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新媒体应用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了影响。文章界定新媒体和工匠精神,阐述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媒体 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一、对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界定与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利用数学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工匠一般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工匠精神指凝结在工匠身上(狭义)或凝结在所有人身上(广义),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它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针对当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与巨额消费资金外流并存的供给侧矛盾,国家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也被写入了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他们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决定着“中国制造2025”的成败。
出生并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高职学生,天生就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结缘。他们通过新媒介接受的信息和文化远远多于传统主流渠道。这对工匠精神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国家“文化复兴”、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了解新媒体环境和资源对其的影响,扬长避短,为高职院校有效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参考依据,是职业教育极致化人才培养必须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两年,在反思“中国制造”缺陷和职业教育的不足时,学界掀起了一股“工匠精神”研究热潮。目前,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报道、论文比较多,其中主要以报纸、期刊为主,而硕、博论文几乎为空白,尚无专门论著。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但近十年来,国外研究者对于新媒体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甚少关注。主要侧重于对艺术、建筑、戏剧电影等领域的工匠技艺研究。总之,当下研究对新媒体对于工匠精神的影响認识研究不足,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整体把握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发挥、深化和创新的空间。
三、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在网络并不盛行的年代,传统媒体就像说一不二的独裁者,统领着大众的精神文化。现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强势接入各类终端,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极大冲击。面临公共事件时,常常是新媒体率先介入,而传统媒体由于机制束缚等导致传播迟缓滞后。不论在传播内容、形式还是影响程度上,快速便捷的新媒体都对思想新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产生影响。
1.新媒体对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的积极影响
当前,新媒体已经介入青年学子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孔不入。建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了大批高职学生。它的发展既开阔了高职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又为高职校园工匠精神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1有利于开阔视野,有效促进工匠知识普及。
由于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和脆弱的精神意志,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往往存在不少让施教者无可奈何的情况。因此,采用传统教育平台和手段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对吸引这些学生的关注往往收效甚微,最终导致高职学生知识面受限,视野相对狭隘,影响他们对专业的深度探寻和研究。新媒体信息量极为丰富,且具有强大的个性和互动性。与传统人文精神教育方式相比,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可供教育者使用的资源和素材,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其工匠精神。学生只需要一个网络和终端,就可以接收到各种工匠工艺知识。比如,由北京TagUX(泰格优思)团队历时半年开发设计的一款名叫《榫卯》的应用,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工艺中的精髓——榫卯,通过三维建模的形式重现出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点击各类应用场景,展开每款结构,并进行旋转、拆解等操作,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这一小众工艺在脱离了单一的理论讲述和平面展示教学后,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工匠传承人的关注。借助这些平台和应用,高职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目标,进行兴趣培养和提升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建设,让校园内的工匠精神培育变得更加亲切。
1.2有利于对话顶级工匠,引导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缺乏。国家一方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并未给予很多价值空间给身处这些岗位的技术工人们。技术工人地位不高,社会认可度低,自我认知也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职业信念,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再有,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轻技术指导。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与一流相距甚远。工匠技艺高端精深,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在传统书本教育、课堂教育中变得捉襟见肘,对于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缺少系统思考和实践。新媒体的兴起,让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让他们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相较传统的教育环境,新媒体可以更直观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个性化地订制职业理想、稳定学习信念,促进他们工匠精神的养成。
2.新媒体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负面影响
2.1信息霸权使高职学生产生浮躁的工匠技术观。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加上手机等移动终端联网的普及,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涌向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学子,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們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理念,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工艺的探求兴趣不大。在新媒体的侵袭之下,在披着煽情、娱乐等外衣伪装的信息面前,这些学生被一些虚拟化、碎片化、主观化的新媒体信息裹挟,在海量的信息世界里不断消遣甚至消费信息产品。这让并不具备优势的知识储备和坚强意志的高职学生,很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网络依赖,心态浮躁,行动比例失调。从而消弭他们对现实技术的关注,对精进所学专业和现实工艺专注度低。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现实的不断实践和精益求精的探寻。新媒体导致信息霸权,还有很多信息以潜伏的姿态传递西方的文化自由、审美中立、价值无涉等,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思维训练情况,我们常常发现根据他们自身的是非观念、判断能力选择和接受的信息着实让人担忧。很多时候,他们迷恋新媒体传播技术构建的自由与美好、个性与幻想,以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进入人生享受中,不甘平凡,追求新、奇、怪,渴望成功捷径。在现实技术学习中变得浮躁、消极、休闲,形成一种不严肃的工匠技术观。
2.2多元价值观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催生功利思想。
新媒体带来多元的价值观。在快餐式消费经济盛行的时代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用主义抬头,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在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其内涵和外延。但是,这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理论实践能力,突出高职学生的能力本位,缺少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素养培养。对于工匠精神培养这样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往往存在“形式主义”,未能从制度上、观念上加以强化。实习期间,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往往简单粗暴地将学生对接岗位,力图快速迎合市场,同样缺少潜心研究指导工匠精神。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不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随着新媒体的传播无障碍地传递给青年学子。多元价值观影响着青年学子的价值取向。一些青年学子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缺少敬业、责任精神,单纯把工作或者就业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技艺追求和人生价值实现路径。选择就业机会时,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看重的是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声望;初次就业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安于享受,对个人成长的历练缺乏思考。
总之,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还是学生的思想价值层面,高职校园都受到新媒体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打击了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一些学生求真精神衰弱,价值追求世俗化,对于工艺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深度都在降低,技术水平停滞不前。这些由新媒体带来的功利思想,影响了工匠精神的纯粹性,致使工匠精神缺失,进而形成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院校不易推进的局面。
四、小结
工匠精神不仅代表了高职院校师生的精神与信仰,还是当前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诚然,精神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对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有积极推动作用,又给它带来不少挑战。高职教育研究者们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让高职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养成目标。
参考文献:
[1]卜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2]赵云燕.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张荣华.大学生日常意识形态的消极类型及其匡正[J].思想理论教育,2016.02.
[4]吴婷.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新闻传播,2015.07.
[5]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6]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8):176.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16CZY04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