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的哲学审思

2017-02-23 22:41高寻寻
关键词:鸿沟数字信息

魏 荣,高寻寻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数字鸿沟的哲学审思

魏 荣,高寻寻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是人的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和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日渐突出的负面效应即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伴随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因其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贫富差距。数字鸿沟已经在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挑战,只有通过提高民众的信息意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拓展信息教育的覆盖面、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弥合数字鸿沟,才能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数字鸿沟;哲学审思;技术价值;现实策略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仅能够认识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能够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制造和使用各种科学技术工具。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动物不会制造和使用任何工具,所以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和解放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提升和释放,以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富成效的硕果。数字技术一方面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凸显,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数字分化不仅使我国从宏观层面上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并凸显出来,而且由于经济、文化、政策、认识等因素的制约,数字鸿沟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加剧了我国各省市区数字化发展的不协调,在微观层面更阻碍了城乡信息化的共享性、均等性与和谐性建设进程。数字鸿沟现象的实质是信息获取的差距所导致的贫富分化问题。数字鸿沟现象是科技异化的一种表现,这一客观存在已经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反思现实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切实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数字鸿沟释义

“数字鸿沟”一词,在英语中称为Digital Divide或Digital gap,由此翻译而来的中文意思是数字分化、数字差别、数字落差、数字分裂、数字隔离等等,引申义称为信息鸿沟、信息分化、信息差距等。美国一个基金会的总裁莫里塞特在1995年对一项研究进行调查后,发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一词由此提出。从词源进行解析,凡是用现代电子技术实现数学运算和信息处理,并运用电子计算机所制造出来的物品,便以“数字”冠名。本文中的“数字”泛指数字技术或信息技术,既指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指向以有线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之义逐渐从实指转为虚指,上升为一种理念。哲学意义上的数字技术可理解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设计理念其实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数字技术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模拟的结果,但从实质上而言,思维模拟并不是思维本身,人工智能也不能说是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意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成果,一方面在技术领域凸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则在更深刻地认识、利用和发挥人类的认知能力,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及其伦理问题等方面引发了系列思考和争论,尤其是在智能成果占有差异导致的鸿沟问题上。“鸿沟”的历史原景为当年楚汉之争时双方议和商定的大运河分界线,进入哲学视阈的“鸿沟”常被引申为国家或地区在行使统治权上有隔阂,两个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价值观上有距离等。所谓数字鸿沟,其本质“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贫富分化问题。”[2]

随着数字鸿沟负面效应的与日俱增,一旦由量变达到质变,势必会阻碍社会进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在2000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问题的提出引起了更多国家的重视。伴随着数字分化态势在人们视野范围内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个模糊的概念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在多种场合,数字鸿沟这个名词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数字鸿沟问题的深思。在我国,“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不足以及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与整体社会水平相关的各领域、各层面[3]。各国学者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研究时,主要将数字鸿沟划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在接入网络方面所带来的差距,称为全球鸿沟;其次是国家内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差距,称为社会鸿沟;最后是利用和不应用数字手段参与公众政治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称为民主鸿沟。数字鸿沟的形成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阶级局限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所导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年龄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收入数字鸿沟、文化数字鸿沟、行业数字鸿沟和性别数字鸿沟等。在我国社会内部,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产生了大批的信息贫困者,数字技术革命也没有使人们从中获得均享性的益处,反而拉大了信息使用和占有上的距离;数字分隔所带来的差别一旦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这种差别将会增加社会的脆弱性,从而不利于跨越式发展的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以及城乡之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相关问题的思考,目的是找到推动数字鸿沟和数字红利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契合点,从而促进数字技术的变化和革新过程。从哲学视野审视数字鸿沟问题,以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有助于引导人们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遵循客观规律,规避数字鸿沟的弊端。

二、数字鸿沟的社会异化效应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人的感性直观常会受到知觉定势和知觉模式的影响,揭开知觉表象,全面客观地解读数字鸿沟现象,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配置最先进的计算机、最优质的电话服务、最快速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而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4]数字技术既从整体上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财富,也加重了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既使文化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也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分化;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造成了社会交往关系的破坏。我们在享受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现实福利的同时,也要看到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后所隐藏的数字危机,并应从哲学层面对数字鸿沟进行多维度的审视。

一是数字鸿沟制约经济的发展规模、方向、速度和质量。占有和应用数字技术广泛的城市地区,由于对数字技术的高度重视和快速推进,成为我国从数字技术发展中获利最多的地区,也由此加快了城市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占有和应用数字技术较少的农村地区,由于对数字技术的接入时间晚、应用不广泛、重视程度不足等,其在我国推进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红利未能均衡地分布于城乡地区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数字技术上的差距,将在未来的信息化过程中扩大国内城乡间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随着鸿沟效应数量的增加,当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会导致事物的质变,数字鸿沟将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信息衍生结果的差异超出可调节的平衡范围,落差难以弥合。

