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声++刘曦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并购已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其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繁荣也发生着变化。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可以促进其和国外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国外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制造业; 海外并购; 动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5;F27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2-0044-03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企业的全球化意识日渐增强,迈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大,中国传统企业全面“走出去”的时代正在到来。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已经逐渐从“鸡肋”大品牌转变为中小型、专业化经营的公司。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 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力度的加强,海外并购活动也日益活跃。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风生水起,企业间并购正在不断书写新篇章,带动一股股海外并购的浪潮。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和挑战,国际化战略组合尚不完备,这也是大多数企业“走出去”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一、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它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外并购毫无疑问是促进我国制造业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形式。自2001年加入WTO组织后,我国的经济正在全面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部分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到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海外并购案例,如引起世界关注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和联想收购IBM PC业务、IBM X86服务器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汲取各方面经验之后,进行海外并购时表现越来越成熟,积极创造合作机会,收购知识产权,而未来采用海外并购途径进入国际市场的势头会更强劲。
(二)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
1.并购实施主体多样化
在海外并购的主体上,由以往的国有、集体企业主导开始转为民营企业主导。初期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国有制造业企业同民营制造业企业相比,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加之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因而更有条件进行海外并购。不过,近年来,华为、中信、卡森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开始涌现,陆续走向国际市场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海外并购。这些公司的投资范围已经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的营销机构遍布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2.跨国并购对象范围扩大化
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海外并购主要目的是通过目标企业的渠道和品牌资源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获取其核心技术[ 1 ],而对发达国家的公司实施海外并购还能避开贸易壁垒,同时也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所以我国的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将海外并购的目标锁定在西欧和北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和地区。
可是,上述地区经济体系规则繁复,加上具有吸引力的出售目标越来越少,导致估价上升,制造业在这些地区的海外交易逐渐饱和。2011年以来制造业企业正在扩大其网络,在那些一直被忽略的地区进行收购,例如北欧和日本等地。
3.跨国并购融资渠道多元化
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并购规模较小等原因,以往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收购多依靠国内外汇信贷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负担和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效仿国外,采用现金加股权等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进行并购,从而减少对资金的占用率,降低了财务风险。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融资模式正由单一支付的并购融资方式逐渐向多元化的融资方式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动因
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新的技术,迅速树立品牌意识,并获取东道国的销售渠道,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我国和外国伙伴的贸易顺差。笔者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如下:
(一)绕开贸易壁垒,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为了提高本国人口就业率,推动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表明,作为WTO成员和出口大国的中国已是深受各国反倾销之难的国家。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倾销调查,使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产品价格毫无优势,在国外市场处境艰难。对于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进行海外并购可以有效地避开贸易壁垒的限制,快速进入东道国,有效地利用东道国优越的区位条件实现在东道国内生产并销售,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取得规模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扩张国内生产范围到全球范围,通过扩大规模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是海外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目前,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费用较高,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可以将产品的市场范围由国内拓展到国际,实现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分摊研发成本的目标。而且,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东道国的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率扩张,快速获取产品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规模和活动范围,并实现规模经济。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并购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配置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低成本、高利润。
(三)获取厂商优势,实现经营协同效应
获取厂商优势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营协同效应的发挥,互相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效率,实现1+1>2的作用。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行为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获取相关经营资源,包括获取并购企业的技术、原有的业务渠道和客户关系,利用原有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和原有的管理制度及人力资源,使并购双方企业在各方面互补产生协同效应。
(四)获取核心技术,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软肋是核心技术的缺乏,这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只能通过进口成套设备、生产线和专利来实现生产,经常被国外企业索要高额的专利费,而生产完成后必须依靠贴牌(OEM)才能获得出口,这种差距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层次和研发投入上往往具有明显优势,我国制造业企业将国外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海外并购目标,从而绕过发达国家设置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壁垒,获得对方的人才、专利和技术,通过将相对创新和直接学习相结合,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利用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如今,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品牌效应通常具有较大的辐射性,同时具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进行海外并购,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分销渠道和客户,让企业迅速地占领东道国市场,取得战略性发展。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注重IBM的品牌价值,通过整合成功实现了Lenovo品牌的提升。
