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有效途径

2017-02-22 19:21徐成灯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彩旗列式定势

徐成灯

一、在审题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审题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开端。从学生平时的作业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很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严把审题关,结合具体的问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做到读、看、想、画四步到位。读,要求学生至少读3遍,读到自身有感觉。看,要求学生做到五看:一看已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句,四看单位,五看括号里的提示或要求。想,即联想,要求学生看到已知条件,联想到未知条件,举例来说,看到“已修了一段路的1/5”,联想到“把一段路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已修了1份,还剩下4份没有修”“已修比剩下的少3份”等。又如,看到“比……多”條件,联想到谁是大数,谁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列式,求小数用减法列式。看到含有“倍”的关键条件时,联想哪个数是1倍数,哪个数是几倍数,问题是求1倍数,还是求几倍数;求1倍数用除法列式,求几倍数用乘法列式。画,即把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可以画线段图、示意图、草图、模拟图等。通过这样读、看、想、画,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学生就能查出错误,分析错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题,一张长100厘米、宽80厘米的长方形彩纸,用来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解决此题,多数学生习惯采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错误思路。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找出思路上的错误?让学生审题时把题意用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再数一数,学生就能明白错误的原因。动手解决问题前一定要仔细审题,解题后还要反思列式是否正确,答案是否符合实际,确保解题思路与结果正确无误。

二、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能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对题目稍有变化的,就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宽,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而造成解题错误。而“比较”是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把反思的着眼点放在对比性的题组练习中,是克服思维定势干扰,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方。举例如下:①一张长100厘米、宽7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用来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②一张长100厘米、宽80厘米的长方形彩纸,用来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受第1题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解题思路思维定势的影响,解决第2题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解决。如何破解思维定势造成的影响呢?教师可以借助画图让学生弄清,第1题的长和宽都是25的倍数,即长可以分成4个25,宽可以分成3个25,可以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解决,也可以用100÷25×(75÷25)×2来解决。而第2题的长100是25的倍数,但宽80不是25的倍数,所以它不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进行计算,只能用另一种思路:即100÷25=4,80÷25=3……5,余数中的5厘米要舍去,所以一共可以做4×3×2=24(面)彩旗。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从中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行自我调控、内省,真正从学法上提高自查、自纠的能力。

三、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辩论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可以用“某某同学的解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见解?”等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清晰理解概念,灵活运用规律,拓宽解题思路,乐于求异求佳。

例如,解决问题:在学校大阅读活动中,小诗同学读了一本500页的小说,她2天读了全书页数的1/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页数还要多少天读完?待学生完成后,师生交流反馈,发现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按常规思路解答的,即:[500÷(500×1/5÷2)]-2=8(天)。而有些学生则借助画线段图另辟蹊径解决,他们指出这道题还可以这样列式解答:2÷(1/5)-2=8(天)。这道题是真的可以这样列式解答还是答案纯属巧合?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辩论的氛围被激起,教室里充满了讨论声。此时,便是引导学生反思的契机。通过辩论,学生们取得了共识,借助线段图解释了2÷1/5=10(天),是表示看完全书要10天,再用10-2=8(天),表示剩下的页数还要看8天。在此方法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得出了2×5-2=8(天),有的学生直接就用2×4=8(天),有的学生列出了1÷((1/5)÷2)-2=8(天)。通过这样的辩论反思,学生不仅认识了自身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更可贵的是打破常规,锐意创新,开拓思路,积累解题经验。

四、在错解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要发挥错解的功能,那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克服这种错误?笔者在处理学生作业或试卷中的错题时,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或是部分正确的题目不加批注,将作业本或试卷发放回去,要求学生自己找出未加批改的题目,再次审视,如果认为正确的,请写出理由;如果认为错误,则说明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做错,并加以订正。例如,解决问题:求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半圆的周长。有的学生列式:2×3.12×4÷2,算成了圆周长的一半;有的学生列式:4×4×3.14÷2,算成了半圆的面积。学生反思后在作业本中写道:“我把半圆的周长算成圆周长的一半,没有加上直径。”“我把半圆的周长算成了半圆的面积,没有看清问题,用错了公式,这很可惜。”学生只有自身经历这样的错解反思过程,才能记忆深刻,有效避免二次出错。

反思无处不在。以上列举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四个途径,当然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入手,比如在规律的发现处反思,在公式的推导处反思等。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彩旗列式定势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小熊嘟嘟备彩旗
插彩旗
每筐多装多少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