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芳,左晓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多维视角下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动态演变现象探析
秦旭芳,左晓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从多维视角下探究幼儿教师的不适宜行为发生原因,包括教师职业教育取向功利化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失调,以及亚文化充斥下的舆论泛滥,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群体集化下的认知失调等。目的是通过这些原因来探究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解决办法。我们期望通过“三菱锥”下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横向预防管理策略和层级架构下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纵向传播治理策略,寻找出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的消解路径。
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传播;预防;策略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1.019
幼儿园教师行为的规范与否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面对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值得探讨的课题。在现代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中,人们在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的时候,却出现了与现代教育理念不和谐的现象——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例如给幼儿拍裸照事件,浙江温岭虐童事件,给孩子喂药等事件,这些现象在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同时,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探寻出解决的办法和消解路径。
本文中“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是指违反幼儿教师职业准则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蝴蝶效应”或是“破窗效应”。不论是属于哪类的不适宜行为,一旦发生,事态的扩展均非我们之预想所能控制,需要我们防微杜渐地预防与治理每一次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
(一)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生成的原因初探
1.教师职业教育取向功利化
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素质尤其是学前教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以及职后教育还远不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不能满足现代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尤其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职前教育,大多着重培养学前教师的技能,对于理论知识开始避重就轻,这就导致学前教师的专业领悟以及职前的师德教育难以跟进,其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在现代学前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前幼儿教师紧缺,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幼儿园很难能够给幼儿教师安排出多余时间进行职后继续教育。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为中心,唯智力论等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幼儿教师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适宜行为由此发生。为了招收更多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家长唯成绩论,注重幼儿对汉字、数学等知识的学习,容易使教师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失调
有学者对近几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一般人群。但是,与农村地区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城市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与东部地区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西部地区的幼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恐怖因子上显著差于普通人群[1]。目前,幼儿教师薪资待遇偏低,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心生不满,又苦于无处发泄,就会发生把不满情绪转嫁到无辜孩子身上的不适宜行为。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既要对孩子做好养护,又要对幼儿做好教育,面对家长对于老师的不同要求和较高的期待,教师要尽职尽责,在繁重的工作负担之下,也承受着极大心理负担。面对社会、工作以及家长的多重压力,幼儿教师负面情绪长期累积,容易诱发不当行为。
(二)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的传播动因
1.亚文化充斥下的舆论泛滥
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之所以引发群体极化,是因为网络俨然成为我国社会不满能量宣泄的主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己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2]。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3]。互联网发展下的群体极化有多方面特点,一个是互联网传播的无边界性,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传送到网络平台,很难对发布的内容进行筛选、控制。此外,很多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都会凭借网络形成短时“爆炸式”传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受到全方位的挑战。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受自身生活环境所迫,心怀对社会的不满与抱怨,影响人们坚信公正的态度,从而引发群体性痛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发生作为引发社会群体极化出现的导火索之一,倍受社会上公开或不公开形式的抨击,一旦抨击引发共鸣,便会形成网络愤怒亚文化。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其心中的愤怒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利益渠道表达不畅时,弱势群体只能通过“群体性活动”或更加极端的方式加以排遣。
在面对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这一事件,所有网民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不论幼儿教师行为的正确与否,大部分网民的言论往往是非理性的声音和宣泄高于理性冷静的思考。特别是网络中的活跃分子,打着看清事实、揭开事实真相的旗号,夸大事件的负面影响和此事件中幼儿教师行为的恶劣程度,将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归结为教师自身思想或是精神问题,甚至是将幼儿教师归为社会的异类。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更有安全感,他们在网络上对幼儿教师的言论抨击比现实生活更加情绪化[4]。很多网民会将平常不满的情绪通过网络宣泄释放出来,某些别有用心者会对传闻进行加工,甚至捏造谣言。在这种网络平台上,平民百姓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扮演新闻发布者或社会评论人的角色,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畅所欲言。加之人性本身就有一种同情弱者、支持正义的心理,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一经曝光,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网络舆论不自觉就会倒向幼儿群体。
社会大众或者是广大网民对于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浏览讯息,传播讯息并对事件进行评论,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往往会在一片质疑声中快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对集体行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部分网站或是管理部门为了控制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传播的进一步扩大,对新闻帖进行禁言甚至是删帖,而网民出于好奇心,越不知情、神秘的事情,越想知道事件的真相,这就是著名的“禁果效应”。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越是禁止的事情,网民越会转载,这种对抗行为的本身激化了网民的逆反心理,这也是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越控制越发酵的原因。
图1 幼儿教师失范行为认知过程
2.群体极化下的认知失调
认知平衡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里茨·海德(F. Heider)提出的一个衡量社会态度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对周围的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并努力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由于人们有预测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倾向于建立和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联系、符合逻辑的认知状态,也就是说,力求保持自己的认知体系处于平衡状态[5]。
