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7-02-23 09:52董立人岳金屏
关键词:儿童农村教育

董立人,岳金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河南 郑州450018)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董立人,岳金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河南 郑州450018)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家庭亲子教育缺失、代管教育无效、亲子沟通不畅;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介入滞后等原因,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不尽如人意,行为模式存在偏差,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安全存在隐患。为此,新时代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学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2016年7月31日中国民政部、教育部和公安部的调查结果,中国有902万农村留守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经商或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抚养或独自生活的儿童。一般来讲,判断儿童是否“留守”,要看外出的父母与孩子见面间隔是否6个月以上。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行为、情感上凸显出来的问题不容小视。留守儿童群体庞大,其中绝大多数还是低龄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家庭生活的缺陷,不可避免地给广大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心理、安全上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今天留守儿童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城乡经济是否可协调发展,更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发展是否可持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3]因此,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状况欠佳

在单亲监护情况下,留守母亲或者父亲独自在家承担着整个家庭的家务劳作,身心俱疲,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在隔代教育中,祖孙年龄悬殊,大致在44岁到72岁之间,且祖辈们大多文化程度低,往往只能照顾吃饱穿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在亲朋监护中,亲戚们普遍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说重说轻都不合适,只要安全不出问题就行了,不便经常询问和过多管教。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习心理不稳定

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在一段时期内(多数为两周至三个月)思想消极,孤僻易怒,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上课经常走神,作业完成不佳。

2.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7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初期成绩下滑,虽然有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成绩又逐渐回升,但较少超越原来最佳水平。总体上,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

(二)行为模式出现偏差

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示范和管教约束,留守儿童很容易在行为模式上出现偏差。

1.不服管教,纪律性差

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纪律意识,道德品行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狭隘,不遵守校规校纪,迟到、旷课、上网、逃课屡有发生。不能正确对待代管人的约束,漠视老师的善意提醒。

2.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正确引导,缺少辨别力与自控力,受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威逼,其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愈来愈远,甚至出现违法犯罪。

(三)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亲情抚慰是缺失的,他们在成功、失败、孤独、寂寞、难过、自卑、抑郁或在生活中遇到重要事件时,没有父母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建议,只能独自面对、咀嚼。长期的情绪郁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缺少安全感

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假如父母超过3个月才能与孩子见一次面,孩子会感觉“烦乱”,对生存现状充满焦虑,有不安全感[4]。长期思念父母,相聚的希望一次次破灭,很多留守儿童悲观消沉,甚至自杀。

2.心理承受能力差

由于儿童特有的天真幼稚,留守儿童看待问题不成熟,不会理性分析事情,对复杂艰难的人生际遇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因为没有渠道疏导,心理堤坝容易崩溃,没有信心面对,甚至用死亡来逃避。

3.个性容易出现偏差

心理学家指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6~16岁。父母的亲切呵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有些留守儿童内心缺少安全感,导致性格急躁、缺少耐性、自我封闭、敏感多疑。与人交流时,充满防范甚至抵触,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学习环境状态不和谐。

4.对父母产生怨恨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留守儿童往往自卑感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怨恨父母,有明显的疏离感。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出去打工是因为没有本事,不能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留在家里是因为他们不够爱自己,因此心生怨恨。有些孩子在父母回家后,不理不睬,故意疏远,发泄不满情绪,亲子心灵难以融合。

(四)安全上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尚小,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在脱离家庭、父母和学校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有效预见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潜在危险,以至于灾难来临极易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中南大学聂茂教授用了“三个最”来形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5]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作用,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家庭教育方面

1.亲子教育缺失

亲子之间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其联系具有自然性、遗传性。父母的职责重在教育而非养育,作用不可替代。处于6~16岁年龄段的孩子,性格正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缺席,孩子的人格成长会遇到障碍,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全。有些家长多年不回家,平时也很少和孩子联系,这就等于放弃了监护教育子女的责任,成为留守子女学习、成长、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旁观者,不能适时对孩子的成长纠偏,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