数字鸿沟不仅造成了城乡间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扩大,而且对一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我国各地区,迫于地理环境以及相关区域政策的制约,广大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参与信息化推进的机会,但是反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优势一方,并且能够紧紧跟随着数字技术深化的步伐,东西部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将带来区域发展的不稳定。目前,东部地区数字技术用户的普及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中西部内陆山区基本上是靠单一的电视新闻来获取外界信息,数字技术应用上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而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数字技术的普及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在显著提升。信息上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质量、规模和方向,同时值得警惕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会带来数字技术方面的“马太效应”。

二是数字鸿沟影响社会意识存在,加剧了教育和文化的分化。文化结构具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性,人的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当今时代,学会使用它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技能,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深刻影响社会意识。数字鸿沟在教育分化上的具体表现是,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用网络技术较多,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对网络技术应用较少。数字鸿沟使得教育文化分隔现象更加明显。由于不同主体对实践客体现代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存在差距,处于劣势的信息主体在信息资源的接受、消化、吸收以及创新上的差距加剧了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之间的文化鸿沟。宽带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推广更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教育分化。

数字技术是人用知识和智力为社会作出的重要价值贡献。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社会价值既是文化差异的结果,也是社会个体融入社会群体的粘合剂。对数字技术的研发、理解和应用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群体,对网络技术的获取慢、接触少且使用不多的往往是那些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低文化者若不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其社会价值,随着数字鸿沟的扩大,将被分化在教育和文化的不利一端。

三是数字鸿沟导致社会交往关系的疏离,削弱了部分群体对社会平等性的期待。交往既是人的社会需求,也是影响社会群体间关系发展动向的实践条件。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通过在社会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和活动,不仅从生物意义上完成了蜕变,而且利用各种媒介,不断扩大和深化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人际沟通与联系。但是当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方式时,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逐渐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近距离交往的机会,人们将更多的时间消耗在虚拟世界中,减少了与家人和朋友之间面对面沟通与接触的时间。凭借网络所建立的这种暂时性、无追责性和淡人情味的社会交往关系尽管广泛,但它却不能带来像“握手”般的温度与力度,也不能像“眼神”那样传递出内心的独白。数字鸿沟在更深层次上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破坏社会交往关系的平衡性。

技术具有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技术的存在方式和技术的社会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在为群体间提供各种机会的基础上,也带来了彼此间的不平等。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群体能够进行网上购票、网上挂号看病、网上视频聊天、网上求职等,而部分中老年群体不仅对便捷的数字技术了解不足,而且在现实实践中无法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平等性共享。当部分群体因数字技术使用上的差距被排斥在平等的公民社会之外,势必会与人们对平等民主社会的期望背道而驰,给社会交往结构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四是技术乐观者和技术悲观者产生认识偏差。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当面对数技术这一对象及看待其发展过程时,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首先是一些乐观主义者认为原有的技术将会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新事物终有一天会战胜旧事物,主张人们不要过分夸大数字鸿沟问题。例如,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性别差距,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男性,更多的女性开始接触数字技术,美国在二十一世纪有关因特网使用者的调查更为性别差距的缓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中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对男女比例失衡的影响在不断地缩小。另外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任何技术进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例如,数字鸿沟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合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这两种观点或多或少都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对技术决定进行了更具体的概括,认为“技术决定论通常是指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的一种思想。技术决定论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技术的状况和作用不会因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变更,相反,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活动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都单向地、唯一地决定于技术的发展,受技术的控制。”[7]人们一旦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不管是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都很容易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虽然数字技术并没有过多地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的强烈影响,但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加之认识主体所持有的观点和立场总是会随着数字技术的正负面后果而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两种认识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技术乐观派和技术悲观派。将技术视为决定一切的具有支配性、决定性和极端性的力量,是比较片面化的,技术并不能独立于其他因素自由地发展。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目的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上不具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是使用和控制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为此需要以哲学的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其利弊,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数字鸿沟规避的现实策略

数字技术是由人创造、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数字技术和人一样统一于自然界中,并受着同一自然规律的支配,它既要服务于人类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接受社会的制约和整合。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来说,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在给全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和谐和新的社会疏离,数字鸿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负面性影响,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的社会属性有关。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生命实践活动,人们一旦认不清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差别,终将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我们要坚定客观的立场,清晰而透彻地看到数字技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其利要充分把握,对于其弊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规避。

第一,提高全民信息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信息意识也就是信息载体及其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信息进行自发地选择和利用的一种潜在要求,也是人们对信息进行评价时所显现的观点和态度。在我国的西部山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意识相对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较少且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更不用提对数字技术的灵活性运用和熟练性的操作,为此,要全方位地提高公民的信息意识,激发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更要让他们知道如果谁能够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数字技术从多方面获取更多的信息,谁就抓住了开发资源与摄取财富的捷径;数字鸿沟的消解不仅能代表着贫富差距的缩小,更能象征着全民认识分歧的弥合。

