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谦
(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唐山 063000)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历史轨迹分析
刘学谦
(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唐山 063000)
国家凝聚力;历史轨迹;作用分析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至今,国家的发展有过高潮也有低谷。当我们探寻国家发展背后的强大动力时,也发现了和国家的发展同步的国家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分析历史轨迹,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认真总结,发现规律,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民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从此,当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开始了凝聚人民开创发展辉煌历史的新篇章。67年过去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由一盘散沙到凝心聚力,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多项第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先实现了基本小康,现在建设全面小康。世界人民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赞叹,中国人民为祖国的跨越发展而自豪。当我们探寻国家发展背后的强大动力时,也发现了和国家的发展同步的国家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这条轨迹清楚的显示出国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所形成的国家凝聚力发展曲线。这里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认真总结,发现规律,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时期简介
这一时期从1949年10月开国奠基到1956年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的最好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安全凝聚力基本形成。
(二)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中国几代人渴望的物质、精神、政治等需要,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政权实现了满足,无论是国家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都基本形成。这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新生凝聚力。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民心的聚合作用。新中国刚刚成立,民心向背决定新政权的生死存亡,国家凝聚力使人民心向国家,热爱国家,团结在新政权的周围。
其次是对新政权的巩固作用。正是因为新中国国家政权有凝聚力,人民才拥护国家政权,支持国家政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勇于克服经济恢复过程中的困难,战胜企图推翻新政权的敌人。
其三是化解矛盾,实现共兴共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前,各民族、各阶层积累了大量矛盾,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凝聚力使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摒弃前嫌,携手共建自己的国家。最后是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培养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凝聚力使人民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使国家有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强化发展时期简介
1956年,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由于我们党和政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了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需求的满足,致使出现了国家凝聚力的弱化因素。随着党和政府对实践偏差的调整与纠正,经济社会发展回到了正确道路,国家凝聚力也从曲折发展,进入正常发展,到1965年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已经强大起来。
(二)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总的看,这一时期是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和加强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共产风",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困难,在这三年中国家物质凝聚力出现了弱化,但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错误的纠正,国民经济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国家物质凝聚力也随之得到增强。尽管这一时期,发生了反右扩大化,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化,以及阶级斗争的泛化,所发生的错误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在人民中的威信,但是并没有失去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坚定信任。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全面加强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物质凝聚力和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弱化出现的不足。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较好的发挥了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时,国家凝聚力较好的发挥了民心的聚合作用;二是国家出现政治错误时,国家凝聚力较好的发挥了化解矛盾和社会的稳定作用;三是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衅,国家凝聚力较好的发挥了促进人民同心同德一致对敌的作用;四是国家出现民族问题时,国家凝聚力较好的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在错误导向的作用下,对"大跃进"和"共产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不平衡发展时期简介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不平衡发展时期,主要是指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确实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特别是国家精神凝聚力出现了严重扭曲,支撑人民信仰的理论出现了导向错误;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被"打、砸、抢"所取代。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建设,也因各级党委政府被"一月夺权",党的领导被革命委员会所取代,人民民主被无政府主义所取代,人民对党和领袖集体的崇拜被神化的个人崇拜所取代,进而遭到严重削弱。这一时期的国家文化凝聚力,由于被"破四旧"和对基本教育制度的全面破坏,造成了国家文化传承的断代,使得国家文化凝聚力丧失了文化的根基,变得对人民没有凝聚的力量,对外来腐朽文化没有抵抗力量。我们所以把这一时期又称为失衡的发展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虽然头三年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但后七年因部分错误被纠正,工农业生产没有停止,国民经济三五、四五计划的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太大下降,因而国家物质凝聚力得到了维持和缓慢发展。国家安全凝聚力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乱而不散,同时对其它凝聚力的弱化起了弥补和平衡作用。
(二)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文革本来是一场政治内乱,但在当时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发动起来,从国家凝聚力的角度分析,是由于文革时期的错误的政治、文化、目标引导人民群众产生了扭曲的政治、文化需求,以至产生了对国家政治体质和国家文化的破坏力。只是在国家实现拨乱反正之后,国家的政治、精神、文化目标回到科学的方向之时,人民群众扭曲的政治、精神、文化需求才回到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认知方向上,也只有这个转变过程完成之后,国家的政治、精神、文化凝聚力才发挥出正能量。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治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发生了作用扭曲问题,甚至导向错误,文化凝聚力也出现了全面弱化,但是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相对发展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增强,又客观上平衡了国家凝聚力的短板,使国民经济能够在曲折中得到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仍发挥了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国家由全面内乱到恢复秩序的保证作用。没有国家凝聚力,人民同党和国家离心离德,国家不可能由内乱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其次是凝聚全国军民抵御苏联霸权主义的侵略威胁。无论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国一盘棋,开展三线建设,还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等,都离不开国家凝聚力在人民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三是国家凝聚力破除干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动力,而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又必然要求国家必须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文革时期国家遭受严重动乱,经济还能发展的国家凝聚力原因。
最后是国家凝聚力使广大干部和人民形成的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自觉奋起同林彪、四人帮作斗争,减小了文革的损失程度。在党和政府纠正文革时期的错误时,人民仍然保持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调整发展时期简介