2.代管教育无效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之前,都为孩子安排了较为信任的祖辈或者亲朋代管。但祖辈监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只能进行粗放的教育和管理;二是祖辈大都溺爱孩子,容易纵容滋养孩子的不良行为;三是祖辈与留守儿童存在“代沟”,沟通和交流受阻;四是部分祖辈还在从事农耕,农忙时会要求留守儿童参与家务劳动,稍有不遂,非打即骂,导致留守儿童心里抵触,不服管教。亲朋监护,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由于疏于管理,代管往往难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亲子沟通不畅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双方交往具有空间上的远距离性、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联系上的非面对面性等特点,致使亲子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互动和信息交流。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想法往往不一致:留守儿童需要父母温暖的陪伴,而父母想要外出挣钱给予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条件。没有融入彼此的生活就不能体会彼此的情感:有些留守儿童父母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很少与子女交流思想和感情;有些留守儿童父母认为社会多元,以学取仕的时代过去了,只要身体好,没有学问照样可以挣大钱,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闻不问;有些留守儿童父母认为没有在家陪孩子,感到亏欠,想用金钱和物资来弥补,而留守儿童也不理解父母在外的辛苦,认为挣钱很容易,不好好学习,养成眼高手低、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设施落后

当前形势下,在学校住读、寄宿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教措施。集体生活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明显的差别,减轻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学校寄宿条件差,很多家长选择将留守儿童托付给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或另外给孩子租房,这样一来,在学校和住宿地之间,形成了管理留守儿童的失控区,给留守儿童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本文对我馆的读者类型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首先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与教职工等;其次是不同学院的读者,包括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金融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等。借助Matlab等工具对不同的读者借阅人数分布在2014—2018年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2.师资力量薄弱

国家近几年很重视解决农村师资问题。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招录来的老师大多不安于现状,通过各种渠道调离岗位。为了保证正常教学,一些学校通过“返聘”方式请代课教师或加大现有教师的工作量。此外,在岗教师往往年龄偏大,教育理念落后,上课按部就班,很难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如互联网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校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措施缺乏针对性。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生理教师,没有开设指导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生理、心理和安全教育。农村教师兼顾教学和家庭重担,也没有精力去义务照顾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薄弱的师资力量无益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利于对留守儿童的特别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目前,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制约,属于弱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深化,为完善国民经济体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工业、城市得到优先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突出。

2.政府介入滞后,社会关怀不够

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增收,有些地方甚至专门成立“劳务输出办”,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但对农民外出后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关注不够,缺少资金、缺少举措、缺少有效的指导。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工作职责划给了民政、妇联和团委,仅仅依靠个别部门的推动,没有放到工作全局上来衡量。

政府介入的滞后导致了社会关爱的不足。全社会尚未形成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厚爱一分”的理念。在文化市场领域、在校园周边环境,危害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不良因素依然存在。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与决策的引导作用

1.健全机构,发挥职能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协同参与。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成立各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教育、公安、检察、司法、民政、社保、工会、团委、妇联等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本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落实。对本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全面、准确、客观地认定和评价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爱工作实施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关爱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并给予适当经费保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一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对策,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职能上进行一些调整或改革,着眼于本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布局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督导评价、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整体工作体系中来。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将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把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部分城市已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各级政府应以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限制,拆除教育、医疗等制度壁垒,完善政策,使流向城市的农民与城镇居民拥有相同的社会权益,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进城落户,确保随迁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当前,在改革全面到位之前,流入地政府应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切限制与收费,接纳随迁子女入学就读。各级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杜绝对农民工子女歧视性待遇和收费,并给予接收学校相对应的经费支持。

3.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以新农村建设和产业扶贫为项目依托,以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商人来本地区投资发展。加大扶持培育产业项目力度,拉长产业链条,给本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广泛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同时,各级政府应广泛调研,准确定位,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村一业”。积极制定农民创业优惠政策,引导返乡农民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对特色种养植、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市场上的引路。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从根本上缩减留守儿童数量,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二)发挥学校教育管理的主导作用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档案

学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详细录入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把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父母务工情况、现有监管人情况等逐一登记造册,一人一档,一学期一变更,实行动态管理,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生活帮助、心理疏导”。并与乡镇、团委、妇联等有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主动与关爱留守儿童的乡镇包片领导、驻村乡干部、社会工作者、爱心人士沟通情况,织密社会关爱网络,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受到爱的关注,得到妥善照管,及时发现他们显性、隐性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临时监护人定期联系,及时就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情感、行为等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定解决的办法。消除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衔接“真空”,形成家校的良性互动。

