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才思想的文本意蕴及现代转换

2017-02-23 20:09杨礼荣
关键词:用人论语君子

杨礼荣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论语》中人才思想的文本意蕴及现代转换

杨礼荣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论语》蕴含丰富的人才思想。立足文本,结合现实,深入挖掘《论语》中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当前人才培养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重视发挥人才的主体性、尊重人才的差异性、提倡人才发展的全面性是《论语》中人才思想的精神内核;从育人思想、识人思想和用人思想等角度分析了《论语》中人才思想的基本向度。这些思想都是历经沧桑而不衰且历久弥新的。从优化人才理念、明晰人才导向,构建内容科学、内外结合的育人模式等方面提出改进人才工作的建议。

《论语》;人才思想;文本意蕴;现代转换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持久,是了解和探究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重要窗口。《论语》是思想瑰宝,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充分研究《论语》中的人才思想,是破解当前人才培养难题、提高人才培养时效性的重要路径选择。

1 《论语》中人才思想的精神意蕴

人才思想的精神意蕴体现人才思想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指向,《论语》中的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追求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差异性及重视人发展的全面性等方面。

1.1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性

鼓励人格的独立性。人格的独立性指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做出符合自己内心追求的选择。只有做到人格独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才。做人做事有取舍、不随大流是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其一,人格独立体现为对于任何事情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不因盲目追求某一目标被欺骗或被愚弄。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4]其二,人格的独立性体现为做事讲求度,做人讲求自尊,超越度的事情坚决不做。《论语》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4]。其三,人格独立性中蕴含着权变的思想。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行孙”[4]只有学会变通,才能保留力量,使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其四,人格独立本质上是讲原则、有条件的,而非随心所欲、毫无克制的自由主义。这种原则和条件要求所做之事要符合社会发展大义和趋势,要符合礼、合乎仁。只有在符合仁、礼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尽自己所能去追求,否则,则果断终止。只有做到这一点,方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可替代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人是精神性的存在,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是《论语》重要的思想内容。首先,精神的能动作用体现在精神追求的力量上。志向在人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神生活的质量。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同时,精神追求也是人生目标实现的决定力量。《论语·子罕》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追求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愿意追求,人生目标就有可能实现。其次,精神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反思和自律的力量上。《论语·里仁》说:“以约失之者,鲜矣”[4]。时刻重视反省和约束自己,才能减少过失。

培育责任担当精神。责任担当精神是一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担当精神,人才的价值才可能实现。其一,担当精神体现为正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论语·泰伯》写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4],意指君子能够担当大任,服务社会。其二,担当精神还体现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统一。《论语·泰伯》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4]个人命运只有与国家发展具有同向性,个人的价值才能算真正实现。其三,担当精神体现在积极奉献社会上。面对子贡关于“美玉”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4]孔子认为,只要有才,就要积极争取为国奉献的机会。只有具备担当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

1.2肯定个体区别,尊重人才的差异性

首先,承认人才的差异性。孔子客观分析过不同人的优势与劣势,承认人是有区别的。《论语·先进》提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4]要实现人尽其才,就要根据人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和职徊。同时,在孔子看来,人才是分层次的。孔子认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4]简单而言,一等人才能够修身治国,二等人才是能在地方宗族中受到肯定,三等人才只注重自己修为。在承认人才差异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差异,转化差异,使人才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人才的层次得以提升,实现“各尽其用,各得其所”。

其次,君子与人相处,能够尊重差异,以和为贵。合格的人才必然是友善的,能够接受并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孔子认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通过“周”与“比”、“同”与“和”的对比,孔子深刻诠释了尊重差异、悦纳差异是君子与人相处的重要品质。在《论语·子张》中,孔子说:“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4]“尊贤”“容众”、“嘉善”及“矜不能”本质上需要并体现了君子尊重差异、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

1.3重视人才发展的全面性

塑造“以仁为本”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4]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评判人才的首要标准。《论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诸多道德品质中,“仁”处于最高地位,内在包含其他品质。同时,仁德是一个人获得心灵纯真的保障。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君子对仁德的追求和践行体现在对具体品质的追求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4]。人才要终其一生追求仁,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4]人才不论处境如何,追求仁德的脚步不能停止。