这一时期是国家凝聚力经过文革时期的失衡发展,进入调整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调整,纠正了文革时期造成的国家政治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失衡问题和导向错误问题,使国家政治凝聚力和国家精神凝聚力在得到强化的同时,又有了正确的作用导向;通过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教育,国家主流文化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使国家文化凝聚力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物质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国家经受了89动乱和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成功战胜了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得到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得到提升。
(二)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这一历史时期,是文革结束后全面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是由长期封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更是多层次、多元化矛盾叠加凸显的新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必然是在曲折中不断变化、在构成要素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
一是国家物质凝聚力显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一时期,以文革后逐步建立的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为基础,形成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强大物质凝聚力,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意识形态混乱所造成的政治文化凝聚力弱化所不可能抵消的,是任何力量都不可动摇的。也是这一时期尽管发生了89动乱,发生了苏东剧变,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坚定跟中国共产党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由。
二是新中国积淀的国家精神凝聚力弥补了文革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不足。文革结束后,但得益于有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有广大干部和工农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对党、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和忠诚,战胜了西方价值观的严峻挑战,使得国家精神凝聚力在89动乱和苏东剧变之后,逐步恢复起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的大批战斗英雄,成为时代的楷模,他们表现出的新时代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丰富了国家精神的内涵。应该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凝聚力。
雪萤一直有意无意地注意着他。他挤在两个女子中间,车启动后,借着车的自然晃动,故意站不稳似的,朝前面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身上靠,那女子回头看了他一眼,便转过身,往前移了移位置。男子的身子又跟着贴过去。两只眼睛直盯着女子的屁股,握着拉手的手指蠢蠢欲动地扭来扭去。
三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经历了先弱化后强化的过程。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凝聚力由于国家刚刚完成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接着又受到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冲击,首先是党的领导人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混乱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坚定性;其次是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并由对少数腐败分子的不满,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的诱导下,成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不满;最后是在苏东剧变冲击下,人们普遍产生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能走多久的疑问。随着国家第三代领导人的诞生,上述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特别是有了一个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自信的领导集体,使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治凝聚力经过弱化之后出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
四是国家文化凝聚力在恢复和博弈中得到增强。文革是从对国家文化教育的批判否定开始的,因而对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冲击也最大,随着拨乱反正,国家文化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对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根基,必然要有较长时间的认知认同过程,加之这一时期的部分媒体热衷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国家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得不到弘扬,这就使得群众和青少年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自己拿不出掌握的国家优秀文化与之相抗衡,丧失了甄别和抵御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文化凝聚力弱化最严重的时期。之后随着国家主流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国家文化凝聚力开始增强,但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博弈与交融过程中,如何保证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占主导地位问题,不会因为我们重视了就能马上解决,东西方文化的博弈与交融的长期性,决定着国家文化凝聚力在上升过程中强化与弱化交织的必然性。
五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继续保持了强大。这一时期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特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成功化解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及一系列外交成就,确保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增强了人民的国家安全感,使得这一时期的国家安全凝聚力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时期简介
这一时期是共和国在纠正了文革错误,经受了89动乱和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之后,成功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新时期。
(二)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国家凝聚力是不断上升和加强的,因此能够凝聚人民力量,实现基本小康,建成世界经济大国。具体有五个特点:
二是国家精神凝聚力得到加强,但是增强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原因是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要素发展并不均衡,人民的认同还没有同我们的努力成正比。
三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成分发挥而得到加强。由于腐败问题出现的减分值,远小于由于发展成果巨大而得到的加分值。
四是由于有国家物质凝聚力和国家政治凝聚力作基础,国家文化凝聚力也逐步进入稳定增强时期。一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相结合,一定能够形成不可战胜的能够影响世界的强大文化力量。
五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由于要素的增加,弱化了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的生态安全,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才能全面达到目标。但是对国家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史,也是国家凝聚力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历史。共和国虽然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出现过像"大跃进"、"共产风"和"十年内乱"这样的全局错误,受到过"89动乱"和苏东剧变的政治冲击,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和世界金融危机,也曾遭受了地震、洪水和非典等多种自然灾害,都没有阻挡住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当代中国靠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回顾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强大的历史,我们得出了四点结论和八条经验。
(一)四点结论
1.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无论在国家多么困难的时期,从没有丧失过,始终在发展、在不断强大。即便在党和政府出现失误时,人民群众有不满、有牢骚、甚至有骂声,但从没有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当国家凝聚力出现弱化和失衡时,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实现自我修复和调整。这是当代中国在国家凝聚力建设中,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优势。表明党和政府不仅能够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能够为了实现人民的理想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实现这个目标。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具有正相关性。当代中国能够保持和强大国家凝聚力,正是由于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制度和道路。
4.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凝聚力就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65年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史,就是党和政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历史。国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凝聚力的强弱变化,都是由此决定的。
