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鸣(一鸣心理创始人、心理咨询专家、心理科普作者)
朋友圈:为什么有人爱晒,有人爱潜?
文/潘鸣(一鸣心理创始人、心理咨询专家、心理科普作者)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网络社交工具,离不开朋友圈了,一天不发不刷憋得难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过去曾说手机如手雷,现今的智能手机更如炸弹,而且是威力巨大的集束炸弹。微信、微博等虽扩充了我们的讯息来源,却日益透支了我们的内心,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还要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朋友圈。有些人甚至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依赖,这大大挤压了原本就有限的时间,给自己增添更大的压力。与之相反的是,尽管有的朋友早已加了朋友圈,进了某群组,却鲜有状态发布,在群里也是默不作声,成为名副其实的“潜伏者”。这两者的表现反差极大,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和秘密呢?
据调查,目前微信的活跃用户中,女性多于男性,一方面是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表达、述说和倾诉情感,另一方面女性较男性更愿意自我展示,心理学称之为自我表露,女生热衷玩自拍、卖萌、秀恩爱,甚至在朋友圈做微商推销各种产品。可以说,微信彻底激发出女性对移动互联网的热情,她们当仁不让地成为刷屏一族的主力军。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能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己,以便让自己显得更受欢迎,博得更多的赞许,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印象管理,其目的是得到外界积极正面的评价,让自己感觉良好,充分满足自尊的需要。因此,女生在自拍时,常用美图软件来修饰和美化自己就不足为奇了,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生会选择整容的方式掩饰自己的不足,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更漂亮一些。当然,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其成本要低得多,而关注度却更高。
我们时常从某些人的朋友圈看到,他们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高频率爆刷,其背后透露出他们已呈现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从心理动机理论看,频繁刷屏是希望获得关注,求得认同,这本身正是我们印象管理的一部分。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倾诉和沟通的渠道,他们平时可能缺乏被关注和爱。还有些人或在咖啡馆玩小资,或在茶楼品茗阅读,或出入高雅的艺术殿堂,或成为某高级酒会的座上客,但必须要尽力显出有气质,有实力,一定要让自己看上去是一个会生活、懂情趣、忙碌充实、充满正能量、有人疼爱的幸福之人,直至博得一片赞许,获得阵阵惊呼,方才心满意足。
当然,有少部分人,也许发的内容就是现实中自己的常态,而潜在的目的也许是,让自己看起来很成功,以达到影响和掌控他人的目的。尽管说,朋友圈大多是亲朋好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群组中不太熟悉甚至陌生的人也加为了好友,使得朋友圈无限扩展,逐渐演变成一个人际宽松复杂的大圈子。很多人认为,自己这样是真实的表达,毫无炫耀之意。但一个素养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势必也是身具同理心的,懂得分寸的把握,他们往往对外更多显露出自己的低调与平和,而避免刻意地表达和展示自身的优越性。相反,他们有时会用幽默式的自嘲,勇于展现自己的不足,这反而让其更加平易近人,并充分彰显出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际交往及互动的风格与人的性格和个人经历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点尤其需要被尊重和接纳,我们没有必要让他人遵循我们的生活准则,他们有权选择特有的方式去享受自己的生活。
那些极少在朋友圈露面或发布信息的人,也许他们真的十分忙碌,根本无暇在这里浪费时间及精力去逐一品读各种信息。另外一部分可能本身在社交方面有些畏手畏脚,担心犹豫,甚至习惯采用回避的方式来减少人际交往,以降低他们的焦虑。这种人群虽是少数,但的确存在,他们可能会悄悄浏览他人动态,却不做任何评价,但也能气定神闲。他们享受于个人时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种痛苦或煎熬,但对他们来说,则别有一番体味,我们大多数人或许无法理解他们独处时的乐趣。
当然,在这个人群之中,可能还有更超脱者,他们或许早年混迹在博客、微博,现已厌倦并远离网络社交,并回归平淡的现实生活。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我们如今大肆传阅分享的某些经典文章或歌曲,他们可能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熟知赏玩过,他们不屑于我们目前的这种碎片式、快餐式的阅读,而专注于自己喜爱的某领域进行深度拓展和开垦,这完全有可能。我们不可以自己之心去度他人,尤其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我们难以对其进行更多的评判,也许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如果说那些过度自我展示者是一种自卑式的自恋的话,那么这些独特人群也是自恋的,但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自恋的根基更为牢固,它是建立在真知灼见、对自我充分地了解和自信之上的。
人际交往及互动的风格与人的性格和个人经历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点尤其需要被尊重和接纳,我们没有必要让他人遵循我们的生活准则,他们有权选择特有的方式去享受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