培养“君子不器”的能力素质。“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应该有多重能力素质,以达到自由通达的境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不赞成君子学习某一技艺,他认为君子应着眼大局、修养自身、服务社会,做到“内圣外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仁。在对弟子子贡进行评价时,孔子将他比作琏瑚,虽说是值得重用的人才,但仍未达到仁的境界。当樊迟请求学习如何种庄稼时,孔子评价说:“小人哉,樊须也!”[4],孔子认为君子正确的做法应是修养自身,以德化民。

形成坦荡荡的胸怀气魄。一个合格的人才,既需要有德有才,也要有坦荡荡的心态。坦荡荡的心态体现为,面对财富、挫折及选择时的淡然与洒脱。其一,坦荡荡的心态体现为无论贫富都能淡然面对,乐在其中。《论语·述而》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其二,坦荡荡的心态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志。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君子胸怀平坦宽广,而小人心中常怀幽怨。同时,“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4]。“泰”意为安详坦然,君子能做到不忧不惧,而小人则恰恰相反。这种坦荡荡的心态,最终表现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

2 《论语》中人才思想的内容构建

《论语》的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育人思想、用人思想和识人思想,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其人才思想的整体。育人是识人和用人的前提,识人和用人思想制约着育人理念和内容的构建,识人思想与用人思想则相互决定。

2.1 《论语》中育人思想的基本向度

树立有教无类,尊重规律的育人理念。育人理念是育人思想的首要内容。《论语》的育人理念可分为3个层次。其一,人是可教的,人才源于教育。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人的性情本身是相近的,因为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这就强调了人是可教的、能教的,说明了教育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第二,教育应做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出“有教无类”[4],孔子认为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无类”要建立在学生对老师尊重的前提下。正如孔子所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4]其三,教育应遵循规律,尊重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根据诗、礼、乐的特性,孔子指出了诗、礼、乐在一个人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次序。孔子又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他认为教育的侧重点应根据人生所处阶段的特点而调整。

构建文行忠信的育人内容。孔子将培养君子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个人的外在表现;质,指个人的内在品质。要想达到君子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以道德为先,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历史文献,行指行为实践,忠指待人忠诚,信指讲求信用。可以看出,《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内容,涉及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及实践教育,只有三者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其中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弟子追求仁德,做孝悌、忠信、爱众、亲仁的人;知识教育主要指教授历史文献,包括《诗》《书》《乐》等。通过知识与道德的修养,使教育对象从言到行、从意识到作风发生改变,成为符合君子要求的人才。

运用他育自育相结合的育人方法。《论语》提及的育人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4]孔子讲求根据对象的水平确定教育内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孔子认为,善于使用启发式教学,激发教育对象的潜力,是教育的重要追求;对待民众,孔子一向不主张灌输强压。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他主张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大众,使大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立足于实践,所学必须付之于实践才有意义,实践是育人的根本指向。《论语·公治长》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4]贯穿《论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自我教育法,孔子发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自我反思、自我克制、自我激励是重要的人才培育方法。

2.2 《论语》中识人思想的重要尺度

第一,听言观行的识人方法。重视言论是识人的第一步。孔子认为:“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同时,孔子强调,识人不能完全依赖言论,人的品行最终体现在行为中。《论语·先进》讲:“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4]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要听其言论,但不能轻信,要进一步深入考虑,因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4]。因此,孔子明确提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4]观行是有技巧的。观察人的行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论语》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错误往往能更深刻、更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观察行为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性。此外,观察一个人不仅要观察其所作所为,更要观察其一贯经历和秉性习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4]从其一贯经历和秉性习惯入手,对一个人的了解才能称得上全面。

第二,因人而异的识人原则。育人要因人而异,识人同样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论语·卫灵公》提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4]孔子认为,要在重要的任务中考察君子,而小人则相反。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更彻底地认识一个人,实现才尽其用。

第三,理性对待舆论作用。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会接受他人的评判。他人的评判可从特定方面反映一个人的德行,但他人评价大多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主观性,因此,孔子认为要理性对待舆论。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4]当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致时,要思考判断,而非盲目从众,以防误识人才。《论语·子路》讲:“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4]判断人才时,要重视众人的意见,更要对意见进行全面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这种理性也体现在面对谗言诽谤时仍能不为其影响、坚持自己的原则上。孔子在回答子张关于明察的问题时,提出:“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矣”[4]。意思是只有坚持公正理性的原则,不为谗言所干扰,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3 《论语》中用人思想的主要维度

