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7-02-24 10:08张林影
关键词:英语翻译支架理论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探究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交互式教学模式;翻译能力;翻译教学;翻译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翻译技巧或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将英语翻译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建构和培养,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弥补了以往英语翻译教学的不足,将成为今后英语翻译教学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实用型翻译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和期待。因此,采取何种翻译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以解决供需矛盾这一突出问题,已成为翻译教学中噬待解决的问题和紧迫的任务。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的帕林萨(Palincsar)于1982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下,帕林萨(Palincsar)确认,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在教者与学者及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双向与多向流动。随后,帕林萨(Palincsar)又在其与布朗(Brown)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对此予以验证。但是,在交互式教学模式形成的初期,帕林萨(Palincsar)和布朗(Brown)并没有对之给出一个明确的可以将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发现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交互式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所以,他们便开始以此来对该教学模式作进一步的探索。在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的发展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与同伴的合作及教师为之架设的“支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帕林萨(Palincsar)和布朗(Brown)也采用了他们称之为是“专家支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专家(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的学习架设起相应的“支架”,以便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好更快的理解[1]。

因此,交互式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同时也采用了维果茨基关于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有价值论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是将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关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从20世纪90年代以至于现今,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我国,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均已相继开展了对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的尝试。近些年来,我国对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多为学校的一线教师。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如此,就弥补了以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不足。那么,如何将交互式教学模式运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中呢?

(一)改变教学思维,做好角色转变

开展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相应地有所改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主动建构和有效吸收[2]。在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与此同时,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再只是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翻译课堂的预期、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诸多因素。为了改变教学思维,做好角色转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翻译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第一次翻译课上,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学生对翻译课堂的期待:希望通过翻译课学到什么,达到怎样的预期翻译水平,希望教师讲授哪些内容,想在哪些文体或者哪些篇章方面加强翻译练习。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兴趣,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对翻译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做出适合本届学生的教学安排,并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翻译教学计划,做好每次课的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教学计划的设计安排之中,这种角色的转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有利于互动教学

交互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和基础之上为学生架设“支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创造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协作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动探索、研究并发现双语转换的规律,形成自觉运用规律的习惯。

有效的提问是交互式教学中为促进师生及学生间互动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前,教师可以先创造悬念情境。例如,在讲授广告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前,教师可以将翻译教学任务情境通过视频、文字、图像等多模态手段加以呈现:先为学生播放几个经典广告视频片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任务中来,然后向学生展示、讲解几个经典广告翻译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实现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最后,教师通过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广告?广告语言有哪些特点?广告的功能是什么?广告翻译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将学生引入到课堂要讲授的内容中来。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多模态手段刺激下活跃起来,在原有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之上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此,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以问答的方式促进了翻译课堂师生间的交相互动。

小组讨论是开展课堂上交互式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作为“专家支架——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可以在每次讲授新知识前为学生设计一个“支架式”问题作为导入,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兴趣,并在前一节课将该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出其所在组的组长,负责收集并整理小组成员的讨论意见。各成员有不同分工,成员与成员之间互为“支架”,最终由组长代表其所在的小组就此“支架式”问题进行陈述。组长采取轮换制,针对不同的话题讨论由不同的代表做陈述。每人陈述的时间限定为5分钟。每组设一名评论员,评论员也实行轮换制,负责对其他组的陈述进行评价、打分,要求评价客观、公平、公正,时间限定为3分钟。当陈述或评论偏题时,教师需适时提供“支架”,加以引导,使其回到话题中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根据每次的评分,在学期末评选出最佳讨论组和最佳组长,计入平时成绩,以示鼓励,以此来激励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交相互动。

(三)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实际为学生架设起相应的“支架”,并不断做出调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为其架构“支架”(亦即学习辅助),学生运用有关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对知识进行建构,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英汉习语翻译技巧”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为学生设计一个“支架式”的问题:“中英文化哪些方面的差异会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产生影响”,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论及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会对此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多数都是对问题零散的认识,不成体系。这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对“支架”进行调整,将问题分解,提示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该问题:中英两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学生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会联想到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气候差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差异等,在教师所架构“支架”的帮助下,将零散的知识依据教师提示的框架进行归类,并进一步拓展思路,不断发现、探索,最终使知识系统化。