幼儿与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原因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我们如今很难对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进行有效预防。而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之后,监管部门也很难快速调查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给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大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发酵时间,社会大众便更急于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因此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出现之后,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社会大众个体的认知受到事件的影响和冲击,由于事件发生发展的不确定性,产生了焦躁不安的心理压力,导致常态化的心理平衡出现了混乱。为了能够回到最初的平衡状态,社会大众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搜集信息,获取自己对事件的认识与了解。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分别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打听、通过电视了解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报纸知道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互联网来得到资讯。而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出现后,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对事件的认知不同,产生认知的多元化,由于事件进行传播的说法也不相同,造成个体达到平衡的条件也不尽相同。社会大众对于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这一事件的判断产生冲突,即社会大众对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事件的认知冲突,更加剧了在社会大众之间的传播,使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好在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通过对事件的了解,以期重新达成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平衡。在这一平衡过程中,社会大众会得到暂时的安抚和平静,只有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能得到有效处理,并且经过权威部门发布后,社会大众才会达到一个真正平衡的状态(见图1)。
图2 “三棱锥”结构图
(一)基于“三菱锥”下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横向预防管理策略
在“三棱锥”式的危机事件结构图2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危机事件预防的主体,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大众、幼儿园、幼儿园教师以及政府部门均被纳入到了危机管理体系中,都成为预防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的管理实体。四个实体分别位于管理体系的四个顶点上,需要相互支持和联系,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式动态化、柔性化的管理体系。
在此结构管理体系中,四个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拥有自身发展的流动性和变通性以及权利之间管理的弹性空间。各个主体的互动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流动,也不再是政府命令,下级服从的状态,而是彼此之间,有秩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彼此之间维持的不再是权力关系,而是基于信任维持的联合链接关系。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事件爆发前,要注重分权,作为行为事件的主体,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各个部分,引导各主体做好配合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的优势,包括事件发生源头、传播主体、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化和一体化的事件预防管理模式。在事件爆发后,适度的“集权”,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好指挥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保证政府能够发挥管理权力的最大化。
1.政府要做好“总指挥”
在上述管理体系中,政府的监督管理部门位于主导地位,幼儿园、社会大众和幼儿园教师作为事件处理的参与者,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引下,对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做好前期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我国政府作为监督教师行为最有力的组织部门,重在出台支持和完善相关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处罚条例,规范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监督防范制度,引导幼儿园做好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等。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倡导普惠性幼儿园的建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幼儿园的监察力度,对不符合规定或有问题的幼儿园进行及时整顿。
2.幼儿园要做好“执行者”
幼儿园要配合政府的监督检查工作,按照法律规章办事,严格幼儿教师聘任制度,禁止招收“三无”(无教师资格证、无幼儿教育背景、无健康证明)人员进入幼儿园。全国各地幼儿园可以学习上海、南京等幼儿园的做法,在招聘幼儿教师的时候,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测试,测试教师与职业匹配度,尽量做好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另外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考核,增加对幼儿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要加强其职前培训和职后培养等[6]。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顺应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坚固了政府监督管理的后方堡垒。幼儿园在预防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养成原则。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行为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需要各个主体间的配合。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教师对日常不适宜行为的预防意识、对不适宜行为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是影响幼儿教师预防策略最终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幼儿教师的日常预防意识、贯彻危机管理理念,必须对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必要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完善培训计划,将处理不适宜行为的程序和要求作为教育的内容,使“危机意识”成为幼儿教师的常奏之弦,使应对不适宜行为的能力成为幼儿教师人人都掌握的基本技能[7]。
(2)防微杜渐原则。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发生常常是因为微小事件的累积,引发了最终的爆发过程,所以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出现、发生之前,就应该预防幼儿教师日常教育活动的不适宜行为。在幼儿教师失范预防过程中坚持防微杜渐原则是预防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的关键所在。防微杜渐原则要求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一般来说处置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事件要经过三个过程:不适宜行为事件的预防、不适宜行为事件的解决、不适宜行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在不适宜行为事件发生之前的预防,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做好不适宜行为事件的预防工作。
3.社会要做好“监督者”
社会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预防管理体系中作为第三方,应帮助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幼儿家长作为社会大众的一部分,往往会因为幼儿才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关注。我们在引导社会大众对幼儿教师进行监督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得到社会大众的响应和支持。社会大众应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通过孩子了解幼儿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如发现幼儿教师有任何不适宜行为的动向,要及时向幼儿园或相关部门进行反应,以便能够将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消弥于萌芽时期。
4.幼儿教师要做好“自我教育者”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对自身行为进行管理,约束自己的言行,及时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不要仅依靠外部监管来控制自己的言行。幼儿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通常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问题,或是在事后能自我察觉不良行为,并及时进行改正,或是通过干预来让自己的行为合乎规范,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反馈和修正幼儿教师的原有认知,以此循环往复,保证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要求和教师职业规范。
(二)层级架构下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纵向传播治理策略
图3 幼儿园教师不适宜行为解决路径