第一,讲求以德为重的用人情怀。 在孔子看来,用人德为本,一个人是否能重用,根本标尺在于德。孔子所讲的德主要指“尊五美, 屏四恶”[4]。“五美”即“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四恶指“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认为,德为第一,重于门第。“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于先进。”[4]知礼乐,即使出生贫贱,仍旧可以重用。

孔子赋予德以重要的意义。其一,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是凝聚民心的有力武器。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4]他认为,为政者正直,民心得以凝聚,民力得以发挥,秩序得以构建。其二,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具有示范和感化作用。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仁的问题时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4]在正直的人的影响下,邪曲之人也能变得高尚。同时,选用有仁德的人,则政治清明,社会风尚得以构建。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4]

第二,提倡尊重差异量才而用的用人关怀。国家治理中,要充分认识并利用人才的优势,使国家治理有序有效。孔子在解释卫灵公即使昏乱无道而未败亡的原因时说:“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4]卫灵公在国家治理时,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尊重差异,量才而用,以承认差异为前提,以个人特质分析为依据,以实现扬长避短为目标。孔子重视对众弟子差异和特质的分析,《论语》讲:“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4]端木赐和冉求有着不同的特质,但都为治国所需。尊重差异、量才而用要对人才所适合的职位有明确的判断。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4]人才只有居于适合自己的职位,才华才能充分施展。

第三,推崇唯才是举的用人胸怀。唯才是举即以才能为人才鉴举的根本标准,不怀私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之贤而不与立也。”[4]知道有贤德的人而不举荐,臧文仲的行为可称为“窃位”,孔子对这种行为实为不屑。孔子认为:“举逸民, 天下之民归心。”[4]重用因被嫉妒而隐居的贤人,使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是凝聚民心的重要方法。不怀私心,“举尔所知”是孔子所追求的用人胸怀。唯才是举, 对人才要宽容,“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4],孔子主张坚持原则,不纠结于小错,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

3 《论语》中人才思想的现实借鉴

《论语》中丰富的人才思想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1]因此,相关部门要立足现实,将新的时代要求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现代转化。

3.1优化人才理念,明晰人才导向

以充分激发人才的主体精神为重要导向。孔子认为,主体精神是人才的重要精神特质之一,他将主体精神作为人才培养和评判的重要尺度。培育有主体精神的人才就是要培育有独立精神、担当精神以及正确精神追求的人,这在当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独立精神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精神素质。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独立,培养独立意识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独立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很多人所讲的独立等同于任性和标新立异。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人们在面对舆论时,被不同的声音左右,无法认清事情的实质;在行为选择时上,可能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与人相处时,无法正确坚持自己的主张,难以把握“度”。因此,我们要对独立一词的内涵正本清源,突出《论语》中蕴含的人格独立思想在今天的指导意义。《论语》所说的“独立”,是指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能审时度势地采取恰当的行动。汲取《论语》中关于独立的思想,结合当前现实,培育真正有独立精神的人才,是现今人才培育的重要维度。其次,现代社会发展急需有担当精神的人才。诚信问题、家庭问题、治安问题等现实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社会个体责任担当精神缺失,培养责任担当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论语》所讲的责任担当,主要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是当前责任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我们强调的责任担当还包含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这是个人承担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体现。再次,《论语》强调的精神追求在今天也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条件的优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表现之一是理想信念易于缺失。培养有自律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论语》中关于精神追求的思想,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现代人才的成长。

以培养有个性的人才为抓手。《论语》提倡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倡导在承认人才层次和人才能力的客观区别基础上实现才尽其用,这种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以和为贵”的相处之道。当前,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人才层次区分更加分明,社会选择更加多样,迫切需要个人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要求更加尊重人才差异性,以培养有个性的人作为人才发展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与人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诸多不和谐问题的出现,在于人与人间缺乏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说,能够包容他人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友善”精神的人。