2.整合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规模流动,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很多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出现了生源少、班额小、教学资源空置率高的情况。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妥善整合教育资源,合并教学点,集中教育项目资金和优秀师资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在校管理和教育,让他们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成长,感受到老师、同学、集体的温暖,减少心理认知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差距,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学习、生活、安全方面的缺憾。同时,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丰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仪器使学习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生活、生理、心理、法制教师,调整课时结构,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心理知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指导、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疏导不良心理情绪,弥补情感缺失,培养留守儿童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发挥教育教化功能,抵御不良侵蚀

好的教育,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家庭关爱缺失、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特殊群体,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关心。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悲悯的情怀,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对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真情,用认同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赞赏,在被认可和尊重中获得自信和进取的积极性。通过教育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从而消除与父母情感的隔膜,唤起感恩之心,调动学习的内生动力,自觉抵御周边不良环境与不良文化的侵蚀。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教胜于养

留守儿童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可或缺,要时时关注子女的精神需求。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思想,优化教育方式,把塑造子女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放在首位。让留守儿童拥有获得感、归属感与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加强亲子沟通,缺位不缺责

父母对子女有法定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应妥善处理好发展家庭经济与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应转变用物质代替情感的观念和做法,不能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歉疚,应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用一颗平等、尊重、温暖的心多与子女沟通,弥补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加强亲子间的感情融合。及时掌握子女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变化,随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安全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及时介入他们的成长,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化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迷茫,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四)发挥社会的协同配合作用

1.动员各方力量,营造关爱氛围

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宣传动员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通过发布困难留守儿童信息、制作公益宣传片、关注留守儿童“微心愿”、招募“爱心妈妈”或“代理家长”、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来关爱留守儿童,融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情感和教育支持,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子女看护、教育需求。

2.整治校园周边,净化成长环境

政法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学校、村(社区)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疑似遭受意外伤害、家庭暴力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从重从快处理,对犯罪分子形成震慑。对农村中小学派驻警力,提高校园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师生安全保护意识。各级文化执法部门和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现象,倡导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

(五)发挥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作用

1.自我教育,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内生动力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辅相成,才能产生最佳教育效果。留守儿童自身要通过读书、写日记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计划、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激励,锻炼自己的生活、学习自理能力,鼓起面对困难的勇气,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塑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2.树立典型,发挥优秀留守儿童的榜样作用

榜样是旗帜,是方向,是标杆。树立留守儿童优秀典型,用身边的人教育留守儿童,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共鸣,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更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或少先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契机,组织评选优秀留守儿童,用他们的事迹教育引导其他留守儿童,号召全体留守儿童向榜样看齐。学校的肯定和表扬,同学的敬佩和崇拜会让优秀的留守儿童尝到成功的喜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友好愉悦的环境里快速成长。

[1] 蔡君彦, 郑诚.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约82.7万人,人数位列全国第五[N]. 大河报, 2017-01-04(AI-04).

[2]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光明日报, 2017-10-26(0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19(01).

[4] 新华网. 2016《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京发布[EB/OL]. (2016-06-24) [2017-09-05]. http://news.xinhuanet.com/caipiao/2016-06/24/c_1119108296.htm.

[5] 王克.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7-19.

OntheEducationofStay-at-homeChildreninRuralAreasinChina

DONG Liren, YUE Jinp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Zhengzhou 450018, China)

Education problems of China's current rural stay-at-home children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Due to lack of parenthood, invalid of substituted support, distractions i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facility backwardness of schools,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imperfection in evaluating systems, im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lay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s, and etc, most stay-at-home children bothered by problems like poor grades, distinguishing behaviors, defective minds, or possible harms. How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which possibly needs highly focuse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for most scholars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worthy of study.

stay-at-home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2017-10-28

董立人(1959—),男,河南郑州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公共政策、交叉学科;岳金屏(1977—),女,河南信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C913

A

1008—4444(2017)06—0074—05

李翔)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