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2017-02-22 18:08常叔杰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叔杰

摘    要: 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认识的辩证过程看,可以遵循舆论宣传—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制度规范的路径;从心理接受规律而言,可以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行为认同的路径;从认同的主体依赖或群体构建角度来看,可以遵循从支配群体认同到附属群体认同的路径。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构建,可以从组织保障、宣传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

一、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区域性特点和社会角色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一般是指我国西部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特指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这五个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地区。由于受到历史、教育、区位、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逊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体到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身上而言,该点主要表现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人数比例(20%~50%)相较东部发达地区(10%~30%)要高出10至20个百分点[1]。而近年有关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的系列文献均表明,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业已成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高及其教育与管理工作任务重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由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加之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信仰的宗教,这就使得置身于这样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必然受其影响。显而易见,这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作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青年知识群体,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要是我国西部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管理者,他(她)们对我国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发展、文化认同、国家统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示范导向和风向标作用。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

二、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

带着上述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4月至5月期间赴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对其中的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200份,其中无效卷1份,少数民族学生71份,汉族学生128份,问卷有效率为99.5%。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93%)认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的提法,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意识当中是愿意接受核心价值观这种道德软约束的;二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不高(43.8%),表明西部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活动力度和时间、资金、人员等要素投入;三是西部民族大学生主流人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了解(43.8%)和认同(80%)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矛盾,表明有近37%的学生虽然没有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其在态度上是支持和赞同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的;四是西部民族大学生主流人群(72%)认为课堂讲授是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但现实情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的作用和效果不够明显,仍有近34%的空间可以努力和挖掘;五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元化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所乐见的方式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排第一(74.6%),理论排第二(60.6%);六是西部民强地区大学主流人群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参与,但处于第一梯队的重点人群是大学生(93.1%)和党政机关干部(83.1%);七是在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因素中,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认为环境(76.1%)和社会风气(78.9%)是最主要的因素;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其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53.5%),其二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并从自己做起(53.5%);九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人群(77.5%)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发挥初步的作用。

三、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探究

要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增强其认同的质量和绝对值,则有必要探究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而所谓认同即认可与赞同,既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及与他者关系的一种认识或定位,又是人们在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态的过程中的一种求同或自我归类[2]。从认识的辩证过程看,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可以遵循舆论宣传——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制度规范的路径。具体而言,舆论宣传就是西部民族地区及其高校要开动一切宣传机关和机器,营造一种舆论环境或氛围,使人浸润其中、耳濡目染,增益感性认识而不自知。理论教育就是西部民族地区及其高校要整合利用一切平台和资源,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阐述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工作,从理论上讲清楚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演进,不断增益人们的理性认识。社会实践就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平台和机会,通过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发挥的效用和效益,让当代大学生在走进田野、接触社会、服务人群的过程中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状况及其与现实的差距。制度规范指的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政治意识形态形式的软约束巧妙地转化成制度规范形式的硬约束,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自律层面上升到他律层面,自律与他律并行,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育后最终再回归到自律的道路。

从心理接受规律而言,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可以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行为认同的路径。具体而言,认知认同是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理论精华,这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情感认同是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及相关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中增添情感同化因素,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我国的历史、现实与理想目标的认同教育,使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这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利益认同是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及其相关教师在尊重大学生合理而正当的主体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三观”教育,使大学生在遇到多元利益冲突和矛盾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底线和利益规范的基础上做出正当且优化的选择,这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基础。行为认同是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及其相关教师在完成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工作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于行”,这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基础。

从认同的主体依赖或群体构建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可以遵循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学生干部(骨干)—普通学生的递进路径,即从支配群体认同到附属群体认同的路径。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人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构建(划分)为支配群体与附属群体。凡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群体就是支配群体,反之则是附属群体。根据这一划分原则,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第一支配群体首先是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西部高校开花结果,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上得真信真认、积极践行、率先垂范,然后才能为推动第二支配群体(党员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上的积极作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从高校实际情况看,目前这两个群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力度和工作力度均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在对学生干部(骨干)和普通学生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上,除了要遵循认识的辩证发展路径和心理接受路径之外,还要注意具体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构建

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及其路径探究,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精神,笔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党政领导,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党政领导,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历史责任,要依托现有的教育组织体系在省级范围内推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为此要成立由教育厅牵头、各高校参与的价值观认同教育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包含相关方案(制度)的制定、实施、检查考核、结果反馈、奖惩措施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环节,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各相关高校要参照教育厅的具体做法和相关文件精神在本校内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将国家及上级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宣传教育机制。西部民族地区各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积极配合上级有关机关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两支队伍(宣传和教育)建设,落实好依赖主体及其权责义务,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党委宣传部门要适应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充分利用好电子显示屏、校刊校报、广播电视、横幅、墙体、橱窗、展板、图片图说等传统载体和媒体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和载体,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化途径和平台。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切实承担起理论宣讲和教育的责任,利用课堂、讲座、论坛等形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解读工作。

三是文化熏陶机制。西部民族地区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和意识到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融入高校具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要利用多种空间、场域、机会、载体、形式形成有利于培育、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情境和氛围。为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支配群体要充分组织起来、行动起来,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地用系统的先进理论和文化机制所涵养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培育广大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实践养成机制。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要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组织保障、理论宣讲和文化熏陶机制要到位以外,强化实践养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此,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要特别注意在相关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或选择上下工夫,以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作用和功效。高校学工、團委及各个二级学院(系部)的学生管理组织要适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中,与学生的操行评定和具体奖惩直接挂钩,并要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元素,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自为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秉鑫.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付安玲.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2015(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基于对广西部分高校的实证调研》(课题编号:DSBD14YB2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