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论语》所提倡的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过硬的能力、宽广的胸怀,这在当下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其一,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地会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上,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二,社会分工细化,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硬的能力素质是成为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今天所讲的能力素质,不同于孔子时代所讲的能力素质。从社会的角度说,当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更加多样;从个体的角度说,当前要求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应术有专攻。其三,孔子认为,人才要有坦荡荡的君子胸怀,这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上诸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均可归因于人们的心态失衡,在于不少人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差异及财富。我们要尤其重视引导形成坦然、豁达、积极的社会心态。

3.2构建内容科学、内外结合的育人模式

汲取优秀传统教育理念,解决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关系个人与国家前途。《论语》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对解决当前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减少生源争夺等问题。争夺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对人才的等级划分。义务教育阶段应更注重教育的惠民性和普及性,要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其次,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因人的特点而异和因人的年龄而异地开展教育活动。社会的发展使人更具个性,当前教育更要重视以人为出发点,尊重教育规律,求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再次,发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孔子认为,学生要尊重老师,学习以谦虚为上。当前,学生不尊重师长、自以为是的问题突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继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引导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

结合时代要求,丰富育人内容。孔子认为,育人包括德育、智育、行育等多个方面,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保障,以实践为归宿。孔子对教育内容基本维度的划分具有超时代的意义,我们要立足现实,继承孔子关于育人内容的基本思想,丰富孔子的育人内容。首先,坚持以德为先,继承《论语》中道德内涵的合理成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重点工程常抓不懈,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驱动力。其次,重视智育,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有所长的人才,使人才各尽其能。再次,以行为养成为目标,积极倡导各类人才以理论指导实践,做优秀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造福社会。

继承和应用优秀的教育方法。《论语》提到的育人方法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的,主要有因材施教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这些教育方法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当前仍被广泛应用。继承和运用优秀的传统育人方法,要立足当前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才需求,创新传统育人方法的呈现形式和运用方式,以教育内容为核心和导向,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

3.3形成全面考察、才尽其用的用人路径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用人的首要环节,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论语》中的用人情怀、用人关怀和用人胸怀集中体现了孔子提倡的用人导向。首先,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为人才选用的价值追求。在我们当前的人才任用领域,仍存在着设立无形门槛、歧视特定人群等问题,表现为设立学历门槛、性别门槛,重视关系等。学历、性别等因素与人的能力不完全相关,各种歧视性门槛将阻碍人才才能的发挥,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用人应重视坚持公平的价值导向,以德行和才能为人才的评价依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用人要注重人文关怀,孔子认为,尊重差异和量才而用是用人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用人者要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分析,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充分发掘人才潜力。

建立合理的用人标准。用人标准是用人导向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人才选用。孔子所提倡的用人才标准包括德、才、行等多个指标,各指标又包含多样多层内容。当前,建立合理的用人标准,我们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全面性,借鉴传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根据现实发展要求丰富和完善用人标准的内容。例如,可将党性修养作为重要标准,以选拔出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强的人才。再如,各特定领域制定用人标准,应突出该领域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以选出业务能力强的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人才评价体现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用人导向和标准得以贯彻和落实的保障。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考察指标,包括指标的具体内容及各指标所占比重等,使评价系统更加客观。其次,科学的评价系统内在地要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孔子强调理性对待舆论,听言观行,做到识人全面等在当前仍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道德绑架”“舆论绑架”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对舆论的盲从及识人方法的片面。同时,我们要综合使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者的专业技能,使人才评价有数据可依等,全面提高评价系统的科学性。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2).

[2] 戚国明.孔子人才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3] 孙湜茗.析儒家人才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哲学史,1997(2):12-17.

[4] 论语[M].张燕婴,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THETEXTUALMEANINGANDMODERNTRANSFORMATIONOFTALENTTHOUGHTINANALECTSOFCONFUCIUS

YANG Lirong

(School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s a brilliant masterpiece,AnalectsofConfuciuscontains a wealth of talent thinking.It is of outstand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alent thinking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based on the text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reality.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ringing into play the subjectivity of talents, respecting the diversity of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thought of talents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dimension of the thought ofAnalectsofConfuciu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ng, identifying and employing people.These thoughts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and are timeless.I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talents' 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talent concept, clarifying the talent orientation, 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science and combin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education mode.

AnalectsofConfucius; talent thought; textual meaning; modern transformation

2017-08-11

杨礼荣(199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673-1751(2017)06-0050-07

G641

A

猜你喜欢
用人论语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君子无所争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