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韶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论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七大误区
许韶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目前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存在的误区主要有:规划编制上一味追求“名学府”“名单位”“名专家”;村落保护上,“看见的”保护,“非物质”不管;开发建设上,脱离乡村文化实际,“整齐划一”,盲目追求“高大上”;不从实际出发,把村庄当景区,只要开发就收门票;实施开发时“拆”“仿”当头,用建城市的理念建乡村;曲解“美丽”,死抱“村庄”不放。针对问题,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理念的宣传,加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规划引导,发挥传统村落景观建设典型示范和突出地域文化个性,活化传统村落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河南省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开发;乡村旅游;开发误区
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居民服务的村落。它是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是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美学、建筑和科考等价值,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1]。河南传统村落集中反映了中原传统风貌,体现了中原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河南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河南传统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我省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普遍困难是,在建设上缺乏财力、在发展上缺乏活力、在经济上缺乏实力、在形象上缺乏魅力。有的传统村落道路越扩越宽,市场门面越建越大,却引不来人流;有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开发的实力;有的村服务配套不全、旅游设施不完善,即使一些很有条件和基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也没有做足特色文章。目前,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开发,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处于开发的完善提高阶段,这主要包括洛阳栾川县重渡沟村、新乡辉县市郭亮村、焦作云台山岸上村、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梨园坪村等,这些村的旅游开发相对较早,有些村庄本身就在景区内,与景区融为一体,这些村落开发的重点是完善提升。第二种类型处于开发的探索阶段,这类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如郑州市登封市徐庄镇柏石崖村、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新乡市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三门峡湖滨区高庙乡高洼村、南阳市南召县马市坪乡转角石村、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杨帆村,等等。第三类处于开发的起步阶段,这一类主要包括济源市的水洪池村、灵宝市朱阳镇的王家村、方城县的三贤山村、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齐村、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草庙村、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长岭村、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丁管营村、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抚乡前庄村、信阳市光山县南向店乡董湾村和向楼村等。
在一窝蜂开发传统村落的同时,一些开发误区也开始显现,笔者就目前河南传统村落开发中的七大误区进行论述,以引起各方的注意。
1.1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和尚名气越大越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军事上一句俗语,而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而言,规划则是前提,必然先要抓规划。让谁来做规划?目前有一种说怪不怪的现象,只要是名牌大学里的人,似乎什么人都能出来做规划。各地目前在选规划单位,请规划专家方面,一味追求“名学府”“名单位”“名专家”,专家名气越大越好,单位知名度越高越好,因此很多专找名气大的高等学府、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做规划,不管他们对地域文化是否了解,似乎名气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最佳组合的旅游规划专家队伍,应由跨地区、跨行业、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一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对规划的完成并不具优势。而多单位的合作,由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队伍,往往可以取长补短,弥补缺憾。而且,现在许多名气很大的规划单位,参与的规划项目太多,一个名家就是一个小分队,带一批学生辈到处打游击。由于规划市场大,项目多,出现了一旦名校有规划资质证,哪个院系都可以做规划的现象,虽每个规划团队都有名家坐镇,但名家只起招牌作用,并不具体干活,干活的是一群小字辈。
做规划一定要请外来的和尚,这也是各地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实,规划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水平,不在于专家是否“省内”还是“省外”“国外”。虽然外边的专家有广阔的视角,有新的规划理念,有登高远望的宏观比较优势,在规划中易于直奔主题,便于提炼宣传口号和选择龙头产品,也便于布列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专项旅游产品。但外边的专家对本地的资源不甚熟悉,国外的专家甚至有“水土不服”的弱点。河南省文化底蕴厚,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传统村落则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场所,传统村落开发规划的“精髓”与“神韵”在于充分展现当地的文化底蕴。规划中要吃透地域内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地方上“土专家”的参与。因而,我们虽然不能排斥外来专家,但也不能完全迷信外来“和尚”。
1.2传统村落文化“看见的”保护,“非物质”不管