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治理体系(图3)之中,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之后,政府、社会大众以及网络媒体三维联动之间应该如何协调运作,将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后的影响降到最低,防止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传播的扩大化。
1.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监督调控管理机制
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后,经过政府教师行为管理部门的查证之后,相关信息才能被正式发布,而发布的信息多数只是最后的处理结果。而在政府管理部门查证期间,社会大众往往会对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猜想和假设,这些猜想和假设所引发的社会大众的反馈行为,经常比真实情况更加极端。群体极化作祟下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社会大众对于事件相关信息的极度渴望,而在政府查证缓冲期间,社会大众通过非正式传播渠道得到的消息,弥补了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这就给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怕的传播空间。
因此,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后,政府应及时做出反应,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做好调查工作,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最先了解事件的经过,并作出合理的处理,安抚幼儿家长。引导网络媒体对于事件的新闻舆论,控制事态的蔓延并减少负面影响,避免连锁反应出现。
2.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管理小组:规范言论的常态化建设
为了有效遏制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传播,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现事件处理方式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应对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以弥补政府功能之不足,减低政府救治成本。危机传播管理小组是一个被授权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跨功能小组,它是由一些专业幼儿教师以及政府管理成员组成。其主要的责任就是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快速反应,快速处理,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有效的反映给决策处理部门,协助政府部门向社会大众发布事件的经过,约束社会大众的不当言行,缩短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恶意传播时间,降低不适宜行为事件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媒体:发挥意见领袖的正确舆论导向
媒体作为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布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在这一事件中作为出现在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第三者,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媒体首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出现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引导,积极地帮助社会大众排解情绪,降低因情绪激动而形成的群体极化的机率,避免不实信息在转载的过程中被添油加醋或恶意捏造。其次应依据事实对事件进行报道,不可为博人眼球而对事件进行炒作,违背原有的客观事实,夸大事件的严重性,造成社会大众对于幼儿教师群体的集体性的紧张和焦虑[8]。媒体应该根据事件的进展,进行及时的跟进和报道,保证社会大众能够及时的了解第一手资讯,尊重社会大众的知情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传播的可控性,减少事件带来的破坏性。
媒体要做好自己的监督职能,深入社会大众并对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后的反应、困惑进行及时的解答。帮助社会大众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帮助政府将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调查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在事件发生之后,应加强媒体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切实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引导社会大众支持政府工作,做好家园沟通,坚定对幼儿教师的信心。
4.社会大众:强化匿名性下的责任感
社会大众首先应做好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的监督工作,及时的咨询和了解幼儿的动态,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良事件,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及时的将不合格的幼儿教师或者是心理有问题的幼儿教师拒之在幼儿园门外。其次,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收到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发生的讯息时,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事件,分辨主流信息和小道消息,相信政府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宜因此产生过度焦虑和愤怒的社会情绪,也不宜借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寻找合理发泄自己情绪的方法,更不宜将网络作为自己宣泄不合理情绪的场所。
[1] 王娟,贾林祥.近十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3 (4):12-17.
[2] 樊金山.提高地方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能力问题研究[J].实事求是, 2013 (6):31-34.
[3] 谢延洵,蒋喜梅.提高地方高中学生网民群体调查及教育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6):63-64.
[4] 高芳.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5] 韩效辉.提高地方高社会冲教师职业认同文献述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80-82.
[6] 周端云.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21): 13-14.
[7] 张庆.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幼儿园安全预防[J].科技展望, 2015 (24): 275.
[8] 朱东方,尹悦.幼儿园男性教师缺乏原因分析[J].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4 (8): 127
[责任编辑 熊 伟]
An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Misconduct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QINGXu-fang,ZUOXiao-ling
(CollegeofPreschool&PrimarySchoolEducation,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Misconduc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caus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misconducts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hi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of the phenomeno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misconduc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mainly includes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emotional disorder under pressure, the overflowing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various subcultures, and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misconducts.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way to eliminate the malpractic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the Mitsubishi Cone”, which includes the horizont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malpractice and the vertic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malpractice under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preschool teachers’ misconduct;occurrence and communication; prevention;strategies
2016-10-11;
2016-11-3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GL028);2015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专项(JG15ZXY14);2016年度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课题.
秦旭芳,女,山西太原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三级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政策,教师教育; 左晓玲,女,山东临沂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学前教师专业发展
G625.1
A
2095-770X(2017)01-00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