三、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限制政策较多,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采用海外并购方式对相关的制度环境要求较高。企业海外并购实际上是一个产权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阻碍首先来源于政府管制,尤其是外汇管制与审批投资许可。其次是我国关于海外并购的法律和政策依然很不完善,缺乏系统有效的法律制度支持,所以无法适应当前制造业日益频繁的海外并购活动。
2.金融改革滞后,金融支持相对不足
制造业海外并购通常涉及巨大的金额投入,良好的金融信贷支持是并购成功的基础。从我国制造业在海外并购中的处境来看,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因而削弱了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在国内融资的能力,而且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很难发挥国内的力量来对境外项目进行有力支持。
(二)企业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战略规划,并购具有一定盲目性
当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没有看到国际化经营是在特定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是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发展之后的内生选择,在企业内部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急于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跳跃式增长,或是用并购作手段谋求企业在资产交易中另外的收益。此外,海外并购目标的抉择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存在很大的风险。公司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往往很难找到一个条件和区位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标企业,我国部分参与海外并购的制造业企业存在盲目决策的问题,致使海外并购很难进行。
2.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经验和并购整合能力
我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处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产业环境之中,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行为方式与管理体制,各国员工在处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冲突与对立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有效的整合是并购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始进行并购活动,绝大多数公司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整合目标企业的能力,并购前期对于潜在风险认识不全面,并购后期整合的进程过慢,使预期的并购效应很难发挥,致使原来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或经营危机。
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对策
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快速发展,中国的海外并购在数量和总交易规模上都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制造业、能源、金融等行业仍然是海外并购的重点领域。鉴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践,笔者建议:
(一)政府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地方各级政府在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并且将此战略上升到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其重要意义已然被普遍认可,如今,对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来说,怎样真正地加强服务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事实上,在项目审批、外汇管理、税收、投资保险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各级政府亟需实行改革。国家不仅应该在宏观上对各个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引,而且应该和企业积极互动,通过设立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来支持重要装备技术的研发和重大产业的关键性技术研发,同时建设多个先进的制造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二)企业制定灵活的并购战略
首先,企业可以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进行产业分析,对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公司的目标行业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其次,在综合考虑公司的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等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海外并购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用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对手的实力作比较,并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公司的主要优势和弱点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制定公司兼并和收购的标准。
(三)科学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
现阶段,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在动因一般是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因此,在企业并购之前要评估并购的目的和企业战略是否相匹配。由于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经验,对许多变量的估计往往过于乐观[ 2 ],因此在海外并购早期,公司应针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和评估。与此同时,将并购的交易成本、整合的运营成本和预计的未来收益联系起来,建立海外投资评价标准的综合系统,使企业能更科学地投资和決策,这也是评估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正确选择海外并购的方式
选择并购的方式对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现金并购、杠杆收购、整合证券收购与换股并购,在我国多采用资产入股、现金收购、免费划拨等方式。这些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有利有弊,公司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进行并购。
(五)有效整合并购企业
整合是海外并购的关键之处。并购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并购后的整合情况决定的。企业并购意味着改变管理模式,根据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来调整与创新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是海外并购在后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据国内外一些企业的并购经验,企业在并购整合环节应当处理好以下三点:第一,人才整合。当前,中国的公司普遍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所以建立以吸引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为目的的机制,是整合的一个重要项目,要慎重对待其他管理人员,在合并后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引进与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由并购带来的人才缺乏的潜在风险。第二,管理整合。兼并和重组的转变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变,两家公司的管理整合不是简单的折中管理,而应根据公司合并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调整与创新原来的管理模式,由此实现企业的协同效应。第三,文化整合。在海外兼并和收购中,两家公司的文化兼容性对并购后企业的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企业应当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应当全面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企业的历史与文化风格,由此来确定两种文化的重叠和冲突方面,通过分析双方差异产生的原因来保留各自文化的优秀元素,再根据企业兼并和重组后的新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特点,结合原有的优秀文化,共同打造新的企业文化。
(六)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
根据国家引导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企业应当加强研究和开发能力,使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此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让民族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被消费者认可,通过整合公司资源,将民族品牌上升为世界知名品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 3 ]。
(七)减少政治风险与资金风险
中国的企业应当充分了解母国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变化情况,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与此同时,正确地评估交易成本与整合成本,通过合理的融资手段筹集收购资金与后续的投资基金,以此来减轻现有业务现金流对公司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先明,苏志文.将跨国并购作为技术追赶的杠杆:动态能力视角[J].管理世界,2014(4):146-164.
[2] 李强,周世民.中国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分析:以跨国并购为例[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4):29-31.
[3] 鄒琪,谢秋平.中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J].前沿,2011(1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