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引导路径

2017-02-23 17:43李茂雪
关键词:理论课道德思想

李茂雪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引导路径

李茂雪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环境下,部分高校德育理念相对陈旧,加上部分大学生自身消极心理特征的制约,使其产生了藐视传统美德、道德责任意识缺失、功利性价值取向、知行脱离等问题。要通过健全大学生主体人格,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

大学生;道德现状;德育理念;网络文化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未来的道德方向,且关系着整个民族的道德前景。“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道德对于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道德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当前,大学生群体在道德层面的诸多表现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成长的群体,其整体道德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在道德呈现上,既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当前,大学生群体通常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面貌。他们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青年较高的道德水平。大学生对于学校或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认知比较清晰,行为也基本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其道德实践能力也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换不断得到提升。但整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的道德形象,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表现突出的道德问题

1.优秀传统道德丢失

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的不朽财富和瑰宝,它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大力提倡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强调个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奉献意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让;倡导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修养等具有现代借鉴意义的优秀传统道德。

优秀传统道德是大学生道德学习与行为践履的宝贵资源,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道德选择,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兴趣却不高,出现了忽视传统道德中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注重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较为恶劣,打架致伤甚至致死的新闻时有报道;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于家庭、学校、社会应尽的责任意识淡薄,过于注重当下的享受,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规划,借贷消费、提前消费等现象层出不穷,片面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2.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道德责任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应承担的责任[2]。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身行为的权利,相应地,就要有承担其选择带来的道德后果和道德责任的意识。

自我道德责任意识减弱、家庭道德责任意识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淡化是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薄弱的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大学生自杀事件增多,“啃老”问题日益严重,对国家时事和政策漠不关心。大学生若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首先,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自我道德责任意识减弱容易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缺乏容易阻碍家庭关系的发展,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进步;最后,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淡化容易危害社会整体的协调,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3.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化

道德价值取向是对道德行为规范所持的一种行为选择和态度趋向, 它反映着个体在道德问题中价值取向的需要。道德目标是个体在道德情境中践行道德行为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的一种态度倾向和选择。

当前,大学生多数在追求现实利益,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活动有无学分,而不是自身能力能否得到提高;与同学、老师相处时,考虑的是能否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利益,倾向于以功利心来评判周围的人与事。在目标选择上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通俗来讲就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这在大学生择业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标准通常只是工资的高低,而较少考虑其他因素。

4.道德知行脱离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意义的主观反映,是大学生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3]。道德的知与行是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认知只有内化于心,并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外化为行,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一般情况下道德认知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持赞同的态度。大学生群体对道德规范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渴望生活、学习及未来工作的环境是公平、公正、和谐的。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且值得他人尊重的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却很难达到这个要求,面临诸多诱惑容易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大学生明知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是美德,但难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以致出现考试作弊、盲目攀比、深度浪费等现象,这都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知行脱离问题。

二、大学生存在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大学生道德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是大学生道德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大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刚脱离父母的怀抱,自我意识急剧增长,渴望追求新事物,并且对自身与外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一方面适应了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具有思维活跃、灵活性强的特质,易于接受新观点、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因心理发展不够健全和人生阅历有限,遇事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自负、自卑等心理问题突出。一旦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抱负成为泡影,往往悲观失望,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或消极、悲观、逆反等负面心理,甚至误入歧途,酿成自杀或违法犯罪等悲剧[4]。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理性意识相对缺乏,思考问题趋于简单片面,情绪波动较大,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往往也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出现道德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显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教育实效欠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着重理论宣讲轻情景体验、重“照本宣科”轻互动参与、习惯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等特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参与和互动[6]。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典型表现为课堂上抬头率低,课堂常常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讲堂,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容易成为一种单纯的形式教育,难以起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作用,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

(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思潮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都能获得传播的机会,一些负面思潮趁机混入了高校校园,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这些推崇个人至上、金钱第一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言论和思想值得警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这些不良思潮反映的思想实质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相背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动摇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甚至破坏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储备的功能。

(四)消极网络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自其产生之日起,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的快捷性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消费方式。但因网络又有虚拟性、多元化、无边际等特征,不同性质的文化都可以通过这个开放的平台传播给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腐朽、消极的文化通过网络包装逐步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作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先进科技应用较好的群体,对网络的利用率远远大于其他人群。但因大学生辨别是非和抗诱惑的能力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容易出现一些认知不清、判断不明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不加辨别地接受网络信息,混淆了虚拟与现实,有的大学生还将网络中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带入了现实生活中,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当前大学生道德问题引导与治理的路径选择

分析其诸多成因,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治理与引导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健全主体人格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栋梁,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大学生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主体人格主要表现为,主体能够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保持宁静的心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拥有信心,目标规划要清晰,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与人相处要包容;其次,大学生要追求独立的人格,拒绝成为权威的附庸,要以理性的态度做人做事,客观、公平、公正地看待外物;最后,大学生还需培养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培养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逐步塑造和培养自己健全合格的大学生主体人格。

大学生因受年龄和阅历所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排解心理困惑,推动其心理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课程开展的效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必须突出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应包括实践教学,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在信息和观念上与大学生思维的连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拥有其他环境不能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力量,更是不可忽略。“高校中密集的教育力量,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对大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同时必然影响其他环境,对社会起着某种表率和先导作用,为净化社会风气做着积极贡献。”[7]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最独特和明显的特征,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环境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以促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学校文化环境创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力量,激励所有师生都积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中来,共同努力创造出健康、和谐、进步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

网络信息具有实效性强、信息增长迅速、便于存储等其他传播工具不具备的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信息内容真假难辨的问题。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教育者需要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地引导,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其沉迷于网络。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方面的教育,如开设专门的网络规范和文明公约课程,增强大学生对于“网风”“网德”的重视意识。

自律是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度的自律意识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道德行为的内在保证。这需要高校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及自我控制,逐步提高自身道德判断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大学生只有坚持自省、慎独的理念,不断地自我检查、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积极提升自身素质,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5(2).

[2] 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 赵志毅.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8-66.

[4] 叶玉清,肖文学.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94.

[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 方兰欣,乔靖文. 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的多重挑战及其话语权建设的具体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8):39-41.

[7] 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责任编辑:王兰锋)

Moral Status and Guidance Pa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Maoxue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The mor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university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relatively old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ultiple influences of plural social thoughts and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mai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me students have despise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are lack of knowledge from the utilitarian value orientation. The mora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only through building a sound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improving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tatus; moral education idea; network culture

2017-03-27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赵平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8-19)

李茂雪(199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G641

A

1008—4444(2017)04—0115—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与“剑”
跟踪导练(五)(2)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