(二)八条经验
1.全面加强国家凝聚力建设,必须打牢物质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这个基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国家什么时候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才对国家出现的缺点和问题表现出宽容和忍耐,才对国家有信心,才能保证国家进行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国家安全是国家一切建设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十年内乱时期,国家也没有放松国防现代化建设,面对一些国家的军事挑衅,坚决打赢自卫反击战。国家安全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2.增强国家精神凝聚力,必须突出信仰和道德这个重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一穷二白,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靠着坚定的信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也是在革命信仰的激励下,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在很长时间里,以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的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曾极大的推动全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现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好,问题也是出在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上。我们在增强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过程中,应该把国家重视信仰和道德建设的传统经验继承和发扬下去。
3.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人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国家政治凝聚力才会强大。建国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而出现的失误,同样和党的领导分不开。实践表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越强,成绩越大,失误越少,人民对党的信任度越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包括治国理政能力,还包括廉洁自律的自我净化能力。建国以后,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这个制度能让他们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当下要强大国家政治凝聚力,必须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认同这个重点。
4.坚持创新发展,适应人民文化需要的新变化,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才能取得主动权。建国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和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进入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许多国际化的特点。我们国家能够保持文化凝聚力,根本原因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管理,实现了全面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国家文化的人民认同率和凝聚力。
5.国家安全凝聚力必须常抓不懈,全面推进,人民才能获得稳定的安全感。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拓展的。建国初期,人民的安全需要主要体现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上,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以上范围。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等。人民的每一种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正是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根据国家安全建设出现的新要求新变化,不断拓展国家安全建设的内容,才有现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安全环境。
6.牢牢把握国家凝聚力的正确作用方向,国家凝聚力才能发挥正能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都提出了引导人民奋斗的前进目标,保证了国家凝聚力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支点上。建国以来,凡是社会稳定发展较好较快的时期,也是国家凝聚力作用方向正确的时期;大跃进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国家凝聚力的导向错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当前,把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引导到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上来,国家就有了来自人民的无穷力量。
7.强大国家凝聚力,必须注意国家五个方面的凝聚力协调发展。人民的需要有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和安全之分,因而国家凝聚力又有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五个方面的凝聚力划分,而且功能各不相同。建国以来的经验表明,这五个方面的凝聚力协调发展,国家凝聚力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五个方面的凝聚力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功能,但不能相互代替。如果有一个方面长期弱化,不仅会从整体上消耗国家凝聚力的力量,而且会使凝聚力产生相反的作用方向。现实曾出现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说经济发展成就我自豪,让我说爱国不容易",说到底是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造成的。当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然也是国家五个方面的凝聚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8.优秀的领袖集体,具有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才能过好国家凝聚力的周期关。人民的需要具有周期性,因而以人民需要为源泉的国家凝聚力必然有周期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民以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在新的需要开始形成时,所出现的利益分化引发国家凝聚力出现周期性起伏变化。在这个时期,如国家政权处理不好新的矛盾,就会形成国家凝聚力的弱化期。这个时期也是对国家政权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和严峻考验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需求至少出现3次大的周期变化,进而引发3次国家凝聚力的周期变化。第一次是全国解放后,人民群众当家做了主人,人民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全面产生,因而在60年代初出现了国家凝聚力的第一个变化周期;第二次是文革结束后,人民被压抑的需求借助改革开放,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进入国家凝聚力变化的第二个周期;第三次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基本小康,借助互联网进入中国,人民的需求与世界接轨全面多元化,在21世纪初到现在进入国家凝聚力变化的第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袖集体带领我们走过来的,并付出了文革的沉重代价;第二个周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袖集体带领我们走过来的,付出了89年动乱的代价;第三个周期我们首先面临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跨越陷阱,完成周期转变打下良好基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已经架起了跨越陷阱的金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建成全面小康时,"中等收入陷阱"已跨过,周期转变已完成,当代中国将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
[1]王辉. 新教传教士译者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认识[J]. 孔子研究, 2011(5):117-126.
[2]赵长江.明末清初的中国典籍西译契机[J]. 语言教育, 2015(2):18-22.
Enhancing National Political Cohes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Strengthening Party's Cohesion
LIU Yu-cheng
(Commentary Department of Qiushi, Beijing 110000,China)
:political cohesion;cohe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ment approach
Political cohesion is the decisive force of a country's cohesive force in the world today. A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strength of its cohesion determines th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cohesion.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hesive force,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s cohes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a's political cohesion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nception,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cohes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analyzing the key position and prominent role of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olitical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ain poi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hesion.
2095-2708(2017)01-0156-06
D0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