚力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