目前,河南省大多传统村落仅对“看得见”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而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往往不加理会。传统村落是由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主要包括建筑、道路、水体、植物、开敞空间、地形变化等。各种元素之间互相影响,建筑景观是统领村落整体景观效果的核心元素,也是各种元素中最富于变化、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元素。建筑景观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和包括审美意象在内的文化理念、经济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且这类文化遗产大多附着于物质载体,看得见摸得着,开发得早,几乎无一例外地发展成为观光旅游产品。例如,对传统建筑遗存实物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设定历史文化名村等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并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开发利用。但在休闲旅游时代,物质文化遗产像自然文化遗产一样,显然是有局限性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然。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广泛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中,包括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环境、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等。每个规划团队都非遗产品最具异域特点、最具风情、最具诱惑的文化旅游热点,因而成为激发旅游动机和诉求的重要元素和诱因。不仅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所喜欢,境外游客也普遍对中国原始乡村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传统村落的布局、乡村道路、非物质文化等方面,往往在开发中不被重视。而这些方面都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吸引物,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原传统村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很多内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是与古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当时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也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理念、审美取向相协调的。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对于旅游来讲,有些非物质文化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河南省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村落周边与村落有较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2]。非物质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产品。非物质文化还是现代城里人乡愁情结的心动点,可以满足人们的探秘、猎奇、寻乐、求知诉求。在这种传统文化浸润中,人们可以濡染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转化为旅游产品,就可以因其垄断性、品牌性、原始性、原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形成一种非凡旅游业态,从而对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
1.3 “整齐划一、高大上”成为乡村建设目标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增加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以扩大传统村落的原有规模,但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投资越多越好。过多的新建旅游服务设施,过多的投资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3]。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小而精、突出特色,利用现有的传统建筑布局进行旅游功能的完善,才是开发的主要方向。
目前,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整齐划一、高大上”成为目标,都声称要打造“独一无二”的村落,大型停车场、大型游客中心、大商业街、大红灯笼、成了“传统村落”的标配。新建的一些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按实际地形地貌搞建设,追求高大上,大兴土木,修直路、修大路,地要削平,建筑的造型风格和色彩都要一样。这样看起来似乎气势恢宏,可实际上却极不协调,与大自然不协调,与农村环境不协调。建筑组群中,不同建筑单体之间也难以形成相互协调的空间秩序,景观格局呆板僵化,这种营建理念也是我国传统村落建设一大误区。
对于看惯了城市建筑的市民来说,农村里城市建筑的复制品,没有一点吸引力。传统乡村建筑依路依山依水而建,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就容易构成极好的乡村图画,对城市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4]。在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开发中,有些村没有充分吸纳传统建筑文化中群体协调有序的内涵,部分居民自建改建住宅时过度张扬个性,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或者欧美建筑风格,与周围其他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村庄建筑景观的整体和谐性和美感。
1.4村庄就是“景区”,不收门票不行
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弘扬传统文化,让游人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二是通过传统村落的文化展示和游人的观光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的问题是过度强调“门票经济”,在开发过程中过分考虑经济效益,追求游人数量,把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作为景区来对待。传统村落能不能作为景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村落本身就位于景区内,是景区的组成部分;但一些村位于景区以外,充当着旅游服务功能,其本身就是开放系统,是现有村民的一个正常生活空间,不一定非得封闭成一个景点卖门票,应该把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门票以外的其他方面。
传统村落旅游的内容是村落蕴涵的丰富文化让游客感悟和享受文化的魅力。我国最常见的传统村落旅游,往往以低层次的手段打造低俗化、景区化的村落。村民不再从事农业,变成了商人;民居卖给城里人搞民宿;民俗异化成给钱才演的逢场作戏;村落成为游客寻欢作乐的景区。游客进村就要买票,而且追求游客量,严重忽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例如,辉县市沙窑乡水磨村等一些具有一定度假条件的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美,海拔较高,适合于人们避暑度假,这样的村庄的开发旅游,不适合于卖门票,而且游客也不宜太多,游客过多就异化了真正度假客人的感受。收门票的景区应是观光型的景区、封闭型景区,这些景区的游人主要在白天观光。而度假型景区,特别是休闲度假型传统村落的开发重点不是白天怎么游,而是晚上怎么游。一个景区没有夜生活,就没有第二次消费,只有门票收入的景区不可能是度假区。
河南有些传统村落的居民往往不以门票为收入来源,而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里,让旅行者、旅居者、旅游者“慢生活”,体验本地的“吃、住、行、游、购、娱”。村民不需要为外来者刻意装扮迎合,仍然维持本地生活的自然状态。辉县市的后庄村,位于重要的旅游线上,是一个很典型的太行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中,仅做服务,没有作为景区进行卖票,引来了大批的游客在此停留休闲。本土居民和外来游客和谐相处、互相尊重,这里处处有风景、见物也见人,达到了自然合谐的文化旅游境界。