先进和正确的信息意识有助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反之,落后的错误的信息意识将会阻碍数字技术的存在和进步。中国在闭关锁国政策主导下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当今中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明显地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在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的社会价值进程中,思想观念上的滞后性和封闭性却阻碍了数字技术向更高层次的提升,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和增强人们的信息意识已成了当务之急。数字鸿沟的问题是人类在应用数字技术服务人的目的和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时所遇到的,数字鸿沟的解决需要全民的努力,即使因远离海岸线被数字鸿沟阻隔在一边,但也不能脱离因特网覆盖范围,而是要在意识上和实践上牢牢地握紧数字机遇。更重要的是那些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村的以及年龄较大的信息贫乏者,需要理性面对数字鸿沟存在的事实,遵循数字技术发展规律,改变消极排斥或回避的思想观念,积极参加相应的技术培训,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迎接数字技术的挑战。提高中国人的全民信息意识,缩小数字差距,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才能增强国家的整体发展实力。

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的,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8]作为我国国家行政机构的政府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时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全方面地了解哪些数字技术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急需的,哪些是次要的、不起决定作用的。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绝大部分信息资源在政府控制之下,要想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和均等化地共享,政府可以强有力地施行电子政务工程,逐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化,以此来弥合数字差距、增加信息化收益和吸引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为了弥合西部与中东部、农村与城市的数字分化,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所实行的普遍服务政策,就是在公开条件下,政府和企业承担部分扶持数字贫困者的责任与义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们有需求,就能够保证他们在接入和使用数字技术上得到公平性的对待,更重要的是要让大范围的人能够用得起。例如政府可以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鼓励部分电信企业对农村和西部山区增加投资,并对这些企业进行相应的补偿,而不必上缴收入,对那些只投资东部地区获取收益的企业,则要进行相应的税收征缴。为了保障普遍服务政策的顺利执行,政府还应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消弭数字差距。

政府可以借助于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各种新媒体载体向更多的人宣传数字技术的相关知识,可以考虑在农村地区开展宽带计划,确立试点地区,发挥示范作用,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从而降低数字分化。政府在探索解决我国数字鸿沟的问题上,要因事而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政府可以减免有助于消解数字鸿沟的信息产业投资的税收、对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化发展业务提供优惠贷款,制定出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对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除数字鸿沟的道路。

第三,拓展信息化教育的覆盖面。在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和贫困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人们并没有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从数字技术所获得的红利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是拉大了他们与信息接受程度高、信息意识强烈和信息技术应用广的人们之间的数字差距。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 38 次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 7.1亿网民中,城镇网民占 73.1%,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有26.9%。这说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9]。要想改变改变数字富有者和数字贫瘠者的差距,不仅要引导信息贫困者认识信息技术是创造未来财富的必要条件,更要调动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信息化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单单是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更要让处在信息化教育弱势的群体得到优惠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信息教育资源和物质支持。例如开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够打破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它不拘泥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限制,偏远地区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听课和在线学习;为了使广大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大学和农村共享数字技术的成果,不断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可以大力兴建公共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除此之外,为了革新人们陈旧的观念意识、培养独立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各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都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广泛开展,拓宽信息接收的通道和途径,更大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第四,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信息技术研发。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的缺乏将会使信息化的进程很难推进,也会使数字鸿沟的规避成为无源之水,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数字贫困地区和人民带来福利。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革新将会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信息基础设施是人们接入和使用网络的重要工具,如果能使更多的信息贫乏者使用上低价且质高的信息设施,将会降低人们接入和使用网络技术的成本,进而有利于降低区域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是解决数字鸿沟一系列矛盾问题的关键。对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数字鸿沟,要解决好关键矛盾,应加强对这些地区和人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扶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的同时,需要致力于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研发出适合我国数字贫困者的信息技术,为弥合我国的数字鸿沟提供技术支持。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2]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

[3]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9-19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 38 次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7-04-09].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926.html.

(责任编辑 刘 翠)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Digital Divide

WEI Rong,GAO Xunxun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Digital technology,as a tool,is the outcome of human practice with distinct practical and forward-looking characteristics.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on the other hand,also brought increasingly prominent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digital divide.The essence of digital divide is the information gap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regions,industries,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possession and application degrees of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global digital process.The digital divide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China's economy,culture,education,etc.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expand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digital divid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echnological value; realistic strategy

B023

:A

:1008-3634(2017)04-0026-06

2017-04-2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JS2016AHST0098)

收稿日期:魏 荣(1972-),女,安徽临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鸿沟数字信息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答数字
鸿沟为界
订阅信息
数字看G20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展会信息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