在交互式翻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架设“支架”,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支架”进行适当调整。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或能力的增强,其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最终建构起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基本独自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组织并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交互”延伸至课外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将课堂上的“交互”延伸至课外: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加与学生课外互动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精品课网站、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学生布置课外翻译任务,沿用课堂小组讨论的做法,将课堂上的“交互”延伸至课外。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将所在组的翻译作品上传到群里,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批改、点评,并在群里切磋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和心得。学生可以借助同伴“支架”互相促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将最终的讨论译本整理好,并将集体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提交给教师,由教师这个“专家支架”对凝聚着集体智慧的译本进行点评,统一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其次,教师可以将自己对翻译研究与实践的的观点与感悟发表在个人网站或微博中,供学生学习、探讨。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对此进行评论,甚至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与教师积极互动。在反复讨论与质疑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建立课外网络翻译课堂,对翻译名家、翻译新观点进行介绍,并为学生推荐最新翻译会讯、翻译新书等。学生以此来了解翻译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建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开展课外交互式翻译教学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互协作、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互信、共享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创造性在一个自然的、开放的、不受时空约束的交互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均是以教师为中心,运用的是一种以讲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重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必须改变,即将之改变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目标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何以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呢?这就得从翻译能力的界定以及交互式教学模式对翻译能力形成的影响谈起。

(一) 翻译能力的界定

何为翻译能力?对此,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将翻译能力划分为5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3]。阿尔维斯和贡萨尔维斯(Alves & Goncalves)主张,应将翻译能力建立在译者对相关语言及其语用能力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认为翻译能力是由译者的翻译知识、翻译能力和翻译策略共同构成的一种复杂的认知网络[4]。刘宓庆则认为,翻译能力中应包括译者的文化辨析能力、语言分析与语用能力、语言双向转换与表达能力、审美判断与表现能力及逻辑分析与校正能力等5个方面[5]。

综上所述,翻译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能力因素构成,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译者对相应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及其他多领域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根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翻译能力进一步划分为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推理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若干能力。

(二)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为了验证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课题组对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级翻译专业的2个平行班学生,每班26人,一班作为实验班,二班作为对照班,男女生比例相同。两个班级安排了同一位任课教师,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翻译能力测试结果平均值分别为73.56 和73.81,由此可见,两个班的翻译能力无显著差异。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实验,期末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1.33和76.53,相比于实验前成绩,实验班平均成绩提高了7.77, 而对照班只提高了2.72。

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以特定的的教学信息和情感交流为基础,能达到相互之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发了学生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可以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能有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与翻译知识基础较好、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有助于基础较差学生翻译知识基础的增强和翻译能力的提高;交互式教学强调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强调教师应在心理层面上促成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精神愉悦,乐意接受教师传递给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指导;交互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有了前述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以后,就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技能和规律,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关于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翻译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顺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6]。可以这样说:相比较于重知识而轻能力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翻译教学来说,它当然更有利于学生对翻译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翻译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主动、全员参与到课堂和课外的翻译教学之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与课外翻译教与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主动建构和有效吸收。因此,开展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和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1]Palincsar A.S., Brown A.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 117-175.

[2]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 外语界, 2007(3):51.

[3]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A]. In Schffner C & Adab 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3 -18.

[4]Alves F& Goncalves JL. A relevance theory approac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rential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A]. In Alves F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3 -24.

[5]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6]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2001: 152 -153.

[7]Presas M. Bilingual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In Schffner C & Adab 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19-32.

[8]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2):35-36.

[9]段自力.基于网络译审模式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3).

Training of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under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ZHANG Lin-ying

(College of Applied English, 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China)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translation ability;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Traditional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focuses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r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teaching tha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hile the constructivist-theory-based interactiv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changes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to the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It is translation-competence-oriente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which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n be better improved, and the social needs for translation talents better satisfied, therefore, remedies the defec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the past, and will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2095-2708(2017)01-0114-05

G642.4

A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支架理论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