1.5开发商“进村”,村民就得“离村”
多数传统村落位于经济不发达的山区或较为贫困的落后地区,需要外来资金的注入,需要旅游开发商进行整体投资和开发。开发商投资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要尊重市场选择,搞懂游客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村落,什么样的传统村落对游客有吸引力。同时,在旅游开发中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但我国的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为了统一管理和统一打造品牌,往往会就把原有村民整体搬迁,留下一个空村。这样的开发背离了传统村落的“活化”要求,降低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思路上来讲,应倡导利益相关原则,提倡村民参与,不仅要考虑投资商的利益和旅游者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传统村落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旅游产品,居民拥有所有权,而旅游开发会对村民的传统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更需要调动村民的参与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这样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围,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让当地居民真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直接缓解旅游资源保护对村民造成的压力,实现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增加动力。巩义杨树沟村,一方面重视使用当地劳动力开展旅游开发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为此开展了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在扶持与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中,对农家菜馆、特色商品、农产品等加强规范管理,很好地协调了旅游开发与百姓利益的关系。杨树沟的乡村旅游有声有色,实现了开发商与村民的利益共享。
1.6 “拆”“仿”当头,用建城市的理念建乡村
乡村与城市的经济分工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相应的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特征也应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而是反映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别。虽然,我国城乡之间生活水平在逐渐缩小,但两者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应各有不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要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习惯,二要保持村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出现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原有村落风貌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外来游客的观光体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适度把握。
曾有人一度提出过“乡村城市化”理念,但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过度强调“乡村城市化”也是一种误区。“乡村城市化”应该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化,而不应该是传统村落景观的城市化,传统村落开发应坚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传统村落建设服务。“模仿”既不能简单模仿古代建筑的外在形式,也不能丢失乡村特色完全模仿城市建筑的形式。例如万仙山郭亮村,舍弃传统的太行石屋建筑特点,简单模仿现代城市民居建筑,在传统商业业态中还混杂了KTV、酒吧等现代娱乐业态,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业态组合都不伦不类;不仅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还因违背当地民众生活习惯而降低了居住者的舒适度。
1.7曲解“美丽”,死抱“村庄”不放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人们一直在探寻能被普遍接受的“美丽”的概念,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城市化为美、以欧美化为美、以江南风情为美、以仿古风格为美等现象。其中,一大误区就是把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仅限于“村庄”,甚至限于村庄建筑,忽视了村庄周围的农田和山川。传统村落开发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村庄周围的可用资源,使传统村落符合体验旅游的需求,成为旅游吸引物。如,营建观光果园,就要为游客提供大尺度的林果观赏景观和采摘品尝场所,保留原有树木,在山坡及山顶上按区段增植不同品种的桃、梅、李、杏、樱桃等,营造春华秋实的乡村农业景观。
传统村落的画面构成,并不仅指村庄,构成村落景观的元素包括建筑、道路、公共活动空间、植物、动物、水体、地形变化,等等。在被农田包围的村落中,农户的房屋,依山就势,排列疏密有致,和村周边的水溪、古树、道上悠然自得的耕牛、水面上漫游的鹅鸭、田间劳动的农夫,共同构成一种农村景观。需要注意的是,某一个构景元素就算本身很具美感,但如果与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格格不入也无法产生美丽的效果。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不是“千村一面”,漂亮的村庄是因为内部灵动有序给人带来美感,不是因为与邻近村庄不一样而显得漂亮。单就打造特色而论,许多村庄建筑缺少美感的原因并不是没有特色,而是同一个传统村落内部景观的协调性受到破坏,各个建筑单元“大不同、小不异”。同一个村落中,建筑风格杂乱无序的现象多出现在部分居民新建或改建房屋的村落;同一个村落的建筑“千屋一面”问题,多出现在地方政府或村委会统一规划组织营造的新建农村社区中。如,有的南水北调移民新村中,由单一建筑模块阵列排布的居住建筑等。
2.1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目前,河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从宏观时代背景看,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传统村落交织碰撞。在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时,不仅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遗存,更要加强对非物质形态传统的保护和研究,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做到“古为今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农耕区文化特征的中原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提出保护要求与措施,如此将能助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
2.2加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理念的宣传
河南在传统村落开发宣传上,各传统村落旅游产品线缺乏鲜明特色和主题。旅游地之间的差异性,首先要求旅游形象上具有差异性。河南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应打造不同的旅游地形象,针对形象上的异同,推出主题活动,变各村落间的相互抑制为相互补充。通过宣传使中原文化在各村落形态上得到更好体现。
