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玉
大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可是,小学生不善于观察,一提起习作,总是抓耳挠腮,愁眉苦脸,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怎样掘素材之源,解习作之难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掘校园之源,用活素材
学校是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地方,也是强身健体的地方,学生对学校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可以掘校园之源,用活素材。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小学生阅历浅,见识少,对事物的认识肤浅,所以会觉得校园里没什么可写,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地进行引导。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校园主题的习作时,笔者从两方面进行指导。
1. 观察校园景观,学写校园一角。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趟,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草树木、娱乐设施。看花草树木的外形、颜色,闻花的香味,听这些自然景观的声音等,边看边口述事先精心设计的介绍词,在学生习作前,做好语言铺垫。因为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习作内容自然生动了,有一个学生这样描写学校后坡的竹林:“‘沙沙沙,沙沙沙……你听,学校后坡上的竹林里正在开演唱会,主角是淅淅沥沥的春雨和绿色的竹叶,他们正在演奏二重奏呢。睡了一个冬天的笋芽儿被这声音吵醒,忍不住钻出了地面,探出了头,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光明的世界。”
2. 关注校园里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一次,指导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是一篇单元习作,题目要求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笔者起初泛泛指导,结果学生的习作大多数是模仿范文写交通警察和清洁工。批改这样大同小异的习作,真有点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再次指导学生重写,把目光聚焦在教数学的彭老师身上。小学四年,彭老师是学生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工作能力强,有爱心,班级管理有方,多才多艺,特别是彭老师怀孕时,挺着大肚子还为“迎‘六一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排练,学生们对彭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第一次习作却没见到彭老师的影子,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当笔者专题指导学生“夸夸彭老师”时,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说起彭老师的事例滔滔不绝。批改习作时,发现学生写了彭老师许多可敬可爱的事:学生受伤彭老师买鸽子慰问;寄午生没钱吃饭彭老师给;教学“鸡兔同笼”化难为易,让全班同学听懂;指导学生们参加元旦经典诵读和六一歌咏比赛都获得年段第一名……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写,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读着学生饱含真情和带着温度的文字,笔者对彭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掘家庭之源,汲取素材
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触动他们的心弦;亲人语重心长的教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家更是爱的港湾,有爱的地方,就有学生创作习作的灵感。
1. 挖掘节日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每逢节日,笔者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习作,把自己在节日里的见闻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有个留守儿童写《今天,我真幸福》这篇习作时,选取的素材是五一劳动节,父母亲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来带她去厦门旅游,旅游途中,孩子口渴疲惫时父母既递水,又递水果;孩子吃自助餐时,父母先后推荐的菜肴都是女儿爱吃的。这位学生在习作中感叹道:“……望着他们选食物时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心想:虽然父母长期在外打拼,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忘记爱我。这一天的经历,让我懂得了,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都是幸福的,不要以为你不幸福,那是因为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简短的话语传递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这篇习作在校报上刊登,受到师生的青睐。
2. 长生活本领,积习作素材。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把做事的经历记录下来,既学习生存本领,又锻炼习作能力。例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超市或农贸市场买菜,回家学煮菜,学当一天家。他们亲自体验学当家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习作就能有感而发。
三、掘自然之源,博取素材
现在多数家长有空闲时会带孩子亲近自然、走入社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获取广博的见识,这些孩子的习作素材自然丰富。那么教师如何获取学生校外生活的素材,有针对性地指导习作练习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1. 微信平台获真知。人们在微信中晾晒自己的生活已经不是新鲜事。微信为大家搭建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知识交流、智慧碰撞的平台。笔者借助微信建了“未来之星城小四(1)班”群,邀请学生及家長加入。每次家长带孩子出去玩,都会拍视频或相片,写上几句感言发在群里。笔者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和家长的周末生活,从中捕捉一些信息,作为指导学生习作的素材。有一次,笔者看微信视频,发现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行驶在田间小道上,身后有一群鸭子,家长特别批注“亲近大自然”几个字。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就以上述事情为例,首先请这个学生说说视频中经历的事,她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为她点评。小组交流时,同学们都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次习作取材广泛,内容真实,充满生活情趣,其中《“鸭子”亲近大自然》在校报刊登。
2. 周记中提炼素材。新课标要求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每个周末,笔者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字数不限,但要写自己经历的事,绝不能抄袭他人的习作。写得不够好的习作,教师帮助改;写得好的习作,可以在班级的“习作晾晒台”粘贴,每粘贴一篇,为小组加50分,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从周记中,经常可以采集到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的素材,单元习作指导课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习作锦上添花。
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多年的习作教学经历证明,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一双慧眼,要有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素材,才能做到“有心栽花花满园,无心插柳柳成荫。”