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邀请专家制作电视教学片,作为河南省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供有兴趣的公务员学习使用。二是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对县(市)主管乡村建设的行政官员和政府机关里的技术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在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增加有关打造传统村落景观的专题片播放时间。
2.3加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规划引导
加强规划引导,对于打造美丽的乡村景观至关重要。农民是实施农村住宅建造的主体,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主体。每一个村民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审美喜好不同,如果完全任由村民自由建造房屋,则很难实现村庄整体景观的协调性,编制村落建设规划就十分必要。在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时,要注意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在规划中充分反应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规划通过论证、评审以后,必须确保得到认真执行,以发挥规划对村庄整体景观建设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规划的有效实施要求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总之,编制规划要注重多专业结合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
2.4发挥传统村落景观建设典型的示范作用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产业,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积淀为基础的,离开了乡村文化,就失去了其独有风味,也就丧失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要坚持“整旧修旧,限新扬旧,慎新建、多移建”的原则,做好传统旅游示范村建设,用典型项目为周边其他传统村落提供参考,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村庄共同搞好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可以组织资金和技术力量突出传统文化特点建设各行政村的村委会办公室、文化馆、医疗室等公共建筑,用典型建筑引导村民在自建房屋时选择恰当的建筑风格,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特点。
2.5突出地域文化个性,活化传统村落
个性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随着旅游开发竞争的白热化,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更应重视扬长避短,实现个性化开发。主要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互补型产品,避免低层次雷同。洛阳市宜阳县的莲庄村突出“古都官道、万亩荷塘”的文化古村形象,栾川狮子庙乡的王府沟村则营造“伏牛竹海,养生度假”的旅游形象,突出了自己的文化个性。
活化传统村落,主要是增强资源本体的可视化和可感知。第一,有视觉体验。就是吸引眼睛去观看,利用景物“吸引眼球”,让旅游获得美感及视角体验。第二,有听觉体验。让旅客通过耳朵体验听觉效果,如鸡鸣狗叫、鸟语松鸣、寺院钟声、村中鼓乐等。第三,有嗅觉体验。嗅觉体验已成为旅游体验的必备要素,荷花的芬芳、桂花的馥郁、菜花的醉人,是观花游园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第四,有味觉体验。民以食为天,任何旅游活动皆离不开吃与喝,餐饮的味觉体验令人兴奋。因此,活化传统村落就是要调动能刺激游客各种感官的因素,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5-76.
[3] 冯淑华.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5-68.
[4]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3(1):34-37.
SEVENWRONGPATHSTAKENINTRADITIONALVILLAGETOURISMDEVELOPMENTINHENANPROVINCE
XU Shaoli
(InstituteofRuralDevelopment,Hen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Zhengzhou450002,China)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signing tourism planning in hot pursuit of “famous universities”, “famous units”, “famous experts”; protecting what is “in sight” and ignoring what is “non-material” in village-protection; being divorced from the actual rural culture and being in blind pursuit of “uniform” and “being high-ended, atmospheric, and superior graded ” i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regarding the village as scenic spots, and collecting admission tickets as long as the village are developed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y; implementing village development based on “demolition” and “imitation” and building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the city”; distorting the meaning of “beautiful villages” and firmly grasping the concept of “villag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such aspects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n-materi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f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planning and guida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giving play to a typical mod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regional cultural individuality and activa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Henan Province; traditional village; beautiful countryside;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isunderstanding
2018-07-30
许韶立(1962-),男,山西芮城县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
1673-1751(2017)06-0037-06
F59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